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芥川龍之介《手帕》一文一直以來在學者眼中僅僅是對新渡戶稻造“武士道”的一種嘲諷??墒聦嵣?,芥川在其中寄托了自己對東西方文明碰撞產(chǎn)生的憂慮,對當時日本社會道德的憂心,甚至是對自我的嘲諷和反思。
關(guān)鍵詞:芥川龍之介;《手帕》;社會道德
作者簡介:周麗潔(1996-),女,漢族,安徽人,蘇州大學2015級唐文治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1
《手帕》(又譯《手巾》、《手絹》)是芥川龍之介于大正五年(1916)在《中央公論》上發(fā)表的一篇以新渡戶稻造為原型的小說,一直以來,芥川借此文調(diào)侃和嘲諷新渡戶稻造心心念念想要維護的武士道精神的結(jié)論似乎已成定論,但筆者認為仍可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對芥川龍之介本人的性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手帕》一文從長谷川謹造先生看斯特林堡的《編劇法》開篇,特意安排他每讀完一章,必然瞥上一眼“岐阜燈籠”,想起他的美國太太和她的“日本情趣”。文中已明確提到燈籠代表了日本文明,也不難理解太太所代表的是西方文明,甚至代表的是西方文明對日本文明的贊同和欣賞。文章前半段的描述中,長谷川謹造一直在思考和憂慮的是尋找消除日本近五十年來精神“墮落”的方法,“為現(xiàn)代日本思潮找出依歸”,也憂心于“歐美各國民眾同日本國民的相互理解”。在他看來,除“武士道”外別無他法——這與新渡戶稻造撰寫《武士道》[1]一書的本意是相符的(其創(chuàng)作目的可從此書序言中窺知一二)。應(yīng)該說這樣的疑惑和憂慮在當時的日本并不少見,芥川自己也一定有這樣的困擾和疑慮。
明治末期到大正末年,是日本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快速轉(zhuǎn)變的年代,是東西方文明急劇碰撞的時期,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步上升,而在日俄戰(zhàn)爭中的獲勝,標志著日本邁入強國之列。政治上的強勢勢必使得日本國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東、西方文明對比[2],明治維新時期的 “全盤西化”,到了這個時候開始反思和懷疑。不僅是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而產(chǎn)生的推銷自己文化的意識,同時也為了獲得西方世界更多的認同,日本各界人士開始尋找能夠聯(lián)結(jié)東西方的中介點——岡倉天心選擇了茶道,新渡戶稻造選擇了“武士道”。但很明顯的是,無論是岡倉天心還是新渡戶稻造都對本國的文化進行了辯護和美化,以取得西方世界的理解和好感、推出本國文明。正是這一點,受到了芥川龍之介的蔑視和否定。
文中西山夫人表面平靜,面帶笑容,雙手卻在桌底下幾乎將手帕撕裂。長谷川謹造在目睹這一幕時,既是“敬畏”的,也是“滿足”的。敬畏的是這位母親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和堅韌性,滿足的是他自己對于國民仍然保持了傳統(tǒng)精神的贊許,因此“在這幸福的回想沉溺”。戲劇性的是,先生隨便落在書頁上所看到的卻剛好是手帕的故事,被稱作“雙重演技”、“作派”。芥川這樣的處理,個人認為并不僅僅是為了嘲諷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精神的挫敗,更是他自己對于日本文明與西方文明相撞時兩者無法相容的疑惑和焦慮的體現(xiàn)。他借長谷川謹造的思考和心理活動問出了自己心中長期以來的、甚至是整個時代的人想要明白的迷惑:日本文明與西方文明真的可以不起沖突嗎?這樣的平衡可以找到嗎?將日本文化硬與西方文化的某些方面類比(如武士道與基督教精神)真的沒有問題嗎?日本人經(jīng)過西方文明的沖擊和吸收如何樹立一種新的精神?這會是武士道嗎?
從芥川《手帕》一文來看,他對新渡戶稻造以維護的心態(tài)極力推崇“改造后”的武士道確實有否定和嘲諷之意,甚至批判了日本武士道對人性的壓抑。文中西山君的母親盡管在桌底下雙手緊攥手帕,幾乎將手帕撕裂,但仍強忍心中悲痛,維持表面上的平靜與微笑,符合日本文化中的“極端地對義務(wù)的回報和強烈的自制精神”[3],被長谷川謹造稱贊為“日本女武士道”。但這種表現(xiàn)是不符合人的性情的本真流露的,明明在“用全身哭泣”表面卻不動聲色,僅僅習慣性地屈從于傳統(tǒng)道德,卻忽略了“我”——這種自由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是芥川龍之介在《明日的道德》一文中明確提出的“今日的道德”的表現(xiàn)之一。芥川認為“坦然地亮出自己的弱點”是“今日道德”的時代與“昨日道德”的不同之處,甚至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互相承認卑鄙的存在。
但除了諷刺之意,文章中所透露出來的悲哀和無奈亦不可忽視?!跋壬粣偟負u了兩三下頭,又抬起眼睛,開始定定注釋繪有秋草圖案的岐阜燈籠的光亮……”[4],先生的此種情狀也是芥川心中的迷茫,他即使認為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并非是他所肯定的日本文化的精神和拯救近代日本人性墮落的最佳方法,但是卻無法找到一個更為正確和有效的選擇。這樣的兩難在文章中隱隱可見。
經(jīng)過以上的分析,可見芥川龍之介在《手帕》中寄托了很多深層次的思考,而非單單從表面上對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加以嘲諷。他對當時日本社會的關(guān)注、對日本人民道德價值觀念的關(guān)切可見一斑,對自己的審視和對人性的觀察、刻畫入木三分。
參考文獻:
[1][日]新渡戶稻造.武士道[M].周燕宏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2][日]吉田精一.現(xiàn)代日本文學史[M].齊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3][美]露絲·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北塔譯,譯林出版社,2012.
[4][日]芥川龍之介.羅生門(手帕)[M].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