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敏
摘要:現(xiàn)代藝術之父塞尚說:“要做到充分的藝術展示,實現(xiàn)徹底的翻譯,唯有一條路:色彩。色彩,我覺得它是有生命的!色彩是活的!且色彩本身使事物復活”。大自然所有物體的形狀和輪廓,都是通過它們特有的色彩造成的對比傳達給我們的,所以,藝術家要有一雙從色彩的角度去觀看世界的眼睛,這是作為一個油畫家所必需具備的素質。大自然在光的照耀下其本身的每種色彩都是和諧的存在著的,要想畫出它的生機、活力以及和諧,僅僅對色彩有強烈感受是不夠的,同時還必須掌握大自然的色彩變化規(guī)律和正確的觀察方法。
關鍵詞:色彩;色彩變化規(guī)律;觀察方法
一、自然界中物體的色彩變化規(guī)律
1.物體形體的色彩變化規(guī)律。在一種光的照耀下物體所呈現(xiàn)出的基本色彩我們叫做物體的固有色(比如在自然光下的玫紅色蘋果),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光源下,同一物體所呈現(xiàn)出的固有色不同,它主要呈現(xiàn)在物體的側光部也叫灰部。物體亮面的色彩受光源色和固有色的影響,是二者的混合,而亮面最亮的那點高光主要就是光源色的反映了。物體的明暗交界部分的色彩從明暗對比方面來說是最暗的,色感弱,但也有其明確的色彩傾向。物體的暗部會受到環(huán)境色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固有色和環(huán)境色的混合。反光更多的受環(huán)境色的影響,但它是暗部的一部分,應與暗部色統(tǒng)一,再亮也亮不過灰部和亮部。光線越強物體投影的色彩越重,其規(guī)律有兩種情況:一是如果在室外陽光下,投影部分的色彩會受藍天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受影部的色彩加天光色。二是室內(nèi)物體的投影部色彩會受環(huán)境色的影響??傊疅o論室內(nèi)還是室外要想把暗部的色彩畫的即透明又豐富就要明確它的色彩傾向。
2.色彩空氣透視的規(guī)律。人的眼睛距離自然界同一物體的遠近不同會造成不同的色彩印象,比如在陽光下山區(qū)的室外,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遠山通常呈現(xiàn)出的灰藍色和灰紫色,而距離我們更近的地方色彩總是比遠處更暖,色彩的明暗、純灰、冷暖的對比感受比遠處也更為強烈。
3.補色。我們眼睛能夠自動在某種顏色旁呼喚出它的補色。比如在一張白紙上涂上大片紅色,我們的眼睛在它的旁邊空白處總能看到綠色的感覺。被觀察的顏色越鮮明,補色現(xiàn)象越強,隨著顏色純度降低補色現(xiàn)象也隨之漸弱,色彩變得捉摸不定。
二、正確的色彩觀察方法
1.整體觀察的色彩觀念。平常人看一個蘋果的顏色往往就只看到了蘋果的色彩,不會把它放在環(huán)境里去整體觀察,現(xiàn)在我們就要把這種孤立的、局部的觀看方式轉變成聯(lián)系的整體的觀看,主要關注各種色彩之間的關系,每畫一筆色彩之前,眼睛都要巡視整體,看這筆色彩是否符合畫面整體的色彩關系。
甚至要忘記眼前物體的“物質性”,而僅僅把它們看成是色彩,從冷暖、純灰、明暗的對比中去觀察它們的關系,整合這些關系。重點:忘“物”而得“色”,是畫家思考色彩、獲取色彩的一個特殊角度,也是畫家觀察色彩的方式。
2.整體觀察、比較的方法。與畫素描時瞇起眼睛的觀察方法不同,油畫色彩寫生要睜大眼睛,目光散開來觀察,比較色彩的不同之處。首先進行明度比較,確定最亮的和最暗的兩極,其次在黑、白、灰三個區(qū)域分別進行比較,暗顏色與暗顏色比較,亮顏色與亮顏色比較,灰顏色與灰顏色比較,重點比較它們在冷暖、純灰、明暗,以及色彩傾向上的微妙變化。這種觀看方式要貫穿于作畫的始終,畫每一筆都要從大處著眼,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比較出大的色彩關系。另外還要把握好對色彩的第一印象,并緊緊的追隨這一印象。只有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充分相信自己的視覺,才能表現(xiàn)出對色彩的真實感受。
3.具體觀察比較的步驟。首先觀察色調,確定這幅畫是亮調子還是暗調子,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是鮮調子還是灰調子。其次根據(jù)畫面中不同的色彩區(qū)域的大小比較大面積的同明度色彩,把這些顏色在冷暖、純灰、明暗方面所形成的色彩微差明確出來,然后用同一方法比較那些小面積的同明度色彩區(qū)域。特別是對于不易區(qū)分的灰色,我們可能總是看不出它到底是怎樣一種色彩,但總能通過比較看出它們相對偏冷一些還是偏暖一些,這就要求我們從冷暖的角度比較出其色彩傾向,又要明確的畫出其色彩傾向。這樣才能把這幅畫的暗部和灰部處理的即透明又豐富。記住“你用色彩作畫時,你也是在畫素描。色彩越和諧,素描也就越準確。色彩達到足夠豐富時,形也就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三、結語
我們要從自然、從生活中去研究色彩,所謂“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如果沒有走好研究自然這一步,就想“改造自然”或“創(chuàng)造自然”那是空談。所以在自然面前,我們再怎么謹慎、再怎么真摯、再怎么謙恭都不為過,因為只有通過大自然我們才會取得進步,而眼睛也正是通過與大自然的接觸才得到了自我磨練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