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靖
摘要:近幾年來,在政府對農村教育的加大投入下,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育人環(huán)境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觀。隨著對農村學生“兩免一補”政策的具體落實,農村學生可謂成了“帶薪”學習的“小旮旯”。他們能在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下和環(huán)境中讀書,真是幸福之至。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優(yōu)異的成績來感謝政府報答黨。然而這些學生竟然產生上學常常遲到、早退、曠課,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后不能自覺完成作業(yè)的厭學情緒,并且這種厭學現(xiàn)象隨著學習年級的升高而嚴重和普遍化。這一不良現(xiàn)象的產生,對“兩全”之中的“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不僅使站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棘手,承擔培育祖國棟梁的學校頭疼,同時也令社會為之擔憂。這系著國運興衰的學生厭學現(xiàn)象的根源何在呢?這幾年來,我對本校學生出現(xiàn)的這種普遍現(xiàn)象,結合各種實際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基本了解到了農村學生產生厭學的一些根本原因。
關鍵詞:農村;學生;厭學;原因;對策
一、認識的誤區(qū)
普及義務教育工程的實施,使邊遠落后山區(qū)的廣大孩子均等地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有效的縮短了不同地區(qū)孩子受教育的差距,有效地提高了全民的整體素質。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這些各方面條件相對還比較落后的農村學校為了完成上級統(tǒng)一下達的“入學率”、“鞏固率”等指標:但凡適齡兒童,不管基礎如何,都統(tǒng)統(tǒng)進入相應的學段學習;不管成績如何,都可以享受營養(yǎng)餐和寄宿生活補助:不管成績如何,都同樣升級領到畢業(yè)證外出打工掙錢。從而使學生及其家長產生了“A生上,Z生也上,A生Z生一個樣”;“好也一樣差一樣,學與不學一個樣”的認識誤區(qū)。
二、打工潮的影響
在改革春風吹的吹拂下,但凡年富力強者,不管有沒有文化,都紛紛外出打工掙錢,把自己的孩子留給了年長體弱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這些外出的學生家長,有的一年半載回家一次,有的三年五載“探親”一回。根本毫無顧及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而這些在家看守孩子的老人們,他們沒有文化,沒有精力,對自己的孫子顧及不過來。有的則是觀念守舊,思想落后,把自己的孫子視為公主或皇帝,把他們當作“香火”或明珠,從而過分地溺愛他們,讓他們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甚至為了這些“香火”的“健康成長”,而用具有萬能作用的錢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就在孩子的身上滋生了松散、懶惰、嬌氣、脆弱等性格與氣質特點,無形中就給學校帶來了對學生教育的難度。
三、評價體制不完善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學生的“德、智、體、美”等得到全面發(fā)展,學校也按照文件精神開足了課時,開齊了課程,讓學生得以樂中有學,學中有樂。然而在考核與評價老師時,仍然是以阿拉伯數(shù)字為代表的一紙成績定“終身”。為了能保住自己十年寒而得到的“飯碗”,老師們也只好違心地唱著素質教育的調子,在素質教育的背后悄悄地、大力地開展“地下工作”,大搞題海戰(zhàn)術,侵占了學生正常休息時間,扼殺了學生應有的樂趣,學生的厭學情緒也就油然而生了。
四、教師素質停止不前
新的教材,應該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來教學,運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然而,面對新教材,一些農村教師卻仍然運用“照本宣科”的老方法來進行教學,仍然采取“師道尊嚴”等舊的教育觀念來進行指導。學生面對這些不符合自己心理特點的“老傳統(tǒng)”,怎能不無精打采,焉焉欲睡,夢涎濕書呢?
農村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矯正這些學生的厭學行為呢?
一、緊密配合,協(xié)調開展工作。
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戰(zhàn)場,教師是教育學生的主力軍。然而,教育工作則是一項多邊性綜合性比較強的全方位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得到社會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教育工作才得以完善和提高。所以,要想有效地改變農村學生的厭學行為,學校的教育工作必須得到有關部門的緊密配合,協(xié)調開展。首先需要用工單位的緊密配合,即用工單位必須憑義務教育合格證書錄用人員,否則一票否決。這樣這些急于外出打工的青年,就自覺地讀完九年義務教育。在學校里,老師強抓教育質量,凡是成績不合格者,一律不準升級,一律不發(fā)放義務教育合格證。這樣“學與不學一個樣”的觀點就不會出現(xiàn)。一旦輟學的,政府就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學生的家長進行宏觀調控,使其家長認識到“唯有讀書高”的重要性而督促自己子女安心讀書。在有關單位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配合下協(xié)調開展工作,矯正學生的厭學行為就一定會取行良好的效果。
二、完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
“積極進行教育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這一響亮的號召聲,幾年來一直縈繞在教師的耳際。然而教師優(yōu)與不優(yōu)、能不能晉級,而是主要體現(xiàn)在老師的“德、能、勤、績”中“勤”和“績”的這兩塊金字招牌上。所以老師們也就只好明唱素質教育調,暗走題海戰(zhàn)術道。仍然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灌,灌,灌,加油灌;把學生視為機器——練,練,練,刻苦練。如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真正地做到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真正地遏制了應試教育,在考核老師時,不是以試卷那一紙分數(shù)定終身,教師就用不著花大量的時間去扼殺學生休息時間,而是真正地讓學生能在學中有樂,樂中有學。做到樂學相濟,學樂相融。師生面對這么兩全其美的事情又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健全與完善教育教學的評價體制勢在必行。
三、努力提高教師素質
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所肩負著的崇高使命。近幾年來,教材在不斷地改革與變化,學生的思想也在不斷地更新。而我們的農村教師,仍然生活在自己原來的“四角天空”,仍然守著自己那原有的“一畝三分地”,觀念保守,思想陳舊。在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面對教材,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擺出一副長者的姿態(tài)強調學生“認真學習、刻苦努力”。這樣一潭死水的課堂,又怎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師道尊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依舊,對學生采取不是“閃電雷鳴”就是“狂風暴雨”的教育方式,學生面對老師怎不“驚心動魄”成為驚弓之鳥而敬而遠之呢?所以我們的農村部分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思想素質等方面的培養(yǎng),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到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卻有一池水,并且是一池活水,能讓學生在這池活水中暢游、嬉戲、玩耍,學生啟不樂之而向往課堂呢?在教育學生時,讓和風拂在學生的臉上,讓細雨潤進學生的心田,讓身子走近學生,把心靈貼近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足膝談心。這樣,學生又怎能萌芽厭學之心?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是吸引學生學習,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關鍵所在。
總之,盡管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么紛繁復雜,教育主管部門只要完善好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評價機制,老師只要有春風化雨的愛心,樹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之信心,有教育思想、理念、魅力超前發(fā)展的“私心”。加之家庭、社會、學校及相關單位等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多管齊下,緊密配合,團結協(xié)調,就一定能把近幾年來學生普遍厭學的現(xiàn)象轉化為奮發(fā)向上的好學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