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冰
摘 要 學習故事,是一種新型的評價方式,強調的是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進行全面和整體的評價。本文通過借鑒學習故事這一新型的評價方式,簡要闡述怎樣通過觀察、分析、推進來促進幼兒的有效發(fā)展。
關鍵詞 學習故事;觀察;分析
中圖分類號:O766,B025.4,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8-0172-01
一、借鑒“學習故事”觀察模式,轉變傳統(tǒng)區(qū)域游戲記錄方式
學習故事不僅是觀察記錄形式上的改變,通過這種改變,影響教師,更重要的是影響兒童,那就是教師更尊重兒童,親近兒童,理解兒童,幫助兒童,最后成為兒童的知心朋友。所以我們要自覺克服成人思維,站在幼兒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并時常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通過反復觀察分析,真正做到走進幼兒的內心,做到精心閱讀幼兒,達到促進幼兒有效發(fā)展的目的。
二、基于“學習故事”觀察評價模式,提升教師觀察解讀能力
(一)觀察:發(fā)現幼兒魔法時刻,捕捉有價值的信息
我們在觀察幼兒行為活動時,一定要具體到個人,而不是泛化的群體。教師在撰寫觀察記錄時,往往會貪心的想要把整個游戲區(qū)的孩子都看個遍,結果反而是一場空,什么都沒有捕捉到,什么都閱讀不出來。如:美工區(qū)里的蓉蓉,她看到小辰在拼房子,就湊過去問,你在拼什么,小辰說,我在拼房子呀,你要玩的話也去拿一張紙來吧。于是蓉蓉就去柜子上拿了一張卡紙。她先是學著小辰的樣子,在卡紙上拼了一座屋頂是三角形的房子,然后又在這個房子的邊上豎貼了兩個正方形的,拿著一個圓形說,要是這個是半圓形就好了,就可以拼成一座蘑菇形狀的房子了,然后對小辰說:你能幫我把他變成半圓形嗎?小辰搗鼓了一會,將圓形對折,然后拿來一把剪刀,沿著折線剪下去,然后將一個半圓形給蓉蓉,蓉蓉高興的說,小辰好厲害啊,謝謝小辰,然后開心的將蘑菇房子粘貼出來。
通過這個觀察記錄,我們了解到蓉蓉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她能夠主動進行游戲,在遇到問題時,也會尋求同伴的幫助,當同伴給與幫助后,蓉蓉也會很有禮貌的表示感謝,說明她平時是個有禮貌的孩子。正是因為我們對幼兒之間進行了比較完整的實況記錄,才能幫助教師更深刻了解幼兒的實際發(fā)展。
(二)分析:解讀幼兒行為能力,關注幼兒學習品質
一次觀察活動,教師往往會匆匆看幾眼,然后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進行概括性的評價。如:“科學區(qū)里,琪琪拿著一個大紙筒放地上,隨意往前一推,只見紙筒就向前呈直線方式滾出去。連續(xù)滾動幾次后,紙筒都是以同樣的路線往前方滾去,于是琪琪將紙筒收起來,不再觀察紙筒的滾動現象,琪琪無聊的站在一邊,一會跑到浩浩那說著什么,一會又跑到榮榮那。”這樣的記錄看似觀察對象明確,描述詳細,但是否客觀?是否真的閱讀到幼兒行為透露的信息。觀察者使用了“隨意往前一推”“無聊的站在一邊,一會……一會……”這樣的推斷恰恰是教師的主觀想能象,我們不免會覺得“琪琪玩游戲并不認真,而且三心二意地這里走走那里看看”。
但事實上,琪琪拿到大紙筒后,先是用力的將紙筒往前一推,看到紙筒快速的往前方呈直線方式滾出去,然后第二次她輕輕的將紙筒往前推,這一次紙筒緩慢的往前滾動,但紙筒也還是呈直線方式滾動的。琪琪將紙筒拿起來看了看,又往浩浩那看了看,看到浩浩手上拿的是和自己不一樣的小藥瓶。琪琪走過去和浩浩說,你的小藥瓶是怎么滾的,浩浩說,我的小藥品往前推后,會彎彎的滾走,說著又滾了一遍給琪琪看。琪琪看完之后,又走到榮榮那說,那你的玩具呢?榮榮說,我的這個礦泉水瓶子,也是彎彎的,但是沒有浩浩那個滾的那么遠。根據這段記錄,我們對琪琪就會做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評價:琪琪對物體的滾動痕跡是感興趣的,能夠堅持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琪琪會通過比較力量的大小,來觀察紙筒滾動的距離長短。琪琪發(fā)現自己的材料與別人幼兒不同時,進而去向同伴詢問他們的滾動軌跡,并與同伴共同探索驗證。所以我們在觀察幼兒行為活動時,要觀察其實況,才能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客觀解讀。
(三)推進:基于觀察分析視角,推進幼兒能力發(fā)展
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而引發(fā)的行為,教師應該怎樣提供相應的策略呢?兒童的行為是很復雜的,只有通過深入解讀幼兒,才能比較客觀地了解幼兒行為,促進其發(fā)展。區(qū)域活動中,麗麗、昊昊、阿杰在建構區(qū)建構停車場,麗麗、昊昊都將自己建構的車子放到停車場了,然后催促著阿杰,昊昊見阿杰還沒將車子拿過了,就挪過去準備幫忙,剛一伸手,阿杰拼搭的車子就散了兩個掉地上,阿杰一下子就哭喊著:都是你動壞了我的車子,都是你,給你就是了嘛!然后自己一個人就縮在角落了悶悶不樂的,整整一個早上,不管老師怎么哄都不愿意繼續(xù)回到位置上,以至于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跟阿杰一起玩。
教師通過觀察看出了阿杰的委屈,遇到矛盾就逃避的問題。幼兒出現的負面行為,除了從幼兒園找原因,更重要的是從家庭找原因。通過家訪,教師了解到,阿杰家中還有一個兩歲的妹妹,每次玩玩具,妹妹總是會來搗亂弄壞作品,跟媽媽告狀,媽媽就只會說:妹妹還小,就讓著妹妹點兒,然后他就把玩具全部推給妹妹自己一個人生悶氣。于是,我們就看到阿杰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時出現的問題了。在了解了阿杰行為的根源后,教師就可以采取措施,請家長改變以往的做法,當妹妹與哥哥再發(fā)生同類矛盾時,應該適當的站在哥哥的立場去想問題,妹妹小,固然要讓著點,但哥哥也還是個孩子,也需要父母同樣的愛和重視,這樣阿杰才會覺得父母沒有因為妹妹而忽略自己。家長通過家園互動,有效的制定出幫助阿杰進行調整自己的情緒的方法,促進其與同伴更和諧的相處。
(指導老師: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