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鵬
國際文憑課程(IB課程)作為一種成熟的國際課程,已越來越受到國內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它融合各國教育特色,致力于推廣具有國際廣泛性的課程,其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學業(yè)評價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因此受到了眾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
IB全稱為“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即國際文憑課程,總部設在瑞士,最初是專門為國際間流動的家庭子女設計的課程。隨著不斷地發(fā)展與完善,文憑組織融合各地教育特色,形成了國際廣泛認可的課程體系,并主要在各個國際學校內開設。近年來,中國的一些普通學校也引進了IB課程,并開始招收中國籍學生。IB課程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項目,分別為:面向3—12周歲學生的小學項目(PYP),面向11—16周歲學生的中學項目(MYP),面向16—19周歲學生的大學預科項目(DP)。
IBDP(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IB課程中專門提供給16—19周歲學生的課程項目,教育對象與我國高中階段類似。IBDP的國際認可度極高,包括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學校在內的全球頂級大學都將其視為最具含金量的高中文憑之一。修讀IBDP的學生可以憑借該證書與考試成績申請入讀75個國家的4000多所大學。
圖1 IBDP體系示意圖①
IBDP包含兩種課程類型—核心課程和六個學科組課程。
核心課程屬于必修課程,共三門課,分別是:
(1)拓展論文(Extended Essay),要求4000字左右,學生選擇任意科目或領域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獨立完成論文;(2)知識理論課程(Theory of Knowledge,簡稱TOK),即綜合課程,致力于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3)創(chuàng)造性行動和服務活動(Creativity Action and Service,簡稱CAS),要求學生經(jīng)常參加創(chuàng)造性和服務性的活動。
六個學科組課程包含有:
(1)語言 A(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學生第一語言研究;(2)第二語言(Second Acquisition),母語以外的第二語言(現(xiàn)代語);(3)社會學科(Individuals and Society),包括哲學、經(jīng)濟學、歷史、地理、心理學等學科;(4)自然科學(Sciences),包括化學、生物、物理等學科;(5)數(shù)學(Mathematics);(6)藝術(Arts),包括音樂、美術、戲劇等學科。
學生必須在每個學科組內各選修一門課程,其中第六學科組(藝術)可以不選,但必須從其他學科組內再選擇一門課替代藝術課程。每個學科又都有標準水平(Standard Level)和高級水平(Higher Level)兩個難度層次可供選擇。學生所選的六門課中必須有三門屬于高級水平,三門屬于標準水平。
音樂課程在IBDP體系中處于第六學科組(藝術),是IBDP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音樂課程進行學習的學生,將需要參加一系列考核與測試,其成績計入畢業(yè)總成績,成為申請國外大學的重要參照標準。IBDP音樂課程有一套科學、完善的體系,需要學習音樂鑒賞、演奏或演唱等內容,具有器樂演奏基礎的中國籍學生較多會選修音樂課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②第二部分對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目標有具體描述。該課程目標分為三個維度,其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主要明確學生在情感、道德、人格塑造等方面所要達到的要求,例如要求學生建立“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增進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等;“過程與方法”維度是在教學過程中所要體現(xiàn)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效果,例如啟發(fā)學生在音樂體驗中“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初步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增強協(xié)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等;“知識與技能”維度主要關注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表演能力,可表述為:學生欣賞各類音樂作品,學習音樂表現(xiàn)手段,了解音樂的歷史與發(fā)展,認識音樂社會功能;學生掌握歌唱、演奏等方面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夠參與教學中的表演及創(chuàng)作活動,培養(yǎng)表演和創(chuàng)作能力等。
IBDP音樂課程指南③第一部分第五節(jié)指出音樂課程的目標是:
(1)知道并理解音樂在時代、地區(qū)以及文化上的聯(lián)系(knowledge,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of music in relation to time,place and cultures);(2)用適當?shù)囊魳沸g語來描述和反映他們對音樂的理解(appropriate musical terminology to describe and reflect their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music);(3)對不同時代、地區(qū)和文化的音樂進行比較分析(高級水平的學生還要在沒有事先研究的情況下進行論證)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sic in relation to time,place and cultures(unlike at SL,HL students are also expected to demonstrate this in response to pieces not previously studied)];(4)通過探索、控制和發(fā)展各種音樂元素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creative skills through exploration,control and development of musical elements(SLC,HL)];(5)通過舉辦獨奏音樂會和合奏音樂會提高演出能力[performance skills through solo music making(SLS,HL)or group music making(SLG)];(6)通過反思性思維提高批判性思維技能(critical-thinking skills through reflective thought)。
兩種課程目標存在相似性,它們在音樂知識的掌握和欣賞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提出了相應的目標,但具體表述和目標要求程度上存在差異。
