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雪莉·杰克遜的短篇小說《抽彩》自出版以來一直頗具爭議。它短小精悍,但卻寓意豐富,在讀者中引起巨大的情緒波動及深刻的思考。這篇短篇故事之所以會如此成功,正是因為作者在向讀者詳述這個故事時精心使用了高超的文學表現(xiàn)手法:它寓言般的講述風格,它隱晦的卻又廣泛的主題,它寓意豐富的象征手法。本文擬簡要地分析這些文學表現(xiàn)手法。
關鍵詞:主題;反諷;傳統(tǒng);象征
作者簡介:高嵐(1979-),女,漢,碩士,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1
1948年6月26日,《紐約客》雜志刊登了雪莉·杰克遜的短篇小說《抽彩》。短短幾周里,這篇小說就在讀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雜志編輯在半個多世紀后,將其稱之為“《紐約客》出版過的最有爭議的短篇小說”。
這個篇幅短小的故事為讀者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的一個小村莊的居民每年在仲夏時節(jié)都要舉行一次抽彩儀式。在這個抽彩儀式中,所有居民都要在廣場集合,然后由每戶的男性家長從抽彩箱中抽出一張紙。而抽中畫著黑點紙條的一戶人家必須在本戶人中再進行第二輪抽彩,最后抽中畫著黑點紙條的一個人被選為受石刑而死。
故事本身雖然短小簡單,但隨著閱讀的進行,讀者會就發(fā)現(xiàn)其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并且作者在故事的講述中留下許多未解的問題,比如,讀者首先就會提出的這個村子每年抽彩的原因到底為何。這篇短篇故事之所以會如此成功,正是因為作者在向讀者詳述這個故事時精心地使用了高超的文學表現(xiàn)手法:它寓言般的講述風格,它隱晦的卻又廣泛的主題,它寓意豐富的象征手法等。
雪莉·杰克遜在講述這個可怕的故事時并沒有使用恐怖故事的元素及表現(xiàn)手法。但在閱讀逐漸展開時讀者卻能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即將要發(fā)生的發(fā)怕的事情。作者在故事結(jié)尾時不是要給讀者以震驚,而是在故事講述中已經(jīng)逐漸使讀者為結(jié)局做好了心理準備。讀者在故事結(jié)尾看到的人性的黑暗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從而使讀者不僅情緒難定,并且不禁思考。這就是作者的講述手段的高明之處之一:伏筆。伏筆的使用使得讀者雖然在閱讀過程對人物的某些行為產(chǎn)生疑惑,卻又不會執(zhí)著于這些細節(jié),即讀者會以第一次閱讀中容易錯過的方式來感受故事的凝聚力。沒有這個伏筆的幫助,故事的結(jié)尾會使讀者感覺更像是盲目的,而不是扭曲的?!冻椴省返牡谝粋€例子發(fā)生在第二段。上面寫著:“波比·馬丁已經(jīng)在口袋里裝滿了石頭,其他男孩很快就學他那樣,選擇了最光滑、最圓的石頭?!痹谶@一點上作者沒有對男孩們的這一古怪行為做任何解釋,大多數(shù)讀者會錯過這些行動的意義,因為讀者不理解這種行為,但它卻使故事的結(jié)局成為意料之中而不是一個意外。另外整個故事中有許多跡象表明當天的氣氛非常緊張,比如,男人們微笑而不是大笑,而且“猶豫的時刻”充滿了這個故事。這些細節(jié)造成了恐懼的暗流,成為這個故事的核心,因為當讀者不知道他們感覺到這些反應時會在得到答案時感受更強烈。
這個故事的主題涉及頗多。最基本的主題應是替罪羊主題。隨著故事的展開,讀者會對故事中抽彩的原因會禁不住產(chǎn)生好奇,而作者卻選擇對此不做解釋。這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選擇之一。這樣作者就迫使讀者對此進行個人的思考和解讀。根據(jù)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經(jīng)驗,也許絕大多數(shù)讀者會解讀為替罪羊的理論。對西方國讀者而言,代罪羔羊的基本思想自猶太教早期就存在了。而在中國及其他很多文化中,早期歷史時期也都有祭祀替罪的傳統(tǒng)。替罪羊理念就是犧牲一個人來代替清洗整個群體的罪孽。也就是一個人為他人的罪而犧牲,或者說人們需要有個人去承受責怪或憎恨。人們的想法可以更加清楚地表達為:通過簡單地把他們所有的攻擊力強加在一個人身上,他們就可以在一年內(nèi)解放自己。無論這些解讀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實的真相,作者留下的關于抽彩的原因的模糊性是這個故事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其次是傳統(tǒng)這個主題,或者說盲目遵循傳統(tǒng)。故事中的抽彩每年以暴力謀殺告終,這是一個奇怪的儀式,它表明當人們盲目地遵循傳統(tǒng)時,危險的傳統(tǒng)是多么危險。村民們并不真正了解抽獎的起源,但仍試圖保留這個傳統(tǒng)。村民盲目接受抽彩,允許儀式謀殺成為他們城鎮(zhèn)文化生活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
《抽彩》使用了反諷和象征兩種文學表現(xiàn)手法。故事中有很多反諷的例子。比如,抽彩在我們的社會中一般是好事,而在這個故事中卻成為邪惡實施的手段,這是故事中最明顯的反諷。這種理解上的反差有助于增強讀者在閱讀這個故事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驚喜和恐怖的強度。此外,它有助于保持使讀者抓不住故事的基本思想的效果。同樣,在故事中有兩個人在討論一個已經(jīng)停止這種傳統(tǒng)的城鎮(zhèn)時,這兩個人中年紀較大的人說:“下一步他們就會想回到洞穴里生活了?!边@個反諷效果更使讀者看到盲目遵循野蠻傳統(tǒng)的可怕。象征手法在小說中更是比比皆是,故事中的一切似乎都能讀出象征的含義。抽彩行為象征著人們對野蠻危險的傳統(tǒng)的遵循;執(zhí)行石刑象征著盲從的群眾,畢竟石刑是少數(shù)由群體執(zhí)行的死刑,或者謀殺。
作為經(jīng)典文學作品,雪莉·杰克遜的短篇小說《抽獎》當之無愧。文中作者高超文學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使這篇短篇小說內(nèi)涵豐富,寓意深刻,發(fā)人深省,值得讀者無數(shù)次的細心閱讀。
參考文獻:
[1]重讀雪莉·杰克遜的短篇小說《彩票》[J]. 胡敏.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1).
[2]抽彩[J]. 雪莉·杰克遜, 周平. 名作欣賞. 1998(04).
[3]畸形的抽彩人:人性的淪喪與希望的渺?!≌f《抽彩》人物解讀[J]. 王群. 中州大學學報. 2006(04).
[4]近于沒有事情的悲劇——讀短篇小說的《抽彩》[J]. 周平. 名作欣賞. 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