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牡丹亭》作為中國離魂戲曲作品當(dāng)之無愧的代表,并非成于湯顯祖一人之力,離魂故事源遠流長,積淀深厚,杜麗娘的死而復(fù)生也從中汲取了營養(yǎng)。生死夢幻的藝術(shù)形式并不是《牡丹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湯顯祖在人物刻畫的背后力圖傳達的,對情的認識和對歷史真實與人性抗?fàn)幍拿芙衣叮攀恰赌档ねぁ方?jīng)久不衰的法寶。
關(guān)鍵詞:離魂;情欲;矛盾抗?fàn)?/p>
作者簡介:肇雅琦(1993.4-),女,滿族,山東省煙臺人,東北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2
一、杜麗娘死而復(fù)生的文學(xué)積淀
明代沈德福曾評:“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笨梢姟赌档ねぁ穼Ξ?dāng)世人影響之大,文人雅士、閨秀名媛,爭讀此戲。如此佳作,并非成就于湯顯祖一人之手,離魂故事由來已久,可以說是《牡丹亭》素材積累的豐厚土壤。
上溯還魂故事的源頭,其實遠久于唐傳奇小說,《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中的“精衛(wèi)填?!保鋵嵕褪菍懷椎叟畠耗缢罇|海而精魂不滅,化為精衛(wèi)鳥的復(fù)生故事,只不過這里沒有能夠復(fù)生為人而已。除了神話,史傳中亦有離魂故事,例如,《左傳·宣公八年》記載:“八年春,白狄及晉平。夏,會晉伐秦。晉人獲秦間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流行于世,離魂故事也在此時得到了空前發(fā)展,《搜神記》、《幽明錄》等專記奇異怪事的著作,保留了許多人還魂和死而復(fù)生的故事,不勝枚舉。至少到魏晉時期,我們還可以說,對魂魄、鬼怪的記載是建立在古人對這些非生命體的存在真實相信的基礎(chǔ)上的,而在《牡丹亭》中,我們卻能明確感受到,湯顯祖對離魂故事只是加以利用,以便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是《牡丹亭》選材與改變的立足點,也是它具有底蘊、耐人尋味的根源?!赌档ねぁ饭适碌默F(xiàn)實依據(jù),作者自述是:“傳杜太守事者仿佛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微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拷談生也?!边@里所說的李仲文事見《搜身后記》卷四,馮孝將事見劉敬叔《異苑》卷八,睢陽王事見干寶《搜神記》卷十六,另外,《牡丹亭》的直接來源是唐傳奇《杜麗娘慕色還魂》,這些故事在《牡丹亭》魅力的反襯下,簡直黯淡無光,情節(jié)相似而傳播程度有天壤之別,可見湯顯祖在表達方式、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改編和思想主旨升華上的苦心孤詣。
二、由欲至情
死而復(fù)生的杜麗娘是獨一無二的,她的獨特性建立在她死而復(fù)生的傳奇人生上,卻遠遠不限于這樣的表面形式。正如作者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fù)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對“情”的巧妙而深刻的表白,是文中杜麗娘生死變幻的主要依托。湯顯祖的“至情”,并不是一種排斥肉體的柏拉圖式愛情,恰恰相反,杜麗娘懵懂青澀的愛情,正是從本能的欲開始,才逐漸完善為靈與肉結(jié)合的成熟愛情。
從第七出《閨塾》讀《關(guān)雎》、春香發(fā)現(xiàn)后花園,到第九出《肅苑》推課欲逛后花園,再到第十出《驚夢》游園傷春,春夢邂逅……可以看到,杜麗娘內(nèi)心對自己姣好面容的珍視與憐惜,以及對潛伏的青春期生理欲望的懵懂與好奇,隨著年齡增長和美好春天的到來,漸漸覺醒,第十出《驚夢》杜麗娘自云:“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第十四出《寫真》云:“春香,也有古今美女,早嫁了丈夫相愛,替他描模畫樣,也有美人自家寫照,寄與情人。似我杜麗娘寄誰呵!”本能的對美的春色、美的姿色的欣賞與憐愛,是引發(fā)杜麗娘自憐自傷的起因。正如姹紫嫣紅卻冷冷清清的后花園,杜麗娘二八年華,青春美貌,卻無人欣賞,寂寞難耐,對無聊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理想愛情的本能渴望,促成了她的云雨美夢,這驚魂一夢,成全了她的理想情人,也讓她淺嘗了媾合的歡愉。游園一夢是杜麗娘內(nèi)心想法的真實寫照,而到這里為止,夢中人柳夢梅其實并不具備不可替代性,作為滿足杜麗娘生理欲望和愛情需求而幻想出來的虛構(gòu)形象,柳生僅僅承載了杜麗娘的愿望,卻尚未凸顯個性。可以說,杜麗娘對柳生的感情起初是完全建立在自身欲求基礎(chǔ)上的單相思,愛情的成分并不飽滿。
