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岳偉
[摘 要]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地理題材教學內容涉及地形、地貌、氣候、民俗等自然現(xiàn)象與人文常識,以散點形式呈現(xiàn)。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設定和落實三維目標為切入點,確立準確可行的知識目標,通過多元綜合的設計方法,將情感目標貫穿始終,并以豐富的知識儲備感染學生,使地理題材的教學有趣而高效。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地理題材;品德味;情感目標;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7-0077-03
品德與社會教材整合了大量與地理有關的教學內容,涉及學校、家鄉(xiāng)、國家、世界等。(具體見表)
從表格上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點散而多,涉及面大而廣,再加上不少教師自身缺乏地理知識儲備,給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及教學實踐的開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容易陷入教學內容面面俱到,教學方法紛繁復雜的誤區(qū),最終買櫝還珠——取了地理的金玉其外,卻舍棄了品德與社會課程這顆最核心的明珠,品德味蕩然無存。
筆者認為,對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地理知識,在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更應該凸顯學生在這些知識、能力中所表現(xiàn)和獲取的情感性、思想性。基于此,筆者以《我國的行政區(qū)》和《我們的地球》兩課的教學實踐為例,從設定和落實三維目標的角度,談談如何將地理題材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上出品德味。
一、知識目標準確可行
準確可行的目標是順利開展教學的重要保證。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地理題材知識性較強,教師往往以教材中顯性的文字、插圖為設定知識目標的重要依據(jù),難免在知識目標的把握上出現(xiàn)偏差,或事無巨細,或好高騖遠,不僅削弱了品德與社會課堂的品德味,而且由于教學目標難以實現(xiàn),最終打擊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年級下冊第二、三、四單元涉及的地理內容,處于品德與社會地理題材教學的啟蒙期,開啟了學生的地理之旅。教學后,我發(fā)現(xiàn)《我國的行政區(qū)》教學面大而廣,多而雜,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往往在尋找行政區(qū)的過程中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至于祖國到底有多大,為什么要設這么多行政區(qū),缺乏認識。過于強化知識目標,強調非得準確找出我國的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qū)、2個特別行政區(qū),其實意義并不大,品德味嚴重缺失,祖國的大而遼闊,地球的多姿多彩沒能體現(xiàn),教學缺乏有效性。
重拾教材,對教材進行整體分析,教材的知識目標其實非常明確。《我國的行政區(qū)》第一課時的知識目標:了解祖國版圖、地理位置,我國行政區(qū)的名稱、數(shù)量和相應位置。這樣的目標的落實還得靠學習過程的多元化,同時加入比較隱蔽的人文性目標,如通過感受祖國領土面積的廣大引出行政區(qū)的多。知識目標和人文性目標有機整合,學習過程多元綜合,才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體現(xiàn)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品德味。
二、過程方法多元綜合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地理題材的教學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講授式的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一節(jié)中指出:“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地理題材的教學,我們更應該注重過程方法的多元綜合,激勵學生在不同的活動情境中體驗學習。
1.觀察發(fā)現(xiàn)體驗學習
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觀察和發(fā)現(xiàn)能力不容輕視。學生先觀察再發(fā)現(xiàn),新鮮感油然而生,猶如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
(1)直接觀察,得出主要信息。
學生的觀察所得強過老師的千言萬語。教學《我們的地球》時,要達到讓學生知曉地球的陸地、海洋面積的目的,教師可讓學生觀察地球表面展開圖,猜一猜如果有10分,陸地和海洋各占幾分。學生的猜想是海洋面積大,占6分;陸地面積小,占4分。這樣的猜想,趣味性增加不少,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教師與其直接言語傳輸不如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這是語言無法準確描述的。
(2)比較觀察,突出與眾不同。
比較更能體現(xiàn)出兩者的不同,比較才能突出各自的特點。960萬平方公里到底有多大?比較觀察就是一個好方法。中國的陸地面積差不多是整個歐洲的陸地面積,差不多是日本陸地面積的26倍,比較到這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教師還可以結合書本的插圖,讓學生感受祖國的遼闊:冬季,南部的海南可嬉水,北部黑龍江則白雪皚皚;晚上八點的東部燈火通明,西部則亮如白晝。視覺上的對比沖突,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國土面積之遼闊,南北、東西距離之大。
2.小組合作體驗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它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的途徑,為學生提供了探究學習所必需的交流平臺。怎樣使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題材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合作人數(shù)不宜過多,一般是四人。學生合作交流時,很多小組無法平等交流,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往往一手包辦,執(zhí)著于自己的表達,而忽略了集中精力去傾聽他人的見解。其實地理題材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新開辟的領域,每個人都會有新發(fā)現(xiàn)、新感悟,都容易融入討論和實踐中。這需要教師指定式的分工,給小組內的學生編編號,也可給小組成員分角色,如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評價員等,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任務。例如,在地球儀上尋找地球的七大洲時,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不妨這樣安排合作要求。
