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
摘要:在中國鄂西南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嶺之間,有一種神秘的古老民間藝術,就是土家族喪葬文化中的跳喪,也稱為“撒葉兒嗬”。這種獨特的喪葬習俗,集歌、舞、樂為一體,鼓點扣人心弦,歌聲遼闊粗獷,舞步豪放質樸,透出一種原始狀態(tài)的生命體驗。它涌動著永恒的生命,是人類文明中一筆寶貴的財富。本文擬從土家族的喪葬習俗出發(fā),探尋跳喪的歷史源流及其儀程風貌,領略跳喪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土家族跳喪;撒葉兒嗬;儀程;歷史源流;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K8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146-02
一、前言
2016年11月13日,我有幸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中聽到了周耘教授關于土家族跳喪《生命的禮贊——土家族跳撒葉兒嗬的文化蘊含》的報告,深受震撼與感動。這種流傳于鄂西南崇山峻嶺之中的、極富生命力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形式,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流傳至今。土家族撒葉兒嗬把歌、舞、樂三者融為一體,唱出了遠古遺音,奏出了巴楚韻律,跳出了豪放大氣、蕩氣回腸,為生命獻上一曲曲動人的贊歌。
二、土家族“跳喪”簡要
在中國土家族居住的鄂西南地區(qū),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經(jīng)久不衰且一直延綿至今,這就是土家族的跳喪鼓,也叫跳撒葉兒嗬。跳撒葉兒嗬是是以歌舞的方式來吊唁逝者的一種獨特的喪葬習俗。
我們以湖北民間喪俗為例,在湖北民間,在進行喪禮時,有不同的喪俗類別:坐喪,即坐于靈堂演唱;轉喪,是圍繞靈柩演唱,又稱繞喪;最后是跳喪,也就是在靈柩前或圍繞靈柩放歌舞蹈,把歌、舞、樂三者結合為一體。
土家族的喪俗有著自己獨特的儀程:(1)“老人噠”,鄂西南土家族稱老人壽終正寢為“老人噠”;(2)把信,又稱報信。有老人壽終正寢的人家燒紙放鞭炮,以向親友和鄉(xiāng)鄰報信;(3)設靈堂,主人家在親友鄉(xiāng)鄰來之前生火做飯,買酒煮茶,布置好靈堂,騰出跳喪場地。靈柩安放在堂屋正中央,棺槨下燃一盞長命燈,供桌上擺放五谷、插上長青樹枝的升斗,棺頭上方立一束鑲貼著白紙花的竹子門拱,竹條的根數(shù)與亡者年齡相同,稱為歲竹。棺前左側放著牛皮大鼓,靈柩前的空地便是跳喪場所;(4)看信,是親友鄉(xiāng)里相約趕往孝家,參加喪禮;(5)跳喪:入夜,大鼓驟然擂響,人們涌入堂前,三兩相邀,對著亡靈踏著鼓點,放舞狂歌,通宵達旦。(6)接下來便是出喪,清晨,靈柩出葬。急促的鑼鼓、狂烈的舞蹈、悲天慟哭、噬心的長嘯,跳喪氣氛達到最高潮;(7)上山,八大金剛抬護靈柩,眾人相擁,孝女執(zhí)歲竹引領;(8)下葬;(9)回煞,把竹梯靠在孝家房屋墻邊,讓亡魂飄飛而下;(10)送亮,49日內(nèi),親屬每晚在新墳前點一盞燈。
依照傳統(tǒng),跳喪僅在夜晚進行。就像上文提到的,牛皮大鼓擂響,鄉(xiāng)民們涌入堂前,三兩相邀,對著亡人,圍成一圈,踏著鼓點放歌狂舞,通宵達旦。掌鼓者是核心人物,由當?shù)氐赂咄?、技藝出眾的男子擔當。鼓者既要擂鼓擊?jié),指揮唱腔套路變換,還要即興編創(chuàng)領唱。隨著鼓點唱腔,舞者接唱和聲,不斷變換舞姿。場上的情緒也不斷變化,時而深沉,時而奔放。舞到高潮時,掌鼓者也棄鼓而舞,眾舞者一起模仿飛禽走獸,蹲、扭、轉、展、越,時而如猛虎下山,時而像老鷹展翅,時而又猴子攀巖,時而成老樹盤根……夜幕下,鼓點扣人心弦,歌聲遼闊粗獷,舞步豪放質樸,透出一種原始狀態(tài)的生命體驗。最令我震撼感動的是,在一個本該哭聲震天的喪禮上,怎會出現(xiàn)如此溫暖、熱火朝天的一幕,大家狂呼吶喊,和歌相舞,漢子們光著膀子,仰天長嘯,舞的大汗淋漓,不像是進行葬禮,倒像是在參加一場熱鬧的篝火晚會。那樣的豪放嘹亮,讓我想起了西北黃土高原上敲起安塞腰鼓的漢子們。
三、“跳喪”的藝術美
跳喪舞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原始的神話唱詞,往往人神合一,充滿著神秘虛幻的詭異之美。它的音樂區(qū)別于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正音,舞蹈造型獨特,追求堅實、厚重、詭異、力量之美,極力向著大地伸展。