而到《尋夢》一出,杜麗娘由自發(fā)的做夢,轉(zhuǎn)而向自覺地尋夢,她有意支開春香,自向后花園尋找夢中場景,期待再度入夢與柳生相會,雖然未果,但卻許下心愿:“這梅樹依依可人,我杜麗娘死后,得葬于此,幸矣?!痹嵩诿窐湎?,是為“守的個梅根相見”,至死也要尋到情郎;《寫真》一出,杜麗娘自畫肖像,不僅僅為在瘦削憔悴前留住自己的較好容顏,也是有意為情郎留下線索,否則,斷不會在彌留之際還特地囑咐春香,將自畫像“盛著紫檀匣兒,藏在太湖石底……有心靈翰墨春容,儻直那人知重?!弊杂X地、主動的尋找夢中人,情傷至死也不愿放棄希望,這是杜麗娘情感的一層升華。柳夢梅游園拾畫,臨畫成癡,“相看四目誰輕可!恁橫波,來回顧影不住的眼兒脧。卻怎半枝青梅在手,活似提掇小生一般?”將一副撿來的畫好生供奉,日日夜夜臨畫把玩,聲聲不住美人、姐姐,此后人鬼幽會,直到杜麗娘承認自己是游魂,柳夢梅也依然癡戀,柳生憑他的癡站穩(wěn)了腳跟,也憑他的癡吸引杜麗娘魂魄的注意,為后文兩人的相遇相知埋下了伏筆。由一人的單戀,轉(zhuǎn)向兩人的熱戀,杜麗娘的愛情才算真真正正修出了果。
三、矛盾與抗?fàn)?/p>
與流于俗套的還魂故事不同,湯顯祖并沒有讓杜麗娘的故事止步于死而復(fù)生、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jié)局,雖然兩人在陰陽結(jié)合時就已彼此相愛,但他們的愛情考驗卻剛剛開始。
對杜麗娘愛情最嚴(yán)重的外部阻礙,來自于父親杜寶和師傅陳最良。杜麗娘生前因情而病而亡,《詰病》中,母親心疼不已,杜寶卻只說:“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兒點點年紀(jì),知道個什么呢?”可見他只知嚴(yán)加管教,從未關(guān)心女兒心事;第五十三出《硬拷》,若不是柳生中狀元被官差救下,杜寶一定要處他死刑;第五十五出《圓駕》結(jié)局,雖然在皇帝的旨意下,杜麗娘與柳生二人得成眷屬,但杜寶卻從未認可她復(fù)生的女兒與突然冒出來的女婿,成為了杜柳愛情最大的阻礙和缺憾。陳最良陳腐不堪,以女德說教杜麗娘與春香,不明就里,《駭變》將柳生一干人等誤認為盜墓賊,導(dǎo)致他們無端被通緝,《折寇》又被反賊所騙,誤傳老夫人、春香已被殺害,最后倒樂得一個小官,自行既往不咎了。他們兩人對杜柳愛情的阻礙,是沉重、直接的,人與人之間正常的、自然的感情——親情、愛情、師生情,在他們眼中一文不值,只有綱常倫理才是正統(tǒng),其他一切都要為之讓路。
然而,像杜寶、陳最良這樣的一股封建勢力,其消極之處更在于他們對下一代人思想潛移默化的感染。我們可以看到,在死而復(fù)生的杜麗娘身上,既有封建人倫的束縛,也有自然人性的光芒:她既不敢與父親直接沖突,又默許春香鬧學(xué),抵制陳最良;她既獨自小心尋夢,又忍不住把對情郎的思念吐露給丫鬟春香;她既要求柳生盟誓、明媒正娶,又只身隨柳生漂泊江湖、形影不離;她既央求柳生突圍探信,企圖得到父親的肯定,又勇于在御前對質(zhì),斥責(zé)親爹。杜麗娘的人格具有兩重性,她一面受著陳腐倫理的禁錮,為求世人認可而不得已戴上虛偽的面具,一方面卻又保持著“一生愛好是天然”的真心,勇敢地為愛情而死,為愛情而生,為愛情而奮力抗?fàn)帯?/p>
真實而反人性的社會倫常,組成了杜麗娘內(nèi)在矛盾的復(fù)雜人格,而杜麗娘一路的糾結(jié)和反抗,不僅僅體現(xiàn)出她個人人格的鮮活、愛情的熾熱,更深刻折射出真實生命在真實環(huán)境重壓下的濃郁悲劇色彩,及《牡丹亭》背后強烈的反叛和先鋒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2]《山海經(jīng)》[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 年。
[3]《左傳》[M].北京:線裝書局,2007 年。
[4]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