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芳
小學語文一二年級部編新教材每冊都有八個語文園地,一年級第一單元“語文園地”安排2個欄目,分別是“快樂讀書吧”和“和大人一起讀”,其他7個單元都是“和大人一起讀”。二年級每冊也安排了8個單元“語文園地”,同樣第一單元安排了2個欄目,分別是“快樂讀書吧”和“我愛閱讀”。兩個年級每單元“語文園地”,唯一不同的是一年級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改為了“我愛閱讀”。新教材實施兩年來,作為和新教材共成長的一線教師,我能看出這一推進是編者的用心良苦,同時作為一線教師我也緊跟新教材閱讀教學的編排,貫徹和實施閱讀教學主線,并和學生一起收獲了“閱讀果實”。
一、和大人一起讀
1.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儀式感
一年級上冊語文“快樂讀書吧”的主題是“讀書真快樂”,這個主題傳遞給老師的信息是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用僅有的4幅圖畫,簡單精煉地傳遞“和大人一起讀”的樂趣。編者提倡小學階段重在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培養(yǎng),但是如何做呢?我認為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堅持”。
在班級親子閱讀中,我一直強調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是最初建立親子共讀和師生共讀與家校合作的一座橋梁。首先,一年級開學初利用班級QQ群建立親子閱讀相冊和班級閱讀漂流相冊,要求家長每天按要求上傳照片。或許有人對這一做法的必要性表示疑惑。但我想說的是,一個人如何在歲月中留下痕跡?一個人的生命如何變得更加有意義?我想在我們給孩子讀書時,孩子在書中感知世界時,我們就是孩子閱讀與成長的見證者和記錄者。這時候我們所記錄的照片和文字就像一個使者,越過山川海洋,越過時間空間,若干年后,再讓孩子走進、觸摸和回憶,這是將一筆多么可貴的財富!在家長和孩子的每日共讀中,有的父母會說有時候孩子不想讀書,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搞點小儀式。每晚固定的時間,不拘哪里一坐,可煮茶,可焚香,可配樂,一起走進一本書的世界。這般親子讀書儀式,先把心洗凈,變閱讀為悅讀,久而成癮。
2.班級閱讀漂流
我們班的孩子除書包外,每人另有一個個人閱讀包,班級還有10個精讀包。個人包和精讀包都編號。我為我們班級的漂流包取名“閱讀花園”,我們班級的閱讀漂流口號是:“愛閱讀愛生活———種下閱讀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漂流包的定制避免書本的丟書,另一個方面也是儀式感的體現。漂流包將陪伴孩子們度過六年的閱讀時光。
對于低年級段的孩子,教材的“快樂讀書吧”主要是培養(yǎng)閱讀興趣,所以我給孩子們選擇的書籍主要以繪本為主,個人漂流包一般安排8-10本書,個人包的書單跟隨包走,作為原始包。全班50個孩子分成10組,每組5人,挑選一個組長來管理日常漂流包的維護(最初低年級主要是靠家長的幫扶來完成這項工作)。每個組建立一個微信群,便于日常的管理和交接包事務,再由班主任建立一個組長群,任命一位大組長來主要負責班級閱讀漂流,班主任只需管理大方向和給孩子做閱讀活動,就這樣一個班級閱讀漂流機構就建立起來了。
個人漂流包每個組有5個,先組內漂流一周一換,組外漂流35天一換。交接包最好安排在學校完成,如不能按時完成一定要親自交接。交接雙方在當天整理漂流包內的書,確認無誤后報告大組長。如當天交接后沒有確認書單無誤,倘若丟失或惡意損壞的書籍,由拿包人負責。
精讀漂流包里有3本書和1本讀書筆記,3天內至少完成1篇讀書筆記,組內3天交換一次,15天后組外交換。這樣既讓班級共讀一本書,又實現了親子共讀精讀,還保存了一種儀式感,激發(fā)了孩子們對圖書的熱情和渴望。
3.師生共讀
