荊盼
摘 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5必修》選編了莊子的《逍遙游》,但教材及教師教學(xué)用書給出的三處釋義值得商榷。其一,“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應(yīng)解釋為:“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靠風(fēng)吹拂而飄動的東西啊。生物,活動的物,飄動的東西?!逼涠?,“朝菌不知晦朔”應(yīng)解釋為:“朝菌不知一天的時間變化。”其三,“鵬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一句翻譯為“鯤的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除了不合數(shù)學(xué)邏輯外,有關(guān)“之”字的解釋也欠妥當。由此也可得出,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xué)時,對學(xué)生敢于質(zhì)疑的辯證思維的引導(dǎo)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關(guān)鍵詞:逍遙游;生物;以息相吹;朝菌;晦朔;鵬之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20/23-0088-02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5必修》選編了莊子的《逍遙游》,教材及教師的教學(xué)用書所給的釋義有三處值得商榷。
其一,教材將“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解釋為:“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jié)果。野馬,游動的霧氣。春天山林沼澤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所以叫‘野馬。吹,吹拂。”其間關(guān)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解釋“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jié)果”,實在令人費解。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5必修教師教學(xué)用書》中的參考譯文將該句翻譯為:“林澤之中浮動的霧氣、空氣中飛動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 其譯文雖順暢淺白,但“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的翻譯但仍屬“意譯”,而非“直譯”,學(xué)生還是不能真正理解其間的句法關(guān)系。
筆者認為,莫如將整句解釋為:“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靠風(fēng)吹拂而飄動的東西啊。生物,活動的物,飄動(浮動)的東西?!奔毥?,這一整句實際是判斷句,而“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定語后置”句,此處“之”,乃定語后置的標志,如同“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石之鏗然有聲者”中“之”的用法,符合定語后置句“中心語+之+后置定語(+者)”的格式?!吧镏韵⑾啻狄病币饧础耙韵⑾啻抵镆惨灰豢匡L(fēng)吹拂而飄動的東西啊。”且《逍遙游》中緊鄰前文“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六月息”即“六月的大風(fēng)”,也可以成為“息”字于此處亦為“風(fēng)”的意思之佐證。這里,大鵬,“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塵埃,“生”以“息”相吹也。也就是說,大鵬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離開(去)”大地,要“靠”六月的大風(fēng);野馬塵?!帮h動(生)”,也要靠“風(fēng)”來實現(xiàn):文章旨在以大小對立來闡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其二,教材將“朝菌不知晦朔”解釋為“朝菌不知一月的時間變化。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見日則死。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惫P者認為,既然朝菌“朝生,見日則死”,就談不上知不知“一月”的變化,既然“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那么,上個月的“晦”日與這個月“朔”日緊鄰,兩日之間(由“晦”日至“朔”日)不過“一天”的變化。因此,在這里莫如將“晦朔”解釋為“一天的時間變化”更妥當。于此,“晦朔”一詞應(yīng)該與“朔晦”(由“朔”日至“晦”日,為一月的時間變化)一詞的意思不同,其較之“朔晦”而言,所指時間要更短。更何況,此處莊子意在言“朝菌”壽命之極短,即“小年”之“小”,以論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從而突出“小大之辯”的結(jié)論,為下文作鋪墊。
其三,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5必修教師教學(xué)用書》中的參考譯文將“鵬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一句翻譯為“鵬的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除說“‘體積‘幾千里”本身不合數(shù)學(xué)邏輯外,其間關(guān)于“鵬之大”中“之”的翻譯容易被誤認為譯作了“的”,而它雖然與“鵬之背”中的“之”字所處位置相同,但實際上,二者的意義與用法是不同的,因為“之”字后面緊連的形容詞“大”與名詞“背”的詞性不同,導(dǎo)致語法關(guān)系不同。而此處“鵬之背”中的“之”當被視作“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在意義”之“助詞”,可譯為“鵬巨大”;或者視作“定語后置句”中定語后置句之“標志”,可譯為“巨大的鵬”,更為合適。這正如張溥《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中“四海之大”一句——既可譯為“四海(天下)廣大”,又可譯為“廣大的四海(天下)”——中“之”的用法。
所以,筆者認為對于中學(xué)語文的古文教學(xué),教師對于給出的參考翻譯或解釋不可盡信或全信,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從而對于引導(dǎo)發(fā)展學(xué)生的敢于質(zhì)疑的辯證思維,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