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徐韻
程春雨
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語文教師,上海浦東新區(qū)骨干教師,中國民主同盟會盟員,學習共同體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學習共同體”的本土化研究和推廣。
初見程老師時,他總是冷靜、嚴肅,原本吵吵鬧鬧的小朋友在看到程老師踏進教室后,全都安靜了下來,和之前“判若兩班”,但其實程老師是一個真性情的人,對于教學、科研都有著極大的熱情。經(jīng)過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他慢慢了解了學習共同體,了解了將課堂還給學生的重要性。
初識“學習共同體”
最初,帶程老師踏上了學習共同體道路的引路人是浦東教師發(fā)展研究院的黃建初老師。當時,因南匯四中的課務(wù)需要,程老師任教三個班的語文課,在高強度的教學工作中,他逐漸將課堂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占據(jù)主體地位,去思考、去討論、去發(fā)言。這樣半個學期下來,學生的成績反而有了進步。在進行教研時,他將這個情況告知了黃建初老師,黃老師鼓勵他探究這一現(xiàn)象,并將佐藤學教授的《靜悄悄的革命》推薦給他。
程老師被書中學生之間互相協(xié)同學習所帶來的平等、開放、自由、獨立的氛圍所吸引,在一天內(nèi)就將十幾萬字的書看完,并在黃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實踐學習共同體。但在實踐初期困難重重,因為沒有任何課堂做參照,在學校中也沒有同伴,只能慢慢摸索,從2012年到2015年三年的時間內(nèi),程老師根據(jù)學生學習情況,找尋最佳的小組討論的人數(shù),男女組合,成員角色確立,從探究課到常規(guī)課的全面鋪開。
參與第一屆學習共同體學習的學生在文章和觀點方面都有深層次的思考,對于文本,不再只停留在教師所講授的中心主旨和人物形象上,而是在探討研究中不斷分析、解讀文本,進行深度思考。他深知離正式走上學習共同體還有很長一段道路,現(xiàn)在實踐的不過是外在的形式,是“術(shù)”,而不是真正的“道”,但是如何又能真正踐行深度學習共同體呢?
實踐“學習共同體”
在前期實踐基礎(chǔ)上,程老師加入了“科研名師工作室”,在這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引領(lǐng)著他走向了更系統(tǒng)化的學習共同體。就這樣,一個年輕教師在導師和同伴的引領(lǐng)與鼓勵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教改實驗當中,開啟了日后對學習共同體的探索、實踐和推廣之路。
2016年5月,抱著對學習共同體的粗淺理解,程老師上了第一堂學習共同體的實驗課——《百合花開》。這堂課采用了支架式教學,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地展現(xiàn)自己的想法,學生沒有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這樣失敗的課例不止一節(jié),程老師在一次次的打擊之下,慢慢將研究方向轉(zhuǎn)向“學科本質(zhì)”上,而不是一直在課堂形式上進行探索。
在經(jīng)歷了幾次失敗的實踐后,他變得十分篤定,沒了糾結(jié)與狹隘,不再徘徊和迷茫。他懂得了學習的真諦不是為了加法,而是減法,提升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而是放下。程老師不斷地反思之前自己課堂所出現(xiàn)的問題。在此期間,陳靜靜博士的一堂示范課《佐賀的超級阿嬤》,讓程老師真正感受到了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應(yīng)該是潤澤寧靜的,是以建立在師生平等關(guān)系下的“和諧交響的課堂”。
在這樣的觸動下,程老師重新準備了《百合花開》這篇課文。他設(shè)計了一份前測學習單,先讓學生獨立學習,寫下他們對于這篇文章的疑問,再通過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補充,在同伴的啟發(fā)下產(chǎn)生更多更新的想法,進而更深刻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立足于學生的問題來分析文章,將課文、昨天今日的自己、教室里的同伴相串聯(lián),真正讓學習發(fā)生在學生身上。這堂課又再次點燃了程老師對于學習共同體的激情和熱情,慢慢地,他開始在課前專注詳盡地研究文本解讀,設(shè)計高品質(zhì)的問題,信任、尊重自己的學生,學生也在這樣的氛圍下,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深入“學習共同體”
2016年,程老師參加了第一屆學習共同體暑期坊,并發(fā)表了題為《我為什么要選擇學習共同體》的演講。一群有夢想的教師奔著同一個方向聚到了一起,帶著對學習共同體的熱愛,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培訓。許多特級教師、專家一起備課、觀課、評課,經(jīng)過多次細致地觀課后,他真正了解了學優(yōu)生、學困生的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課堂給每個學習者提供了可以依靠的學習路徑。
在和其他教師交流的過程中,程老師仿佛也成了課堂上的學生,體會到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是快樂的。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走學習共同體的道路,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在2017年的第二期學習共同體暑期工作坊,程老師以分會場主持人的身份站到了學習共同體的大舞臺。這次培訓后,他成為了“學習共同體”的第一批領(lǐng)航教師,在學習共同體的道路上不斷地學習、反思,將自己體會到的東西分析出來,不斷更新,精益求精。
程老師并不僅僅止步于個人成長,他深知成就每個人背后的是團隊的力量,一個人走得更快,而一群人走得更遠?,F(xiàn)在,程老師正在逐步推進著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學習共同體的建設(shè)。在微信平臺上開設(shè)了“享讀社團”,目前已經(jīng)有21人參與。讀書社團自成立以來一直以讀書為載體,把陶冶情操、拓寬眼界、提升自我、服務(wù)教學為目的。在假期內(nèi)共讀了《教師的挑戰(zhàn)》、《教師花傳書》,每個星期二下午定期展示學習共同體的體驗課以及共讀《教師的挑戰(zhàn)》,互相交流最近的感悟和困惑。慢慢地,從他一個人到一群人,從語文學科擴展到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教師們也在這樣的團隊中慢慢成長,不斷修煉自己,去建構(gòu)有溫度、有追求、有思考的
課堂。
在教師們都有了一些理論基礎(chǔ)和實踐經(jīng)驗之后,程老師又上報了一個課題“初中生語文深度閱讀素養(yǎng)培育的研究:基于學習共同體課堂的實踐”,希望各位老師能將自己觀課記錄、研修心得形成系統(tǒng)化的論述,基于課堂教學實際來進行“學習共同體”的本土化實踐和研究,在做課題的過程中產(chǎn)生綜合性思考。
尼采說:“每個不因風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為了不辜負生命,為了共同的教育幸福,為了曾經(jīng)的夢想,他一直在路上。
(作者單位: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