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英
品德與社會是品德教育與社會學習融為一體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教材用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huán)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qū)、祖國和世界六個不同范疇,將學習內容以主題構建的方式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這門學科的綜合性和現(xiàn)實性特點。我從事五、六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十多年,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反思,提高駕馭教材和課堂的能力。我的課一貫很受學生歡迎,主要原因是我能夠恰當地挖掘并補充拓展教材資源,使得課堂教學信息豐富,善于運用體驗學習法、情感陶冶法、小組辯論法、“助教”激勵法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拓寬社會視野,提高認知水平。正因為我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胸中有材”地駕馭教材,使得學生在品德行為規(guī)范、人際交往、合作、參與以及思考社會現(xiàn)實問題等方面都獲得了提升。
一、整合知識,八方聯(lián)系
北京的數學名師孫維剛曾說:“教師要站在系統(tǒng)的高度教學知識,八方聯(lián)系,渾然一體,造成學生總是浮想聯(lián)翩思潮如涌的思維狀態(tài)?!蔽蚁?,“八方聯(lián)系”是指將學科間的知識相聯(lián)系、學生的新舊知識相聯(lián)系等,使學習內容不孤立,并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我校開設了國學校本課程,學生每天誦讀國學經典,儲備了大量的古詩文。我在上品社課時,經常將國學經典內容整合到課堂中,有效地強化教育主題。如,學習六年級上冊“品格的試金石”這一主題時,我讓學生思考國學課中學過哪些關于誠信的名言格言,學生列出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等二十多句誠信格言,然后每人選一句在小組里分享,再仿照名人格言創(chuàng)作“我的誠信格言”,并貼到黑板上向全班分享。從學生的創(chuàng)作“以誠待人,必得其心”“有誠信者通行天下”等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將誠信做人的道理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準則了。
六年級上冊“國家的主人”主題下有個小課題“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說、說出有水平的話,我?guī)ьI20多名學生到附近的一所中學走訪了區(qū)人大代表楊老師。我還經常結合教材中很多地方用數據說明道理,引導學生通過計算獲得具體數據,引發(fā)共鳴。
二、補充拓展,取舍有方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補充或提煉教材中的內容,以保證在有限的課時內達成教學目標。如,六年級上冊“品格的試金石”這個主題中有五個小故事,不需要逐一閱讀思考,用一個表格讓學生了解個人或企業(yè)講求誠信就會有好的回報,這樣就可以把節(jié)省出來的時間用到更有價值的問題“假如生活中沒有了誠信”的討論上。
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很多,而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底子很薄,我在上課時經常補充很多歷史知識,以幫助學生讀懂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永恒的愿望”中第一主題“回望20世紀的戰(zhàn)爭風云”,教材只用五頁紙簡練地介紹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概況。學生對這兩段戰(zhàn)爭歷史了解得很少,但對戰(zhàn)爭內容很感興趣,我就向學生介紹反映一戰(zhàn)、二戰(zhàn)歷史的電影《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南京南京》《保衛(wèi)列寧格勒》,并播放《拯救大兵瑞恩》的片段,引發(fā)學生興趣盎然地閱讀《安妮日記》。
三、讀圖讀文,指導學法
品社教材中有許多插圖,但很多學生像翻漫畫書似的一翻而過,根本沒弄明白圖意,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仔細讀圖及圖下文字的習慣。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家鄉(xiāng)的故事”,用豐富的圖片介紹家鄉(xiāng)人民的衣食住行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既涵蓋了很多社會知識、生活常識,也反映出新中國建設的成就。如果教師引導學生讀圖讀文,再讓學生向爺爺奶奶請教,就能較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并為將來學習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騰飛的中國》“四大件”的變遷提供良好的認識基礎。
品社課的學法指導也不容忽視,我的品社課堂一貫要求學生“聽說讀寫記演”。“聽”老師、同學講解、提問;“說”自己的觀點或疑惑;“讀”教材中關鍵句段;“寫”課前小調查、課堂小作業(yè);“記”就是在書上做課堂筆記和記憶重要知識點;“演”是分組演示PPT,匯報交流。因為品社課時少,作業(yè)少,很多知識學完后難以留下印象,我就讓學生當堂記憶一些重要歷史、地理知識。如,六年級下冊“認識我們的星球”,我讓學生熟記七大洲、四大洋,五年級下冊“從統(tǒng)一到鼎盛”,要求學生熟記朝代的更替順序等。
四、尊重兒童,重視體驗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也許這正是他們將來成長為不同行業(yè)的人才的需要。不同孩子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對同一事情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這種“特別”應該允許并加以保護。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造就具有個性的人。如五年級下冊的《愛護集體榮譽》有一個話題“我為集體添光彩”, 我很想聽聽班上的鉛球冠軍說說她是如何克服困難參加訓練、比賽以及后來為集體爭光的感受??蛇@位學生卻無比輕松地說:“老師,我當時沒有想什么為學校爭光的問題,我只是輕輕一推就行了?!焙⒆拥幕卮鸪龊跷业囊饬?,但這是她真實的想法。課后,我認真反思,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說理決不能牽強附會,應該鼓勵孩子表達真情實感,否則,會讓學生養(yǎng)成說謊、欺騙、圖慕虛榮的壞品質。
學生的個人體驗應該貫穿在每一節(jié)課中,不同的年段應有不同的體驗方式。低年級學生喜歡角色扮演進行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高年級學生則更適合用討論、辨析的方法澄清認識。例如,我在組織學習六年級下冊“不可丟掉的傳家寶”這一主題時,希望學生能夠結合自家的消費情況、當今的環(huán)境問題進行思考,就把學生分成正方與反方,圍繞“經濟發(fā)展了,我們是否需要勤儉節(jié)約”這個話題展開辯論。由于我的放手與激勵,學生辯論得很精彩,引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觀點。學生說,一定的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fā)展,所以不能太節(jié)儉,該淘汰的東西要舍得更新;雖然資源可以替代,但每種資源都有它的角色,一種資源若替代了別的資源,它本身有可能面臨某種危機??梢钥闯?,體驗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廣度。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材編寫得很好,如果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中的圖文、巧妙地運用學科間的知識聯(lián)系、恰當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一定會更好。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