(1)學生能夠對音樂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可以闡述對音樂的理解
兩種課程目標都要求學生能夠對音樂進行分析和評價并表達自己的理解,但是所要達到的程度要求不同?!稑藴省芬蟆芭囵B(yǎng)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初步能力”,而IBDP音樂課程要求學生“用適當?shù)囊魳沸g語來描述和反映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對于“初步能力”的理解并沒有相關的標準和數(shù)據(jù)可供參照,所以該要求較為模糊,但可以確定,后者更為具體和明確。
(2)對于掌握音樂的歷史與發(fā)展過程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兩種課程目標都指出了學生對音樂的歷史與發(fā)展的掌握。其中,《標準》概括為“了解音樂的歷史與發(fā)展”和“了解不同國家的音樂傳統(tǒng)及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IBDP音樂課程在其兩項目標內容中分別做出表述:“知道并理解音樂在時代……上的聯(lián)系”和“對不同時代……的音樂進行比較分析”。首先,從文字表述來看,前者所用的表述均為“了解”一詞,后者所用的是“知道并理解”。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了解”一詞解釋為“知道得清楚”④,“知道”解釋為:“對于事實或道理有認識;懂得”⑤,“理解”解釋為“懂;了解”⑥??梢钥闯?,在對一項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上,“知道并理解”與“了解”相近,因此可以理解為IBDP對此項課程目標所要求的掌握程度與《標準》相近。在掌握知識的對象上,IBDP音樂課程關注音樂在時代、地區(qū)以及文化上的聯(lián)系,更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
此外,IBDP音樂課程在了解音樂的歷史與發(fā)展的基礎上比《標準》多出一項“對不同時代……的音樂進行比較分析”,目標更加具體化,更加突出需要運用比較音樂學的手段和方法,對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也更具指導意義。所以從這一項目標來看,IBDP音樂課程目標更加具體,掌握程度要求也高于《標準》。
(3)學生對不同時代、地區(qū)和文化的音樂加以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兩種課程標準都明確提出的要求。怎樣理解不同時代、地區(qū)與文化的音樂,理解到何種層次,兩種課程標準有各自的目標:《標準》要求“了解不同國家的音樂傳統(tǒng)及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IBDP音樂課程則要求“對不同時代、地區(qū)和文化的音樂進行比較分析”。相對而言,《標準》提出的要求比較寬泛,對于不同音樂文化的學習掌握程度并不能在此項目標中體現(xiàn)。IBDP音樂課程對于如何學習不同種類的音樂文化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就是要將它們進行對比,在比較中得出結論。
(4)學生具有一定的演奏、創(chuàng)作能力
兩種課程目標都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實踐的能力,如演奏、創(chuàng)作等?!稑藴省芬蟆罢莆毡匾幕A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夠參與教學中的表演及創(chuàng)作活動”;IBDP音樂課程的目標是“提高演出能力”,并且要求學生“舉辦獨奏音樂會和合奏音樂會”。很明顯,IBDP音樂課程的目標更具操作性,要求也更加明確,可以理解為學生在演奏能力方面要達到舉辦獨奏音樂會和合奏音樂會的標準。在IBDP音樂課程評價的相關標準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這里所謂的獨奏音樂會和合奏音樂會必須是在公開場合舉行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IBDP音樂課程對于學生的演奏能力要求很高?!稑藴省分兴^的“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對學生的要求低于或高于IBDP的標準,因為這里的“必要”并沒有明確指出需要完成何種任務的背景。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標準》中這一目標表述同樣較為寬泛,對于學生在演奏方面須達到的程度缺乏明確的要求。
對于創(chuàng)作能力,《標準》在表述上和演奏能力要求上完全一致。IBDP音樂課程則是單獨列出關于學生創(chuàng)作能力的目標項,表述為“通過探索、控制和發(fā)展各種音樂元素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能力的目標有所不同,其并沒有提出讓學生具備類似“能創(chuàng)作出一個怎樣的作品”的明確要求,而是在目標的設置中更多地強調學生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時所用的方法。
(1)結構差異
從表述結構來看,《標準》將課程目標分成三個維度,這反映出《標準》已超越了傳統(tǒng)的以傳遞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的課程觀,代之以完整的課程觀以發(fā)揮課程的整體功能。課程中不僅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關注德育、情感、思維能力等構成個體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完整性目標,重視認知與情感的統(tǒng)一、知識與智力的統(tǒng)一以及主體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統(tǒng)一。
對于學生人格塑造以及世界觀養(yǎng)成方面,IB課程在其培養(yǎng)目標中有所體現(xiàn),如“要讓學生成為有原則的人、胸襟開闊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風險的人……”⑦但具體課程目標的制定明顯只針對課程本身,與培養(yǎng)目標聯(lián)系較少?!稑藴省穼⑴囵B(yǎng)目標與課程目標進行了有機聯(lián)系,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等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都在具體的課程目標中一一體現(xiàn)。翻閱中國普通高中其他學科的課程標準,如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美術等課程的目標結構與音樂課程類似,均從三個維度提出完整性目標,可見中國普通高中課程目標的制定存在標準化,其要求根據(jù)不同學科的特點,均在三個方向上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
相較《標準》的完整性目標,IBDP音樂課程的目標主要針對知識與技能。從結構上看,不同于《標準》將課程目標分為三個維度,而是用六個并列的條目說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要達到的要求,前三條是音樂鑒賞能力目標,第四、第五條分別是創(chuàng)作和演奏(唱)能力目標,第六條是思維能力目標,目標的指向性更加明確,對目標完成度考核更易操作。所以,兩種目標結構各有特點,不能簡單地評判孰優(yōu)孰劣。總體來說,《標準》 中的課程目標偏重完整性,IBDP音樂課程的目標更偏重學科性和可操作性。
