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元奎
摘 要 水的靈動,詩人的多情,就中國的詩而言,可以說水有多遠,詩就有多遠,兩者相得益彰,并且從來都更多地賦予了感傷情愫。水就是詩人受傷的眼淚,人生中的“愁”、“悲”、“苦”、“怨”匯成了詩,跨越時空,流淌古今……
關鍵詞 中國古代詩歌;“水”意象;感傷情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8-0240-01
水有多遠,詩有多遠
就中國的詩而言,可以說水有多遠,詩就有多遠,兩者相得益彰,并且從來都更多地賦予了感傷情愫。
古代的詩人是純粹的,水一般的清和靜,他們一生中的色彩是用水來調(diào)和的,水向來屬于他們鐘愛的審美意象。這一意象因具體語境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江水、湖水、河水、雨水、淚水等等,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和多姿的情韻。在很多作品中,水意象總是伴隨始終。也許,在有些詩人的眼中,“水”是最能契合自己愁思心緒的情意對象。在他們的情感世界里,無論是斜風細雨還是迷茫的煙波、是涓涓細流還是滔滔江流,都是愁情化作,綿綿不絕,映射出他們當時凄婉哀傷的情感世界。
自《詩經(jīng)》始,“水”便進入了古人的視野。作為《詩經(jīng)》的開篇,《關雎》一開始就以水為背景起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遁筝纭分械摹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作為敘事的背景或比興的對象,標志著古人審美視野的擴大。作為中國文學文化的源頭之一,《詩經(jīng)》為我們展示了先民們在水邊澤畔的歡樂與哀愁?!冻o》也多寫作者臨水浪漫和悲情,《湘君》、《湘夫人》、《河伯》等詩都與水密不可分。經(jīng)歷了漫長的民族心理沉淀之后,“水”已成為裝載著極其復雜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的傳統(tǒng)意象,富有性靈情感,蘊涵時光流逝、人生有限的嘆息,功業(yè)、年華乃至生命的不可復返,興亡無定、歷史滄桑的悲哀,情感相思的綿長無限,人生某種的際遇或間阻隔離,理想的人格或隱逸悠閑的詩意……它暗示時間、情緒愁思,使人發(fā)出對生命、愛情、事業(yè)等價值追求及不如意的喟嘆,充溢著人生悲劇的色彩和深層的歷史感。水意象所表現(xiàn)的這些深邃幽長的歷史人生意味和溫柔多情的靈性,深刻地滲透到了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
受傷的眼淚,感傷的詩
在我看來,水就是詩人受傷的眼淚,人生中的“愁”、“悲”、“苦”、“怨”匯成了詩,跨越時空,流淌古今……
一、水能訴光陰易逝之“愁”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孔子臨川而觀所發(fā)出的這一慨嘆,自然地將歲月與流水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使人頓感時不我待之悲。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保ā秾⑦M酒》)黃河之水的奔騰不息讓人倍感人生易逝之愁。還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薄皾L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逼胀ㄈ俗匀徊槐卣f,縱使是“千古風流人物”或叱咤風云如的“英雄”也吧,有誰能勸阻時光老人放下公平的砝碼,獲得格外的恩寵呢?從古至今,無一能外。詩人把流水的決絕和時光的不息下意識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韶光易逝之悲也就可以用不息的流水有形地再現(xiàn)了。
二、水能發(fā)家國痛失之“悲”
水在古典文學作品中有時還表達一種壯闊的悲情。
人之悲情,莫過于家國之悲?!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惫湃顺S蒙胶又复鷩遥趪鴦萑账?、變亂日亟的朝代里,江河湖海演奏的是時代的怨曲與悲歌,水聲嗚咽盈耳,令人不忍卒聽?!敖袢諄y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憶昔》韋莊)“夕陽”象征唐末國運已如日薄西山,“水東流”象征唐王朝崩潰的大勢如江水東去,頹波難挽。水流無已,此恨綿綿,都包含在這七字中。
三、水能托離別相思之“苦”
水總是給人漂泊的印象,一帆一槳、順流而下,自由不羈。
當漂泊成為一種生活狀態(tài),相會變得難期,這時鄉(xiāng)愁與離情交織,將那種對未來前途無所憑依的悲愴憂思演繹得愈發(fā)沉重。由此,水的這種漂泊意象綿亙成為詩歌的一個永恒主題,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泛舟水上,朝行暮止。見慣旅雁孤云、楓葉蘆根;聽盡邊城暮角、夾岸猿啼。異鄉(xiāng)風物蕭索如此,羈旅之人不由回腸蕩氣。飄泊之感恰如這泛舟之水,凄苦無依,無盡無休……詩仙李白離蜀出游,渡荊門而入楚地,目睹壯觀奇妙的江景,卻突然感受到飄泊異地的尷尬:“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毕鄬ζ炊裕2词菚簳r的安歇。前方的漫漫旅途,更讓人夜不能寐。孟浩然在求仕無門、長安落第后夜宿建德江,秋瑟日暮的時節(jié)無端引起他滿懷愁緒:“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碧K州楓橋江畔,夜泊的大唐詩人張繼倍感飄泊的凄涼,吟出了傳誦千古的絕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羈旅他鄉(xiāng)的文人騷客在船頭、渡口,因感傷身世或思憶故鄉(xiāng)而黯然消魂,將飄泊的孤寂譜成千種姿態(tài)。
四、水能寄人生失意之“怨”
水是流動的詩歌,失意便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古人往往將這種涌動的情思寄托于水,有時綿綿蜿蜒,有時一瀉千里。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保ā墩撜Z·公冶長》)圣人雖未身體力行,卻為后世仕人奠定了一個基本的行為模式。仕途失意時,便想乘桴入海,棄絕塵世。這幾乎成了后世文人的通病。于是在悠長而又哀婉的水邊,我們可以讀到無數(shù)令人黯然神傷的故事。“寒鴉數(shù)點繞渭水,西風落葉下長安”,如此搖落情思的季節(jié),令人情何以堪。南海邊躑躅著被流放的初唐詩人張說,“乘桴入南海,海曠不可臨”,欲出世而不能的失意與沮喪溢于言表。
水,這一尋常之物,無色無味,但在古人出神入化的筆力之下,它能訴光陰易逝之愁,能發(fā)家國痛失之悲,能托離別相思之苦,能寄人生失意之怨。此時的水已不再是水,它已然幻化為詩人之情,世人之情,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流淌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