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摘 要 閱讀文章,通常人們總是一篇一篇地讀。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嘗試一組文章不僅可以一篇一篇地讀,也能一組一組地讀。但這并不是說,各種文章雜亂的拼湊和堆砌。它需要將不同的文章按一定的目標、規(guī)則、標準等加以組織,要把一組文章看作一個整體,而單篇文章只是這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是我們嘗試的“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
關(guān)鍵詞 開放性;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252.17,B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8-0155-01
一、“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緣于課堂改革
今年我校選準了影響語文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閱讀教學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創(chuàng)建優(yōu)質(zhì)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及課外閱讀與表達訓練機制。語文閱讀教學的開放,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理解、認識、探索、發(fā)現(xiàn)以及想象的欲望,激起學生學習的活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就我們六年級開展“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教學談?wù)勯喿x教學的策略及方法。
二、“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運用課堂教學
新課標指導下的教材編寫,改變了過去那種以文體編排的方式,而變?yōu)橐浴爸黝}”的形式編排,一個單元就是一個主題,把古今中外不同文體的文章匯集到一起來表達一個主題。我們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變“封閉”為“開放”,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閱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構(gòu)建新的教學策略,提出“以一帶多”開放性教學策略。
“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我們的策略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個例子,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fā),使學生能夠運用閱讀課文的方法閱讀相關(guān)讀物,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樣不僅使學生讀懂了一組文章,而且初步領(lǐng)會了這一類文章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分類
(一)同一主題的文章“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
在精讀一篇課文后,可閱讀同一主題不同作家的作品,既比較了不同作家、不同文體的語言風格,又深化了對主題的理解。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課,領(lǐng)悟了地球無私奉獻的精神又感受到地球的渺小與脆弱,再給學生補充《致人類朋友的一封信》,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同時在授課的之前,我們讓學生從各科教材中獲取信息,從自然教科書中了解地球的知識;從品德與社會學科中查找到有關(guān)我國的資源、氣候等方面的資料。課中,老師又把用網(wǎng)絡(luò)等信息渠道獲取的關(guān)于地球資源目前的現(xiàn)狀,以及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威脅等資料用多媒體展示,從而讓學生深刻認識“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各學科互相滲透以及多媒體教育技術(shù)的運用,讓語文閱讀教學更是水到渠成。
(二)同一題材的文章“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
日出、還鄉(xiāng)、送別等題材,自古以來有許多作家寫過,由于不同的作家時代不同、境遇不同,寫作的文體不同,其作品反映的主題和感情也大不相同。教學中可以圍繞同一題材讓學生閱讀不同作家的作品,比一比語言的風格、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學生們進入文本與不同的作家對話,可以獲得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如同樣都是送別的詩,李白的《贈汪倫》與王維的《渭城曲》及高適的《別董大》,雖然都是唐代的詩人,詩歌所反映出的情感及寫作手法都大不相同,可讓學生比較品味。
(三)同一作者的文章“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
當學生在課本上精讀過某一作家的一篇課文后,老師引導他們閱讀課本外該作家的其他作品,從而體味該作家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感情。如學習魯迅的《少年閏土》,讓學生用“——”劃出感受最深的語句,在書旁空白處寫自己的體會,隨時記下思維靈感的火花。然后,給學生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的時間,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在切磋中激發(fā)出創(chuàng)新靈感,他們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再指導學生用掌握的學習方法,閱讀課外關(guān)于魯迅的作品:《三味書屋》、《捉蝦》,從而體味該作家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而在學習課本的古典詩詞單元,有時進行專題作家研讀,比如開展“讀李白詩歌,品太白遺韻”的主題閱讀活動,學生們在課外能找到幾十首李白的詩。
(四)同一對象的文章“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
同一寫作對象,不同的作者寫作的文體、背景、情感都不一樣,可以對比著閱讀。如學習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可在“反其意而用之”的啟發(fā)下閱讀陸游的同題詞,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兩首詞在內(nèi)容描寫及思想感情表達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讓學生讀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陳毅的《紅梅》、羊鳴作詞張士夑作曲的《紅梅贊》等作品,品味其中的不同。
(五)同一寫法文章的“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
在教學中,教師將一些寫法類似的課文進行比較閱讀,在增加語言積累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這種寫法。如學習《草原》一課,可帶出《鴨河口水庫》、《故都的秋》兩篇文章,同樣的借景抒情,學生對此手法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自己再進行練筆。
方法:在“帶”的時機上,也分為“課前帶”(課前引導學生查閱作者或者寫作背景相關(guān)資料)、“課中帶”(在課中穿插閱讀相關(guān)文章)、“課后帶”(課后開展開放閱讀——主題延伸,寫小練筆)三種形式。
四、“以一帶多”開放性閱讀,帶出了校內(nèi)校外的讀書氛圍
在校內(nèi),由單“一”的課堂讀書帶出了課內(nèi)課外“多”種環(huán)境下的讀書。在校外,由學生的“一”人讀書而帶動了家長和社區(qū)的“多”人讀書。這些做法都豐富了“以一帶多”的內(nèi)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于是,“以一帶多”的閱讀方法,彌補了單一文本的局限性理解,讓閱讀走上快車道,高速運行,豐滿了閱讀的感受和體驗,豐厚了閱讀的內(nèi)容,豐富了閱讀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