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倧卉
摘要:白描和素描作為中國畫和西畫的造型基礎,在各自的文化環(huán)境發(fā)展中不僅有不同的繪畫作用,對藝術風格發(fā)展也有不同方向的推動。本文通過對中西“線”的理解淺析中西線基礎的畫家作品,進而分析“造型線”與“線造型”。從哲學與美學角度上加以考察,并向基礎造型之上引申。最后通過分析中西兩位代表畫家的素描和白描,討論中西繪畫基礎造型與觀念的異同。從中西線條借鑒過程論述深究中國畫發(fā)展,從而對中西繪畫基礎造型——線的運用進行對比研究。
關鍵詞:線基礎;中國畫;中西對比
本文將選擇中西著名畫家李公麟與達芬奇和他們的代表作品對中西線造型的發(fā)展以及運用做出分析。通過對兩位作品的分析,也能對本文論題進行更好的闡述。
一、中西的“線”概念的對比
對中西繪畫線條的研究既包括對不同語言形式中它們原意的理解,也包括這些意義所傳遞出的思維、審美對比。根據“sketch”拉丁文和原意分析繪畫線條——所有繪畫共有的造型基礎的研究,對于本文不同藝術形式和風格的線運用的理解有重要作用。雖然都以“線”作為繪畫造型的基礎,中西方繪畫的發(fā)展趨勢中,線的作用走向卻不盡相同——中國古典繪畫中線是作為“線造型”出現,而西方古今繪畫中線的作用是“造型線”。兩者對各自藝術的作用與推動,以及他們本質的異同造就了不同的作品風格。而展開對中國畫造型基礎(白描)和西畫造型基礎(素描)的基本造型運用,那么對中文“線”和外文“sketch”的理解也是一種必然?!皊ketch”,作為名詞可譯為“素描、草圖”,作為動詞則有“速寫、簡述”的意思(在本文中的引用作動詞意,即理解改詞為為繪畫的一種方法),是“一邊觀察對象,一邊用簡單線條把其主要特點畫出來”?!癝ketch”的原義有“一下了畫出、寫出”、“即席的”、“即席詩歌”等。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在西方語境中的線條是做為繪畫中構圖初期的基礎造型而出現的,所以一般西方素描會被認為是理性和對稱的,這與中國古典繪畫中感性的、直接作為作品造型輪廓線而出現的線條形成了鮮明對比。
二、中國和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線運用
(一)兩者作為草稿的異同
傳統(tǒng)中國畫與西方古典繪畫在草稿上最顯著和最本質的差別就是,前者是白描稿,后者為素描稿。中國古代白描以干凈簡單的線條直接繪圖,通過人、物的內部結構直接表達外部的形態(tài);而西方有一系列完善的解剖和肌肉骨骼的知識,素描筆法可以直接表達物體的真實體積與結構。這是中西繪畫中白描與素描的不同之處,當然它們也有相同的地方:不管是直接作為造型本身還是造型基礎出現,它們首先都是繪畫的結構與依據,其次強調或者直接組成了作品最終的形象。
(二)兩者的代表作者及作品:李公麟與達芬奇。
李公麟發(fā)揚光大武宗元風格,線條健拔卻有粗細濃淡。達芬奇的是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風格是概括和塑造。在他的素描作品中,塑造一個物體的光暗和體積的最關鍵的一步,簡潔的表達就是物體的基本黑白灰關系與整體調子之間的對比,達芬奇用筆的關鍵之處就在作品的明暗對比上;其次他強調人物和物體的邊界(《年輕人的側面肖像》),可以看到他對人物細碎卷曲的頭發(fā)刻畫用力且細致,這也是西方寫實繪畫的典型特點,對輪廓外形的塑造十分清晰。而對比傳統(tǒng)中國畫白描的代表人物李公麟,他的作品皆不著色,對白描有著深刻的功底和理解?!白札埫叨笪从衅淦ィ智笆李櫍◥鹬?、陸(探微)諸人亦所未及也?!保ㄇ宄鯇O承澤評)。他對觀音像的描繪放棄了當時普遍的坐像,而表達了自己認為能表現出“自在”的坐像,即“自在在心,不在相”,這一點可以說是傳統(tǒng)中國畫感性思想的總結。
(三)兩者主要觀念的異同
光影與白描,一為“造型線”,一為“線造型”。中國繪畫從早期陶畫和巖畫發(fā)展到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中陰刻陽刻的手法讓繪畫有了明暗和體積的對比;而國畫中以山水畫為例,用墨筆法對山水體積感和遠近濃淡的表達和西方素描的本質表現不謀而合。西方素描嚴謹地運用了透視和解剖,在有限的畫面空間中造出了真實的體積感,嚴格按照人物和物品的結構與規(guī)律進行刻畫的同時,又對作品特點和畫家想要表達的方面進行了提升和凝練。
而作為一種造型體系,西方素描有一套完整的從形體到面再到線的表現。在中國畫中恰恰相反,表現的方法是從線到面,最后再到形體。綜上所述,對于物體的結構表現上,兩者有相通之處,而主要觀念是相反的,只要掌握了它們的造型規(guī)律就能達到表達繪畫造型和突出表達重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