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中的一首,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寫。該詩讀來朗朗上口,極富韻律之美,是上佳的古詩教學材料。
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古詩誦讀技巧,對于難懂的字詞會結合注釋進行理解。因此,朗讀古詩、理解粗淺的詩意對于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雖然他們的形象思維依舊占主導地位,但其抽象思維也在逐步發(fā)展,對生活、對事物已開始有自己的思考。這為深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課堂上可以嘗試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以發(fā)揮學生自我品讀、自主探究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和高質。
一、自能讀詩,行吟詠之腔
誦讀是古詩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經(jīng)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學生對于七言絕句已能較為自然地運用四三節(jié)奏進行朗讀。因此,過于繁復的誦讀教學對于學生并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指導意義。那么,如何讓學生既讀得正確,又能自覺、喜歡地讀呢?筆者認為,教師應牢牢地以學情為基礎,順勢而導,適時點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具體課堂操作如下。
【過程設計】
1.引出古詩: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被譽為描寫西湖的第一名詩。(出示全詩)
2.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古詩題目。
(1)導入: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你了解蘇軾嗎?(學生簡要回答)
(2)教師簡單介紹蘇軾及創(chuàng)作背景:蘇軾是位偉大的藝術家,曾經(jīng)兩次在杭州做官。他積極整治西湖,閑暇時常與朋友游賞西湖。這一天,他與好友一起到西湖游玩,坐著船一邊飲酒一邊欣賞西湖美景。開始的時候陽光明媚,后來下起蒙蒙細雨。面對這樣的奇景,蘇軾詩情勃發(fā),寫下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
(3)師:聽了老師的介紹,誰明白這首詩題目的意思了?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聽得認真,說得正確。
(4)讀好詩題(指名讀、齊讀)。
根據(jù)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評價:你不但聲音響亮,而且停頓恰當;從停頓中看出,你讀懂了詩題。
3.關注字音字調,有滋有味讀詩句。
(1)正確地讀:誰能像讀題那樣正確地讀讀詩句?
評價:字字正確、句句清楚,特別是讀好了“瀲滟”這個生詞。
正音“瀲滟”,學生開小火車讀。
(2)有節(jié)奏地讀:再次指名讀詩句。
評價:你不但讀得字正腔圓,而且注意到了古詩朗讀的節(jié)奏,聽起來很美妙。
(3)到位地讀:讀好尾字字調。
① 師生配合讀:每句詩,教師讀前4個字,學生讀后3個字。
評價:特別喜歡你讀的最后一個字的字調,很飽滿、很到位。其他同學明白了嗎?同桌配合著來讀一讀。
② 同桌配合讀展示。
4.師小結:古詩吟誦之美,美在每一個字音、每一個節(jié)奏、每一個字調,讀之誦之,如琢如磨。(齊讀整首古詩)
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理解題意、讀好詩題、多層次地誦讀,學生被帶入古詩學習的情境之中。他們在反復誦讀、吟詠中,一次次感受古詩獨具的對稱美、音韻美。
二、自品水山,領西湖好奇
《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雖只寫一時一季,但表現(xiàn)的西湖之美絕非局限于一時一季。詩中選取“水光瀲滟”來證“晴方好”,刻畫“山色空蒙”以顯“雨亦奇”。但“方好”與“亦奇”的何止是晴日、雨時,四季輪回、朝晚更替下的西湖也別有風情。作者是借著先晴后雨的偶然天氣來極盡贊美西湖多樣而永恒的美好。如何引領學生充分感受“好”“奇”之美呢?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觸摸詩人的情感點,聯(lián)系生活,恰當補充生動的意象以充盈他們的感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課堂教學實施流程如下。
【過程設計】
1.感知西湖晴雨之美。
(1)師:詩中對晴時的西湖和雨時的西湖進行具體描寫的是哪兩句?