面對親人的逝去,他們會悲傷,會慟哭,這是自己內(nèi)心深深不舍之情的進發(fā),他們會把這種不舍化作跳喪舞,盡情地宣泄出來。在逝者靈柩前放歌狂舞,仿佛是用生命在舞動,舞的忘卻悲痛,舞的大汗淋漓,大碗飲酒,如癡如醉,進入“離形去智,妙悟自然,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盡情歡樂,卻又充滿哀傷,如浴火的鳳凰,這是最后的道別,這是他們對生命的禮贊。
跳喪時唱詞的內(nèi)容廣泛,宗教、神話、愛情、農(nóng)事、歷史、倫理無所不包,諸如:“天國寧靜,地域可怖;仙境祥和,人世辛酸”。甚至還有葷段子:“遠望姐兒一臉白,眉毛彎彎眼睛黑,眉毛彎彎好飲酒,眼睛黑來好貪色,好飲酒,好貪色,夜里無郎睡不得”;“隔河望到姐,打個排哨姐等我,姐兒聽到排哨響,趴腳手軟難爬坡,排哨響,難爬坡,陰涼樹下等情歌”;“昨日與姐同過河,郎騎馬兒姐騎騾,郎在馬上喊情姐,姐在騾上喊情哥,喊情姐,喊情哥,相思樹下情意合”等。
面對逝者,大唱男女歡愛的快樂,懷胎分娩的喜悅、生老病死的不可抗拒,整體生命延續(xù)的瑰麗。他們的唱詞里,看不到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奈,更多的是一種參透生死的坦然。人最終會走向死亡,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必然歸宿,卻也是每個人都害怕觸碰與提及的東西。然而巴楚先民卻能看的明白,他們沒有沉溺于恐懼之中,沒有徒勞尋找所謂長生不老的辦法,他們把對死亡的恐懼化為灑脫的生命意識。他們認為壽終正寢是一件好事,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一個人開開心心的過完自己的一生,平靜的去擁抱死亡,這著實不是一件壞事,既然我們無法去改變自然規(guī)律,那么就接受它,只要每一天都過得快樂充實且無愧于心,就不枉度此生。
各樣的唱詞,是他們對生命的謳歌。有他們信仰,有內(nèi)心里最純凈的地方;感謝世間萬物,感謝五谷,感謝飛禽走獸;他們銘記歷史,不忘初衷;他們也向往那最美好的親情與甜蜜的愛情……敬愛的老者,請放心地離去,我們將用更加美好的姿態(tài)好好生活下去。面對靈柩放歌舞蹈,每一步,每一聲,都體會到生命的力量與永恒的傳承。
每個人都渴望生命的永恒,希冀死后的生命。生與死的矛盾,有限的個體生命和無限宇宙的矛盾,是人類悲劇意識最深層的心理背景,這樣的悲劇精神,為跳喪注入了理性內(nèi)容,成就了令人震撼的、悲壯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喪葬歌舞。
而土家族撒葉兒嗬的價值不僅僅限于它本身,更有著融匯超越的價值觀。跳喪讓人笑對恩仇,“生不計死仇亡者大,打夜喪鼓送人情”;跳喪體現(xiàn)了異相之美;它穿越古今,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聯(lián)結雅俗;參透生死,禮贊生命,謳歌生活。
四、“跳喪”的歷史源流
在巴楚文化源流中,一直有尊風尚虎的說法?!俺刂匾耄参滓?,敬祖先,度亡靈蔚然成風。”《國殤》為為國捐軀的楚軍將士所作的祭歌。《夔府圖經(jīng)》中記載“父母死……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日?!薄缎U溪叢笑》:“死亡群聚歌舞,舞輒聯(lián)手踏池為節(jié)……名踏歌?!卑腿艘曰閳D騰,尚虎的民族,跳喪總會模仿虎的身姿,土家族跳喪,靈柩上常蓋虎皮毯?!蛾坦愐分杏涊d:“荊楚之風,夷夏相半,……伐鼓以祭祀,叫嘯以興哀?!薄缎U書》中記載:“巴人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后也?!薄栋蜄|縣志》中記載:“巴人尚武,擊鼓踏歌以興衰?!改赋鯁剩惫囊缘腊?,其歌必狂,其眾必跳?!?/p>
隨著時代的急劇變革與社會的發(fā)展,土家族撒葉兒嗬面臨著挑戰(zhàn),只有派生出新的意義,它的生命力才會更加旺盛。事實上,撒葉兒嗬也正悄悄發(fā)生變化。在原有的基礎上,兼容并蓄,比如現(xiàn)在也有女性參與跳喪等等,它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繼續(xù)傳承著。深沉的生命緊迫感喚起自強不息的民族意識,而強烈的民族意識加速民族的發(fā)展與進步。跳喪顯示出了一個民族旺盛的生命力。撒葉兒嗬流淌著巴楚文化的血液,散發(fā)著濃郁的巴楚藝術氣息,展現(xiàn)著濃郁的傳統(tǒng)巴楚樂舞風貌,是有很高學術研究價值的巴楚藝術遺蘊。撒葉兒嗬至今仍能給人極大審美愉悅,使參與者盡情宣泄,初見者心靈震撼,它涌動著永恒的生命,是人類文明中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