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旖,利心情,謝 輝
(廣西賀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手術室,廣西 賀州 542899)
老年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較易發(fā)生的一種骨折類型。老年人的骨強度較低,易發(fā)生骨質(zhì)疏松或髖周肌群退變,因此當其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轉(zhuǎn)時可能在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發(fā)生股骨頸骨折。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內(nèi)固定手術及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這類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可對其術后康復造成嚴重的影響。本研究主要分析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疼痛護理的臨床效果。
擇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廣西賀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手術室收治的4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有患者20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8例,其年齡為55~82歲,平均年齡為(64.8±6.12)歲,其中骨折類型為頭下型股骨頸骨折及頭頸型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分別有9例和11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1例,女性9例,其年齡為52~79歲,平均年齡為(62.5±5.46)歲,其中骨折類型為頭下型股骨頸骨折及頭頸型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分別有14例和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被確診發(fā)生股骨頸骨折的患者。2)不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3)不存在語言障礙的患者。4)無止痛藥物過敏史的患者。
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如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生命體征監(jiān)測及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疼痛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進行術前疼痛護理:⑴術前,護理人員向患者解釋術后疼痛的發(fā)生原理,以提高其對術后疼痛的認知程度,從而使其能夠在發(fā)生術后疼痛后準確地表述疼痛的位置及程度。⑵教會患者使用疼痛評分表進行評分的方法,并讓其認識到對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自我評估能幫助醫(yī)護人員更好地了解手術的效果及其病情的改善情況。⑶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對于術后康復情況的期待,并教會其用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分散疼痛感。⑷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如年齡、骨折的嚴重程度、為其施行手術的難易度及發(fā)生術后疼痛的幾率等)為其提前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計劃。⑸在康復計劃中,要確定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的目標,即保證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評分≤2分;若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評分≥3分,要確保其在24小時內(nèi)的疼痛發(fā)作次數(shù)<3次。⑹制定針對突發(fā)性疼痛的應急預案,保證患者的突發(fā)性疼痛癥狀在30min內(nèi)得到緩解[1]。2)進行術后疼痛護理:⑴術后3d內(nèi),采用直觀性疼痛量表對患者手術區(qū)域的疼痛狀況進行持續(xù)評估。對于疼痛量表的評分≥3分的患者,應每日為其進行4次疼痛程度評估;對于疼痛量表評分≥4分的患者,應每日為其進行6次疼痛程度評估;對于接受鎮(zhèn)痛治療的患者,應每隔30min為其進行1次疼痛程度評估。⑵術后4~7d內(nèi),每天為患者進行1次疼痛程度評估。另外,在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30min后及服用止痛藥物30min后分別為其追加進行1次疼痛程度評估。⑶當患者的疼痛量表評分為1~2分時,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體位護理,輔助其取舒適的體位進行休息,并多與其進行交流,同時對其患肢進行按摩。此外,護理人員還可讓患者聽一些舒緩的音樂,以分散其對疼痛的注意力。⑷當患者的疼痛量表評分為3~4分時,護理人員應遵醫(yī)囑使用止痛泵對其進行連續(xù)的鎮(zhèn)痛治療。⑸當患者的疼痛量表評分>4分時,護理人員應與醫(yī)師共同為患者重新制定有效的止痛方案[2]。3)進行康復訓練護理: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案,并通過對其進行健康教育鼓勵其及早進行功能性鍛煉。在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根據(jù)其耐受情況逐漸讓其加大運動量,以促進其早日恢復健康。
1)術后疼痛程度。采用VRS法對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定:⑴3級疼痛:患者疼痛難忍,需接受持續(xù)性的鎮(zhèn)痛治療,其正常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⑵2級疼痛:患者能夠忍受疼痛,但需接受鎮(zhèn)痛治療,其正常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響。⑶1級疼痛:患者有輕微疼痛感,無需接受鎮(zhèn)痛治療,不影響其正常的生活。⑷0級疼痛:患者無疼痛感。2)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對患者接受手術前、術后15天及術后1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該量表的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較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強。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觀察組患者中,術后疼痛程度等級為0級、1級、2級和3級的患者分別有13例、6例、1例和0例,分別占患者總數(shù)的65.0%、30.0%、5.0%和0.0%;在對照組患者中,術后疼痛程度等級為0級、1級、2級和3級的患者分別有0例、1例、7例和12例,分別占患者總數(shù)的0.0%、5.0%、35.0%和60.0%。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比較[n(%)]
兩組患者接受手術前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相比,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5天及術后1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為(45.78±9.89)分和(60.75±9.39)分;對照組患者術后15天及術后1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為(39.47±6.13)分和(42.62±9.34)分。觀察組患者術后15天及術后1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段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段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前 術后15天 術后1個月觀察組 20 36.71±5.44 45.78±9.89 60.75±9.39對照組 20 35.92±6.15 39.47±6.13 42.62±9.34 t值 0.6309 3.5560 8.9765 P值 0.5298 0.0006 0.0000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十分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老年人的機體免疫力較弱,其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也較差,加之其骨骼強度明顯下降,因此易發(fā)生股骨頸骨折[4]。有研究認為,在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護理的過程中,加強對其進行疼痛護理能有效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程度,同時還能提高其及早進行術后鍛煉的積極性。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實施疼痛護理的過程中,扮演著疼痛癥狀評估者和護理方案制定者的角色,即對患者的疼痛狀況進行評估,進而為患者制定可有效緩解疼痛的護理方案[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術后15天及術后1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疼痛護理能顯著降低其術后疼痛的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