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芳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曾特別強調:“人類文明的歷史歸根到底是人性的歷史?!睔v史是人的活動,靈性的歷史課堂需要突顯人性,體現知、情、意、行。靈性課堂可以凈化人的心靈,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知識、有情感、有意志、有行動的人。
一、知性:歷史知識與現實的人
知性即有知識的人,通過歷史史實的學習讓人有知識。課程規(guī)定了學生所要學的內容,課程所選擇的要掌握的知識是必要的手段也是學習的基礎,讓現實的人成為學習歷史知識的主人,就要用靈性的思維主導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以科舉制的學習為例,筆者設計了科舉制的利與弊辯論賽,正方辯題:科舉制的利處;反方辯題:科舉制的弊端。分兩大組抽簽定辯題,兩大組組長組織組員周末分工找相關資料,如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完善、發(fā)展演變及科舉制的廢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尋找史實的主動性,在尋找歷史史實內容的過程中學習歷史知識,這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關聯。
二、情性:現實社會與歷史認識
情性即有情感的人,即對他人、對社會充滿愛,搭建現實社會與歷史認識的橋梁以突顯人的情性。意大利學者克羅齊有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表明人們的歷史認識受到現實社會生活的強烈影響,一切歷史認識都會打上現實社會的烙印。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觀察,有助于人們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歷史學者戴逸指出:“當前的生活經驗能夠使人們更深地思索過去,對歷史上的功績和失誤看得更清楚,體會更深刻?!焙唵闻e個教學例子:展示史料。學生對人類的進化演變很有情感,對人類的發(fā)展充滿好奇對世界充滿愛,從“上帝造人”的神意史觀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進化史觀,再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從“君權神授”到“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再到“從下往上看的歷史”。透過史料顯見其逐步進步的趨向是明確清晰的:人們的歷史認識在“當下”的作用下,不斷發(fā)展變化,而且不斷趨向于“真”。這樣說來,歷史是一條由現實向下無限延伸的垂直的線,現實就是度量歷史深度的尺子,即現實是歷史的尺度或現實是歷史存在的標志。歷史即現實,這就使得歷史的絕對深度具有一種內在的現實價值。歷史的情性體現在歷史與現實的本真統(tǒng)一性,即現實社會與歷史認識的關聯處體現人之情性,呈現靈性的課堂。
三、意性:歷史影響與現實社會
意性即有意志的人,即具有克服困難、挑戰(zhàn)挫折與失敗的意志和勇氣,通過歷史影響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培養(yǎng)史感突顯人的意性。歷史與現實,二者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現實社會是由歷史發(fā)展演變而來的,今天的現實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過去曾有那樣的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歷史與現實之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聯系。例如,教學閉關鎖國政策時,通過史實學習和史料研讀、圖片及漫畫展示,對比宋朝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得出閉關鎖國政策的歷史影響,主要是消極影響即讓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程。開放與閉關鎖國的鮮明對比,學生受到心靈體驗,能深刻感悟歷史。又如在進行抗日戰(zhàn)爭史教學時,出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材料,“徐向前善待日本小姑娘”圖片,播放《黃河大合唱》歌曲等,不經意間善惡標準、是非觀念、民族情感如同血液一般流入學生的心田,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挑戰(zhàn)挫折與失敗的意志和勇氣。
四、行性:歷史認識與現實行動
行性即有行動有抱負的人,即具有改進社會,推動歷史進步的遠大理想和努力,這是一種歷史的感悟,通過史悟突顯人的行性。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知曉過往,才能理解現實,把握今朝;人們憑借讀史所提升的史悟,以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這個世界,展現抱負,拿出行動把握現實,推動社會走發(fā)展進步的正路。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教學為例,通過課本劇中主要人物的對話,認識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杰出歷史人物,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悟出一種社會責任:“五四”運動中的青年學生為國請愿,為民吶喊,行動救國,不怕犧牲。這能觸動現在學生的心靈,涌起一股愛國熱情和報國的偉大抱負,用行動證明,用努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