(2)思維方式培養(yǎng)
兩種課程標準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不同的是,《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而IB課程指出要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可以看出,這兩種課程標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方向是有差異的。
《標準》特別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一種心理素質,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造活動緊密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人類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高級精神活動。人類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
從歷史來看,中華民族不乏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指南針、造紙術、地動儀等發(fā)明代表了中華文明曾領先于世界的燦爛文化。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之后,隨著蒸汽機的發(fā)明,歐洲憑借先進的生產技術領先于世界??梢姡瑐ゴ蟮陌l(fā)明能夠推動社會的前進與發(fā)展,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創(chuàng)造力更是推動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很早之前我國就將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寫入國家戰(zhàn)略,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要培養(yǎng)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造科學精神的人才”,突出對受教育者的獨立性、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要求?!稑藴省分兴赋龅摹俺珜ч_放式和研究性的學習方法,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對新生一代的新期望。
IB課程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反思性思維提高批判性思維技能”?!拔鞣浇逃匾暸行运季S,將其看作是與學習不可分割的成分,因此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成了學校教育的關鍵目標之一。”⑧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
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態(tài)度是IB課程的特色,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知識本身的認識。IB課程要求學生對現(xiàn)有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對已有的觀點在接受之前必須進行批判和質疑,這種判斷需要有分析和評價,并且要做到清楚、準確并具有邏輯性,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習慣和能力。其次,對問題要善于獨立思考。IB課程重視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思考問題時要提出對問題的看法,并將自己的判斷進行有效論證。IB課程認為教學不僅應該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更應該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成果,使他們明確自己的思考內容、方式,使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思維過程。
(3)關于集體主義精神
《標準》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要求增強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和團隊意識,IB課程在課程目標中對此沒有明確的要求。
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應服從集團、民族和國家利益。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協(xié)作能力和團隊意識是集體主義的具體表現(xiàn),團隊協(xié)作能力是學生人格成長的重要素質,要求學生在團隊中不僅要有個人能力,更要具有與他人協(xié)調合作的能力,提高團隊效率。
在學校中開展集體主義教育往往積極有效,我國的學校普遍實行班級授課制,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生活與集體密不可分,學生不但在政治課程或者班會中接受思想教育,還在普通課程包括音樂課程中不斷受到集體主義的熏陶、磨煉。“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在《標準》中被特別指出,就是要求高中的音樂課程要注重學生集體觀念的養(yǎng)成,并在音樂鑒賞與創(chuàng)作活動中不斷滲透團隊意識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在IB音樂課程的目標中,沒有對集體主義的要求,在IB課程總的培養(yǎng)目標中也沒有反映集體主義、協(xié)作能力或類似的相關表述。
兩種課程目標都對學生的鑒賞能力、演奏(唱)能力以及創(chuàng)作能力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IBDP音樂課程的目標要求更為具體,更具學科性和可操作性。《標準》中的目標希望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獲得情感、世界觀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此外還關注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提升。IBDP音樂課程目標立足學科本位知識,在學生音樂能力上要求更高且更為具體,并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注釋
① Music Guide[S] ,Prin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by Antony Rowe:2.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 Music Guide[S] ,Prin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by Antony Rowe Ltd,Chippenham,Wiltshire ,2011.
④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816頁。
⑤ 同注④,第1667頁。
⑥ 同注④,第795頁。
⑦ 同注③。
⑧ Peter A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M]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