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梅
《題西林壁》,一首“艷壓廬山客”的哲理詩,它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描述或感情抒發(fā),而在于富有理趣?!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千古一嘆,令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但是,《題西林壁》作為詩歌精品引入課堂的今天,教者不能“當局者迷”,解讀和教學如此“意無窮”的哲理詩,必須“橫看側看,遠近高低”,踏上一次“追逐靈魂”的精神之旅。
創(chuàng)作《題西林壁》時,蘇軾正陷在烏臺詩案中:坐牢103天,受盡非人的折磨,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最終被貶黃州。這是蘇軾生平遭遇的第一禍事,迷茫中的蘇軾一直在探究真相,在詩中不斷地追逐著自己的靈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鼻皟尚性妼崒懹紊剿姡娙嗽趶]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層巒疊嶂。短短的兩行詩,寥寥十四個字,卻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在山間攀援叩問的足音,看見了詩人與廬山的默默對視、“相看兩不厭”的身影,聽到了來自詩人心底的澎湃濤聲:廬山,無數(shù)遷客騷人縱情山水、懷古傷今的載體,你究竟美在哪里?是怎樣的魅力引得“無數(shù)文人競折腰”?視角決定風景,思想決定高度。這兩句話是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絕好詮釋。
這時,蘇軾雖然人在廬山,思維卻已翔空,鳥瞰眾生。基于這樣的觀察視角和這樣的思想方向,作者對自己的“迷”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兩行詩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入眼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如果身在廬山之外看廬山,就會看到它的全貌了。至此,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事物亦是如此: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詩人在與廬山的深情對望中陡然而覺自己原來半生都在迷津之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眼前的真實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從此便有了一顆反省的心,審慎對待自己的所見。
對話作者,跟隨著他移步換形賞美景,感慨人世浮與沉,我們目睹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靈魂的精神突圍。
《題西林壁》的語言雖淺顯,寓意卻十分深刻,三歲小兒也能朗朗上口,但而立之年也未必能得其真意,它不僅僅需要用心體悟,更重要的是歲月的發(fā)酵。那么我們實在有必要探究編者為何對這樣一首詩情有獨鐘。瀏覽網(wǎng)絡上的教學實錄及設計,多半將重難點定于“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將“聯(lián)系生活升華認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整節(jié)課的收官——這會是《題西林壁》選編在冊的目的嗎?
仔細研讀教師用書,編者審定的教學建議是這樣的:“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說‘不識廬山真面目’??梢月?lián)系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边@段話中三次提到“觀察”。認真閱讀課本上的第二組導言:“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奧秘,認識事物間的聯(lián)系。本組的幾篇課文講的就是觀察與發(fā)現(xiàn)方面的趣事。我們來讀讀課文,在了解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認真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并學習他們的觀察方法,還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連續(xù)觀察,把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記下來?!边@段話中六次提到“觀察”。由此可見,編者之意不在山水,不在哲理,而是在觀察,在發(fā)現(xiàn),旨在喚醒學生“連續(xù)觀察”的意識,意在啟發(fā)學生于觀察中發(fā)現(xiàn),于發(fā)現(xiàn)中創(chuàng)新。
再品《題西林壁》一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蔽一腥淮笪颍合肽菑]山綿延九十余座山峰,不是多角度觀察,不是多次拜訪,怎能得出“各不同”的定論?穿越歷史追蹤作者的腳步,蘇軾兩次上廬山,第二次在山中流連了十余日,終于成就一篇千古絕唱。
作者的情,編者的心,怎樣才能以最合理的比重配給學生?身為教者,我們要慎重。第一,不能一葉障目,集體“跑偏”。名句不會脫口而出,名人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不能盲目深挖哲理,拔苗助長。與其生吞活剝,不如淺嘗輒止,深刻的道理留待以后慢慢評說。
基于以上解讀,這首詩可以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一是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二是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三是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喚醒學生連續(xù)觀察的意識,教給學生記錄發(fā)現(xiàn)的方法。
重點是結合觀察方法理解詩意,體會詩境,得意得言;難點是多維度理解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教學板塊:
這一板塊首先要通過對歷史和作者生平的細讀,來完成一種還原,可以配合廬山風景圖片來進行。
1.導語: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怎一個“美”字了得!為了寫好廬山,蘇軾兩次來到廬山,第二次一住就是十多天,觀察著,思考著,醞釀著,一首《題西林壁》誕生了。這首詩成為詩中精品,一直流傳了千百年。
然后析題,初讀,談讀后感受。
2.簡介詩人創(chuàng)作《題西林壁》時的處境和迷茫的心境。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追隨詩人“移步換形”,走進不同的風景,在頭腦中想象廬山的立體畫面,感受廬山的美麗壯觀和詩歌的奇趣。
3.多種形式誦讀全詩:通過范讀、齊讀、男女生輪讀等方式引領學生感受《題西林壁》的節(jié)奏和韻律。帶領學生邊讀邊分析總結?!皫X、側、峰、低、各、同、山、目”讀的時候要適當拖長聲音?!斑h近高低”都是重音,要抑揚頓挫,要讀出節(jié)奏感,可用音樂的表現(xiàn)方法來加以說明:“遠”次強,“近”“高”強,“低”次強或“遠”次強,“近”次弱,“高”次強,“低”次弱。 “真”“只”要讀重音。
4.請學生參看注釋,展開聯(lián)想,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勾勒的魅力廬山,互相補充,豐富畫面。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詩歌。
5.教師引讀。
廬山啊,謎一樣的廬山啊,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為什么?為什么我看不清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一板塊力求聚焦這首詩中的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使學生進入詩境,能與作者感同身受,并生成個性的理解。
1.教師引語:流連山中,有一句歌詞最適合改一下來描述蘇軾的心境,那就是: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廬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同學們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預設:到廬山之外、高空俯瞰全貌等)
2.你從這句千古名句中讀懂了什么?體悟到了什么?請學生根據(jù)對文本的理解及對作者的了解談感受,教師引導總結。(預設: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為人處世要有一顆反省的心等)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一談相關事例和感受。
這一板塊旨在“授之以漁”,帶領學生初識語文觀察法,為學以致用做好充分準備。
1.課件出示語文觀察法:對比觀察、連續(xù)觀察、重復觀察。請學生將這三種方法“對號入座”,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送入詩中,并說出理由。
討論:為什么蘇軾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首千古流傳、人見人愛的詩歌?在習作中,我們該向蘇軾學什么?請學生暢談自己的心得體會。(預設:要變換地點和角度觀察;要長時間去連續(xù)觀察;要對描寫對象進行反復認真的觀察;要“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要往前一步,追求與眾不同的發(fā)現(xiàn)等)
2.拓展:課件展示《筆記大自然》中的部分內(nèi)容,為學生介紹一種全新的自然日記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將觀察進行到底的好習慣。
師生相約共同閱讀《筆記大自然》,嘗試撰寫自然日記。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睅煼ā额}西林壁》,最核心的目的是希望打開學生“觀察與發(fā)現(xiàn)”的閘門,讓習作的“活水”滾滾涌來。所以,這番詩行間的“追逐之旅”,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喚醒,是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