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素梅
2015年,教育部印發(fā)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年度報告辦法》三個文件,明確提出將初中和高中階段學校學生藝術測評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評價的重要內容。近期,廣東省教育廳在《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辦法》中提出:“初中學考制度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7年級新生開始逐步實施……其中,音樂和美術科目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評價有機結合,進行1~2項實際技能的考核,重視欣賞、想象、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和審美能力的測試。”系列文件的出臺,是國家重視藝術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初中、高中學考成績將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初中、高中畢業(yè)的基本依據,初中、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的參考指標,及高中階段學校、高校招生錄取的基本依據。
一、目前高中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1. 學校未能按照國家課程要求開齊開足音樂課。雖說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高中音樂課程設計為“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chuàng)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六個模塊,但事實上,筆者的調研中顯示,某市38所高中里有37所學校開設了“音樂鑒賞”模塊,其中1~3所學校選擇性地開設了“歌唱”“音樂與舞蹈”模塊,有1所學校連“音樂鑒賞”模塊都沒有開設,三分之一的學校沒有按照規(guī)定開足開夠課時。
2. 音樂教師配備嚴重不足。學校未能夠按照國家課程要求開齊開足音樂課的原因之一,是音樂教師配備嚴重不足,導致無法開設選修課程,再加上部分高中學校還有大量的音樂高考學生需要音樂老師的輔導與教學,因此高中音樂師資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但是因為沒有考試的壓力,所以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學校領導的重視。
二、正確認識音樂被納入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的目的
那么,音樂為何要納入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呢?首先,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音樂課程評價制度,學校對音樂課程就不重視,音樂學科就會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花瓶擺設”;其次,如果沒有一個規(guī)范的音樂教師評價制度,音樂教師在學校的工作效果與價值就無法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其地位被邊緣化,教學積極性不高;最后,如果沒有一個規(guī)范的測評方式,音樂教學內容就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落實,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就無法得到系統(tǒng)學習與螺旋式發(fā)展。
檢測考評作為一種評價教學和學生的手段,可以通過考試體現(xiàn)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從而使指導教師更好地從事教學活動,促進教與學更好結合。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和教師為著教學目標努力,讓師生在考試中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不足,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三、對音樂教學的思考
1. 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必須意識到“打鐵仍需自身硬”,要加強自身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和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課前:認真學習音樂課程標準,通讀全冊教材,把握音樂教材各章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教材編寫意圖,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學期教學計劃,確定學期的教學目標,在明確單元教學要求,把握單元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制訂明確而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巧妙安排教學層次和環(huán)節(jié),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課程中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發(fā)展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能力的關系。
(2)課中: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要符合學生實際,遵循音樂學科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音樂學科學習的特殊規(guī)律,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教學中應靈活把握課堂節(jié)奏,教學節(jié)奏張弛合理,符合音樂情感表達的需要,有較強的教學應變能力,善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預案作適當的調整,靈活處理解決臨時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3)課后: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對教學設計的一次檢驗與評價,教師可以反思教學目標是否恰當,課堂容量的安排是否合適,活動的設計效果是否明顯,學習訓練的設置是否有層次、有梯度,知識點上有什么發(fā)現(xiàn),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方面的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和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改進,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提高教學效益,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2. 關注學科特點,提高學生水平
(1)將音樂藝術是音響藝術的特征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始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教學中應突出學科特點,從聆聽入手,導入學習。對知識的講解注重對音樂美的體驗,在享受音樂的樂趣中,理解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通過對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作用的對比分析,學習、了解常見的音樂體裁及表演形式;在哼唱主題、參與表演中,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避免在教學中出現(xiàn)沒有“音”和“樂”的啞巴課,使音符成為一堆沒有生命的符號,學生只知其形不得其意,靠死記硬背記憶知識,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更不能分析、解答綜合性很強的高考題。
(2)重視體驗性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音樂藝術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音樂、體驗音樂。盡量采用綜合性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音樂,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讓學生采用演唱、演奏、身體動作和表演等方式,在音樂教學中發(fā)揮“通感”的作用。
(3)整合知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鑒于音樂學科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積極探索開設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舞蹈、音樂與影視藝術等相關專題,引導學生從藝術、人文、歷史、社會的角度,去領悟和思考音樂在其他藝術中的地位與作用;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多元思考,使其進一步開闊視野,打開思路,學習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判斷思維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3. 建立學生檔案,加強教學管理
學生成長檔案袋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新興評價方式,是評價學生努力程度、進步過程及其最終發(fā)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建立學生音樂學習成長檔案袋,收集與整理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與音樂素養(yǎng)提升過程中的重要信息,可以讓學生清楚自己要學些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同時也有助于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進度,從而為教師提供適合每一個學生特點與水平的教學與指導方法,便于教師的教學管理。
責任編輯 王思靜
實習編輯 鄭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