我每天會根據課文選擇一本繪本,讀給學生聽,這些延伸書目都是結合課文來選擇。例如學習課文《四個太陽》后,我們讀了“長征”繪本系列的《小太陽》———這里的小太陽也是一位關心他人、熱愛生活的小主人公,并一起完成了讀寫繪“我的太陽”;上完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給孩子們讀《大郭小郭行軍鍋》,都是“革命”題材的故事,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感受;上“口語交際”,給孩子們讀了兩個不同版本的“老鼠嫁女”,一本是張玲玲的《老鼠娶新娘》,一本是楊永青爺爺的《老鼠嫁女》,讓孩子們領略兩種不同風格的故事版本;學習課文《小蝸?!?,小蝸牛沒能摘到草莓和蘑菇,但是領略了四季的風采,于是我找來《小蝸牛找好吃的》和《蝸牛屋》,讓孩子們去發(fā)現這兩只小蝸牛各自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學習課文《小蝌蚪找媽媽》,我們對比讀了楊永青爺爺的《小蝌蚪找媽媽》和王亞洲的《小蝌蚪找媽媽》,孩子們討論課文和兩本書的不同……對比閱讀真是樂趣無窮。
這些師生共讀的樂趣,是讓孩子們愛上閱讀的重要推手,這也正是部編教材倡導“和大人一起讀”的目的。法國兒童文學家夏爾佩羅曾經說過:“當孩子們不具備品嘗赤裸裸的真實的能力時,將真理用適合他們幼小生命閱讀的文字包裹起來,讓他們在閱讀中將其咽入肚中,豈不是所有父母最光榮驕傲的一項工作?”我想這項光榮驕傲的工作不僅僅是父母的職責,也是我們的使命。
二、快樂讀書吧
經過一年級通過“和大人一起讀”的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二年級進入“快樂讀書吧”時,形式就更加豐富多彩了。除了繼續(xù)一年級就開始的閱讀漂流之外,我還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自己體驗并嘗試表達閱讀帶給他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先讓學生選出自己最想推薦給同學的一本書,我給予一些有效建議,再由家長做出ppt讓學生熟練,每周都有一位同學大膽登上講臺,推薦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給其他孩子。
李美辰給我們推薦的是《世界地理百科》,讓我們了解了比畫還美的新西蘭;宋宇軒給我們推薦《動物的朋友圈》,通過他的推薦我們知道了中國有592種瀕危動物,還有一種上古神獸———夢貘,這是一種專門吃噩夢的神話奇物;陳香繹給同學們推薦《萬物的由來》系列童書,我們了解很多關于用“碗”的習俗,還在香繹同學的帶領下學習了一首關于“碗”的古詩;王辰君推薦的是《不可思議的世界之謎》系列叢書,講述世間諸多百思不解的詭異現象,從地球空間再到太空世界,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蔣雨璇給我們推薦《玩出來的科學家》,還給大家做了一個“一種被稱為電路的路線”科學游戲,孩子們都好癡迷;楊景泓給我們推薦了《保姆蟒》……
通過自己的推薦,孩子們不僅愛上閱讀,還一起分享了閱讀帶來的快樂,并充分調動了他們閱讀這些書籍的欲望。
三、我們的“閱讀果實”
通過兩年的堅持,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家長跟我說,我的孩子不睡覺就是要看書。看著家長的臉上閃耀著光芒,那一刻我內心充滿喜悅和滿足。同時我們也收獲了閱讀的果實,由我班發(fā)起的“閱讀漂流”活動帶動了全校的閱讀風潮,并輻射到株洲市。兩年來,我們在學?!岸┤谌谧x書節(jié)”、“好書淘淘樂”等各項活動中都被評為優(yōu)勝班級、“書香班級”;參加校市區(qū)競賽獲得學生作文競賽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5人;《株洲日報》發(fā)表文章2人,株洲市教育局中小學第四屆“i閱讀”閱讀征文一等獎2人、二等獎1人,我也被評為“優(yōu)秀指導老師”。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獲獎,而是在閱讀中我和學生一起體驗了閱讀帶來的樂趣,孩子們也慢慢覺得“閱讀”和呼吸一樣自然和必不可少。課本不是孩子的世界,世界才是孩子的課本。知識的大船帶我們去遠方看世界,課本是引導,作為老師我們要通過課本跳出界限思維,透過課本看世界,“看世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