案例中,每個學生都有學習任務,都有課堂學習的緊迫感,對七大洲的認識,不再是教師簡單的講授,而是自我發(fā)現(xiàn)和展示。學生相互扶持,密切配合,發(fā)揮團隊精神,有效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3.動手實踐體驗學習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經(jīng)驗性、生活性,要求地理題材的課堂教學要突破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單一模式,實現(xiàn)教學形式的生活化、多樣化。部分地理題材內容多而散,很難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后有所收獲,此時在課堂上來個畫一畫、描一描、貼一貼等實踐,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地域的遼闊,了解家鄉(xiāng)所在行政區(qū)在地圖上的大概位置、面積大小時,我們可以安排學生拿起筆在地圖上畫一畫。增強地理題材教學的趣味,地圖拼圖可是一個好幫手。我國行政區(qū)太多,不妨給23個省標序號,地球上的七大洲則可以請學生從學習單上沿著輪廓剪下來,粘貼到黑板的地圖中的相應位置。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貫穿始終
情感是品德的內涵,要從地理知識中挖掘德育的內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情感的激發(fā),讓學生用看、想、說等方式來學習,再配合圖片和音樂的沖擊,感染學生的情緒,打開學生的話匣子。
1.豐富知識儲備
地理題材的內容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所占篇幅不多,卻非常分散,知識點又相對抽象,學生難以準確理解,更不必談情感上的共鳴,情感目標自然有如“水中望月”。這時,教師的自身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儲備,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
2.博采眾長,合理拓展教學資源
在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我們更要注重利用網(wǎng)絡、電視、電影、廣播、報紙、雜志等信息媒體,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當學生無法理解什么叫自治區(qū)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來自壯族小朋友的自述。
學生聽了這樣的自述音頻,尋找自治區(qū)的熱情更高了。
很多太空題材的電影如《星際穿越》有幾個鏡頭是從太空拍攝的自轉的地球,美不勝收,可以作為《我們的地球》的教學資源,為學生驚嘆地球的神奇與壯觀埋下伏筆。多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為我們的地理題材教學加足馬力。
除了信息媒體,地球儀、掛圖等教學用具也要加以重視。如教學行政區(qū)時,教師可為學生準備祖國的地圖拼圖,讓學生在玩中學;教學地球的相關知識時,可為學生準備地球儀,并旋轉地球儀,讓學生尋找七大洲、四大洋,提高學習積極性。
3.有效提問,積極評價
教師是教學的引領者,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松懈,應積極主動用慧眼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對偏離問題的學生,教師應及時制止,對要求深入理解的問題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學習反饋進行相應的點撥與評價?!段覀兊牡厍颉氛故玖说厍虻男沱愶L光,讓學生感受到地球地貌的多姿多彩,教師不妨如下提問與評價。
(1)展示地球儀,慢慢轉動地球儀。
師:請花5秒鐘仔細觀察,你們從地球儀上看到了什么?
生1:黃色、綠色、藍色、橘色……
師:這些顏色分別代表什么?
生2:我覺得黃色的代表山坡。
生3:我覺得綠色的代表森林,也有可能是草原。
(2)課件播放地球風光圖片。
師:我們來場環(huán)球旅行吧,看看地球上這些美麗的風景。
學生觀看地球風光圖片,對地球的秀麗風光贊嘆不已。
師:從天空眺望地球,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教師適當評價,加深學生印象)
師:我們看到了碧藍碧藍的海洋、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一望無垠的稻田、波光粼粼的江河湖泊、高聳陡峭的高山峽谷、遼闊干燥的戈壁沙漠,還有壯麗的火山、飄逸的瀑布以及南北兩極潔白如玉的冰雪世界。地球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示了她多姿多彩的面貌。你們說我們的家園地球怎么樣?你們最想去哪里旅游?(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教師不斷的追問、評價中,在地球儀、圖片的感染下,地球的多姿多彩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躍到學生眼前。
知識目標準確可行,設計方法多元綜合,情感目標貫穿始終,教師以豐富的知識儲備胸有成竹地開啟地理題材教學之旅,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地理題材教學的法寶。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靈動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激發(fā)人文情懷與情感體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充滿活色生香的品德味,令人回味無窮。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楊翠玉.《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草根研究”》[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3.
[3] 張宏霞.《小學品德課程中地理知識教學遇到的困難及策略》[J].科學教育,2011(11).
[4] 郭美琴.《讓學生在小學品德課堂合作中學會尊重》[J].素質教育,2016(12).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