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教育是一種古老的教育思想,自亞里士多德起就于教育學界廣泛討論,其影響力也綿延至今。時代的變遷,自由教育的本質(zhì)也逐漸發(fā)生變化。自由教育與主體間性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以主體間性的視角去審視自由教育,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自由教育的認識。同時,以此視角研究自由教育與兒童發(fā)展的關系,也有利于探尋自由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自由教育;主體間性本質(zhì);兒童成長
一、自由教育的本質(zhì)
(一)自由
自由教育的實現(xiàn),務必立足于對“自由”概念的厘清。何謂自由決定為何自由,自由的本質(zhì)是由人對自己的本性、本質(zhì)和價值的認識決定的。自由的目的是為了體現(xiàn)人的本性、本質(zhì)、價值,促進個體和社會的發(fā)展。自由不僅是積極主動、獨立自主、以自己的意愿或意志行事的行為特點,也是在法律規(guī)定和道德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既不受限制的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又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己由著自己,或者自我決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也是自由的本質(zhì)屬性和根本目的。
(二)自由教育
要解釋何為自由教育,必先闡述何為教育自由。教育自由是在政治、法律自由的規(guī)定范圍內(nèi)的教育舉辦學校,選擇不同目的、層面、類型和方式的學校及其教育,以及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自由,屬于政治范疇。 從該定義可以看出,教育自由屬于實踐范疇,主要著眼于創(chuàng)辦學校、選擇教育方式、舉行教育活動及進行教育管理等方面。自由教育則是指在政治、法律自由的規(guī)定范圍內(nèi)以自由的方式進行的教育,是喚醒、解和發(fā)揮人的自由本性、形成人的自由本質(zhì)、提高人的自由能力的教育。我們可以看出,自由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類型,這種教育類型的目的則是培養(yǎng)人的自由本性、本質(zhì)和能力,屬于認識范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自由教育是包含在教育自由之內(nèi)的,同時教育自由的存在也是實施自由教育的前提條件,沒有教育自由,自由教育就不可能得以實現(xiàn)。
二、自由教育與主體間性的本質(zhì)聯(lián)系
師生主體間的理念和方式是有效處理教育教學中的知識繼承與想象,構想和創(chuàng)新,教師和學生雖然在知識和能力上是不平等的,但在人格尊嚴上是平等的。只有在師生人格尊嚴平等和相互理解基礎上呈現(xiàn)的教師主體地位、首席作用甚至權威性才是自由和民主的,否則就是強制的。
(一)不自由和主客體的師生關系是非平等的,自由和主體間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
在教學成人的過程當中,師生之間主客體的不平等關系所能帶來的自由是有局限性的,這樣的自由并非自由教育視閾下的自由。無論教師與學生誰主誰客,均不能達到平等交往,從而實現(xiàn)自由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由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目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獨立自主、自我確認、自覺自愿的平等關系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故主體間關系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實現(xiàn)自由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不自由和師生主客體的主體性是單向的,自由和師生主體間的主體性是雙向的;
在傳統(tǒng)的師生主客體關系,教育學人將學生看作對象客體來認識,又當作目標主體來培養(yǎng),這是一種單向的且互相矛盾的關系。而在師生主體間性的視閾中,師生不僅將對方視為主體,并且他們均是認識者、學習者和實踐者,又是被教育和被認識的主體,都希望自己和對方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和對方希望成為的具有較高主體性的主體。 在這種雙向互動的關系體系之下,二者互為主體,才能讓教師發(fā)揮其指導學習的作用,學生得以自由學習、自由思考,促使其創(chuàng)造力和自由精神的培養(yǎng)。
(三)不自由和師生主客體的主體性是強制的,自由和師生主體間的主體性是相互理解和共享的。
在師生主客體關系中,學生的地位更多時候是被動的,教師發(fā)揮其主導作用與權威性,力求改造學生。而主體間性則是在一個相互尊重,教學相長,人格平等、尊嚴平等的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的,這種關系是師生相互理解,知識共享的,只有在這種關系中,傳統(tǒng)學生的被動地位才與教學成人過程中的強制性才能得以消解,真正實現(xiàn)平等交往、主動對話,從而促使自由教育的實現(xiàn)。
三、主體間性的自由教育與兒童成長
自由教育對兒童的個性、健康發(fā)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自由與成人的自由是不同的,因為兒童從心智到身體機能均未發(fā)展成熟,理性思維還未完全成形,沒有完全具備責任能力,應受父母、老師的指導。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在兒童時期無法接受自由教育?答案是否定的,主體間性的自由教育一定是貫穿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對于兒童而言,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均應走上主體間性的自由教育之路,有利于從兒童時期便打好創(chuàng)造能力與自由精神培養(yǎng)的基礎。
(一)厘清兒童自由的有限性;
身處兒童時期,孩子的心智未完全成熟,理性思維還未形成,對自己的行為沒有相應的責任能力。這一階段家長和教師應該務必以指導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兒童的教育過程之中。要注意這里的指導并不代表著主導,而是在主體間性平等對話,自由選擇的基礎上,告訴兒童自由的尺度應在哪里,讓兒童對哪些自由是合理的,是身在這一年齡階段的他們可以觸及的,而哪些自由又是不合理,是兒童不能觸碰的。之后讓兒童自由思考、自由學習、自由選擇,這樣才能讓兒童在自由的限度之內(nèi)接受自由教育。
(二)培養(yǎng)兒童繼承自由精神;
兒童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作為指導者的家長或教師應該在厘清兒童自由的限度的前提下,致力于兒童自由意識的啟蒙,培養(yǎng)兒童繼承自由精神,促進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主體間性的自由教育是一個非強制、雙向互動的過程,它所創(chuàng)設的教育環(huán)境是適合兒童自由精神的培養(yǎng)的。在這一環(huán)境中,兒童是在教師非主導的主體間的指導之下,進行自我確認、自由學習、自由思考、自由選擇,在一個師生主體間相互尊重、平等交往、主動對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的,有利于在教學成人的過程中對兒童自由意識的啟蒙,自由精神的培養(yǎng)。
(三)追求兒童的個性化發(fā)展;
兒童時期是人的一生的關鍵時期,更是培養(yǎng)一個孩子個性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們務必營造一個有利于兒童個性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自由教育的本質(zhì)尊重兒童的個性,給人以自由生長、自由學習的權利。主體間性的自由教育主張消解教育過程中的強制性因素,為學生減負,更能給予兒童更大的空間以及更充裕的時間,讓其在有限度的自由教育環(huán)境下充分的發(fā)展其個性。
(四)打好兒童終身學習基礎。
兒童階段是一個人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終身學習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對兒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主體間性的自由教育所提倡的自我確認、自覺自愿、獨立自主等學習原則都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這一基礎能力的獲取,對學生們結束單純性的學習生活,走上工作崗位,面對以“變化”為主題的當今世界,能夠更好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捕獲前沿知識,掌握前沿技術,運用前沿工具,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端。
參考文獻:
[1]郝文武,郭祥超,張旸:《教育哲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106.
[2]郝文武,郭祥超,張旸:《教育哲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107.
[3]郝文武.自由教育的價值和實現(xiàn)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9,(9).18-22.
[4]郝文武,郭祥超,張旸:《教育哲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72.
作者簡介:張秦,女,1993年8月2日,土家族,陜西省神木市,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