(2)出示前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指名讀)
(3)師:理解這兩句詩,有一點點的難度。你們能在學習小貼士的幫助下自己學懂這兩句詩嗎?(出示學習小貼士:讀好全詩。借助注釋。畫找詞句)
(4)交流自學成果。
生: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晴天的時候波光閃動是很好的,下雨的時候煙雨蒙蒙是很奇的。
師:從你的理解中,老師知道你借助注釋讀懂了“瀲滟”和“空蒙”的意思。
生: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晴天的時候波光粼粼是美好的,下雨的時候霧氣蒙蒙的樣子也是很奇特的。
師:你還明白了“亦”的意思是“也”。(圈紅“亦”字)同學們都去過西湖,你覺得水光瀲滟的西湖是怎么樣的?“山色空蒙”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講晴天或雨天時的西湖,從而進一步清晰對“瀲滟”“空蒙”的感知。
(5)欣賞晴天、雨天的西湖圖片。
2.體悟詩人審美情趣。
(1)面對這變幻莫測的湖光山色,詩人的心情是——激動的、興奮的、開心的。
(2)這兩句詩中最能表達詩人這種心情的字眼是——好、奇。(板書:好、奇)
(3)師:誰能把詩人的心情表達出來?……啊,一個“好”字,一個“奇”字,告訴我們詩人已經(jīng)陶醉在這湖光山色里了。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心靈,才能欣賞到美的風景。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從晴雨天氣入手,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自悟,借助注釋、生活經(jīng)驗及圖片,真正理解“瀲滟”“空蒙”。在層層遞進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構建起對西湖美的整體感知,也對詩人豁達、包容的審美態(tài)度有了初步的領會。
三、共研名喻,悟想象神工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后兩句被譽為千古絕唱。除了明白此兩句中的本體、喻體,教師還應引領學生探究詩人為何獨選西施比西湖。這項探究有一定的難度,難在其不能言說的美感,難在其只能意會的神似。如何化虛為實,助力學習?筆者以“淡妝濃抹”為核心設計西施的簡介,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同伴互助找尋兩者的相同之處。具體課堂操作如下。
【過程設計】
1.形象感知這美妙的比喻。
師:面對這晴也好、雨亦奇的西湖,詩人筆鋒一轉,有了這世上最美妙的比喻。
(1)出示后兩句詩: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2)師:美麗的女子有很多,為什么只選西施來比喻西湖?請同學們在組長的帶領下,再細細地讀讀古詩,結合老師發(fā)下來的資料,比較西湖和西子的相同之處,好好地討論討論。
(出示學習小貼士:讀一讀古詩。比一比相同。說一說想法)
(3)小組交流探尋相同點。
(4)匯報:西湖無論什么時候都很美麗,西子無論怎樣打扮都很漂亮。
2.形象感知“淡妝濃抹”。
(1)看西施圖片,理解“淡妝濃抹”,通過字理認識“妝”字。
(2)師:西施無論淡妝還是濃抹,都是這樣美麗,西湖的美亦是如此。(播放“四時西湖”課件)
(3)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4)師:誰能把這份獨特的美用朗讀表達出來?(指名讀、齊讀)
(5)小結:除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是相同的,西施和西湖還有許多相同點。比如她們都有個“西”字,都與水有關,都是江南地區(qū)的,所以這一比喻被譽為千古一喻,再沒有人能超越它。從此,西湖還多了一個美麗的名字——西子湖。讓我們帶著歡喜,帶著驕傲,再次有感情地朗讀。
相較于直接描寫,后兩句詩采用以人喻物的手法,詩意更為豐富和深刻,使讀者不只停留于感受層面,更訴諸思考。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令人欣喜。他們討論投入、觀點鮮明、理由充分,對于西子和西湖“淡妝濃抹”的美都有自己的認知和見解。他們通過積極的想象,補白豐盈詩的意境,通過比較思辨,深入體會詩的內(nèi)涵,很好地積累與深化審美體驗,也更進一步理解了詩人獨取“西子”喻“西湖”之神妙。
(浙江省杭州市景華小學 3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