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世界大格局之下,古埃及藝術和歷史顯得神秘而宏偉。該書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英文地道純正,適合作為文本,同時作者是從更廣泛的背景和歷史大格局下翻譯此文本,此文本中富含大量的定語成分包括介詞短語,分詞,定語從句等,在翻譯的過程中以目的論做為翻譯前提,采用拆譯,合譯,轉換詞性,增譯省譯等翻譯方法。通過對這一現(xiàn)象的分析,可以為更好的了解古埃及的藝術發(fā)展打下基礎,解決中文書參差不齊的借鑒方法之一,為中國的藝術學和史學家研究古埃及文化提供參考,同時對于個人翻譯的學習能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關鍵詞:定語成分;目的論;The Art of Ancient Egypt
作者簡介:尹旭(1995.7-),女,漢族,遼寧朝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1
一、定語成分的概念及分類
英文文章或書籍中定語無處不在,定語的英漢翻譯是我們在進行翻譯時不可避免的領域。定語實際是對名詞或代詞起到修飾的作用。在英語中定語成分的形式可以由形容詞,分詞,介詞短語,定語從句來充當,在翻譯就要考慮到不同的翻譯方法。在英語中定語成分的修飾層面上,還分為單一修飾成分和多種修飾成分,就要考慮邏輯關系和對應的修飾對象。
二、目的論理論解讀
漢斯·弗米爾(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其中包括四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忠實原則,忠誠原則。也就是說要考慮目標讀者的理解程度,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目的論旨在達到一種效果,那就是源語對讀者產生的效果與目標語對讀者產生的效果相一致。
三、適用于目的論下定語成分的例子及翻譯方法
由于 The Art of Ancient Egypt這類藝術歷史文本中需要盡可能還原事情的真相和背景,但由于專業(yè)性極高不利于讀者理解,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遵循目的原則,盡可能使讀者容易理解與接受。比如At Abydos an area known as cemetery U which was already in use during the Naqada I and II periods, also contains increasingly elaborate brick tombs from the end of the Predynastic Period.阿比多斯地區(qū)著名的U型墓地從前王朝末期開始,墓葬中也逐漸出現(xiàn)做工精美的磚墓,這一U型墓地在涅迦達I和II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這句話中的定語成分是由定語從句充當?shù)模骶涫莂n area also contains increasingly elaborate brick tombs from the end of the Predynastic Period. which后引導的句子都是在修飾cemetery U,翻譯時需要采用拆譯的方式將長的修飾語變成短句,降低理解難度。除了單一定語修飾成分,多重定語修飾成分也是翻譯難點。比如The theme of conquest is repeated in the lowest register, where the king, now in the form of a bull, attacks a walled and fortified town, only part of whose perimeter is shown, and tramples on the naked body of one of its inhabitants. 征服的主題在最下欄中再度出現(xiàn),國王正以一頭公牛的樣子踐踏一個裸體的居民,并且攻擊一個有著圍墻和設防的城市,然而受到攻擊的城市只有部分防御帶在調色板上可見。兩個并列的過去分詞修飾town,同時town的后面還有一個定語從句,翻譯采用了順譯和增譯,增加了動詞有著,避免了翻譯腔將被動改為了主動,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在做到了基本忠實原文。
四、總結
歷史類英文進行翻譯時既需要忠實原文也需要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所以對應的翻譯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想要翻好基本的語法成分分析是極其必要的,只有把成分明確才能進一步分析內部邏輯結構,整理歸類得出個人的翻譯方法和心得。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Leiden:Brill, 55, 321-326.
[2]Nord Chrestiane.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