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慶陽市水利工作總站,甘肅 慶陽 745000)
慶陽市屬重度水土流失區(qū),侵蝕模數(shù)2 000~9 000t/km2·a,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達6 211t/km2·a,屬強烈水力侵蝕。慶陽市水土流失面積23 292km2,占全市總面積的81.2%。慶陽市每年河流帶走泥沙總量為2.138億t,其中自產泥沙1.684億t,流失的土壤有機質達35萬t,給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巨大破壞。
近年來,甘肅省慶陽市圍繞全省國家生態(tài)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qū)建設和創(chuàng)建國家級生態(tài)市,以固溝保塬和“再造一個子午嶺”兩大主戰(zhàn)場為抓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地表植被逐步恢復。截至2014年8月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0 298km2,其中:梯田635 925畝,水保造林種草5 711km2,封禁治理347.25平方km。建成淤地壩846座、各類小型水保攔蓄工程21.8萬處(座)。全市梯田化率達到59.66%,農民人均基本農田3畝,寧縣、西峰區(qū)2個縣區(qū)、57個鄉(xiāng)(鎮(zhèn))實現(xiàn)了梯田化,梯條田每年新增糧食28.4萬t,較好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全市已建成的各類水保措施年可攔蓄徑流達1.5億立方、攔截泥沙4 500萬t,攔泥蓄水、保水保肥、增產增收的民生作用和地位日益凸現(xiàn)。
慶陽市常年深受風沙侵害,水土流失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為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慶陽市高度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工作,把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打造生態(tài)安全屏障作為全面落實“五位一體”戰(zhàn)略總體布局的實際行動和推動全省國家生態(tài)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qū)建設的重要舉措,加大資金投入,高標準,嚴要求,大力實施水保造林種草、三北防護林、天保工程、生態(tài)紀念林和鄉(xiāng)鎮(zhèn)千畝荒山造林等,進一步加強林木管護和森林資源保護,使慶陽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近兩年來完成董志塬區(qū)固溝保塬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86km2;完成鄉(xiāng)鎮(zhèn)千畝荒山造林66.87萬畝,有林地面積1 027.54萬畝,林木總蓄積量2 058.77萬m3,森林覆蓋率達到25.26%,較“十一五”末增加2.83個百分點。
慶陽市屬重度水土流失區(qū),侵蝕模數(shù)2 000~9 000 t/km2·a,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達6 211t/km2·a。全市黃土層深厚、溝壑縱橫、植被稀少,土壤疏松裸露,汛期暴雨形成的洪水裹挾大量泥沙下泄,年均輸入黃河泥沙1.68億t。西峰區(qū)所在的董志塬面積比100年前縮減了近400km2,目前有3 249個支毛溝不斷伸向董志塬腹地。
近年來小型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初見成效,但是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控制面積基本在5km2以下,對較大溝道水土流失尤其是溝蝕無濟于事。巴家咀水庫曾是全國最大的攔泥試驗庫,對治理黃河做出過歷史性貢獻,但由于多年泥沙淤積,3.3億m3攔沙庫容已基本淤滿。巴家咀水庫現(xiàn)采取蓄清排渾、空庫迎洪的調度運行方式,新增調蓄工程(五臺山水庫)可以儲備巴家咀水庫汛前排空水量,但不能處理汛期洪水,也不能解決巴家咀水庫泥沙淤積問題。由于工程規(guī)模所限,小盤河水庫基本沒有攔沙功能。
慶陽市目前缺乏骨干攔沙工程,現(xiàn)有水庫攔沙庫容基本淤滿,汛期洪水攜帶泥沙下泄,進入涇河、渭河,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同時威脅下游防洪安全。
慶陽市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05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1 306mm,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根據慶陽市水資源綜合規(guī)劃成果,慶陽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8.2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10m3,約為全國人均的15%,遠低于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 000m3,畝均耕地占有水資源量123m3,約為全國平均的7%,屬于資源性嚴重缺水地區(qū)。
目前,慶陽市各類蓄水工程總庫容6.4億m3,大部分庫容被泥沙淤積,有效調節(jié)庫容3 999萬m3,調節(jié)庫容占地表水資源量的比例為2.9%,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根據分析,慶陽市基準年需水量為1.83億m3,現(xiàn)狀實際供水量1.55億m3,缺水量0.28億m3,缺水率約為15%。2030年慶陽市經濟社會發(fā)展預測需水量為5.63億m3,慶陽市通過各類工程的建設總供水能力達到44 074萬m3(含馬蓮河水利樞紐供水10 290萬m3),其中:現(xiàn)狀供水能力18 110萬m3;通過各類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5 964萬m3,缺水量12 252萬m3。供水量依然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
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河川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7、8、9三個月徑流總量占年徑流量的60%,且多以洪水形式出現(xiàn)。洪水陡漲暴落,含沙量大,為了排沙,供水水庫汛期需采用“蓄清排渾”方式運用,相當一部分洪水資源白白流走,限制了總體供水能力。即將建成的馬蓮河水利樞紐設計攔沙年限為14年,攔沙庫容淤滿后,仍然存在蓄水與排沙的矛盾。根據有關成果,全市年排沙需水量為2.1億m3,是河道生態(tài)需水量的3倍,蓄水與排沙的矛盾進一步加劇了慶陽地區(qū)水資源供需矛盾。
馬蓮河流域上游環(huán)江基流水質苦澀,其中洪德以上非汛期常流量礦化度達10g/L,2 100萬m3的非汛期苦咸水下泄造成下游干流4.47億m3水質變差,幾乎導致全市1/3的水資源白白流失??嘞趟苯酉滦?,造成下游地區(qū)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影響水資源正常的開發(fā)利用。
由于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馬蓮河洪德以上區(qū)域苦咸水的影響,造成了慶陽地區(qū)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與水質性缺水并存的不利局面。為了實現(xiàn)慶陽地區(qū)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推動革命老區(qū)脫貧致富,需要建設骨干攔沙工程,攔沙淤地,改善當?shù)毓┧畻l件及農業(yè)生產條件。
工程建設是攔截泥沙、減輕下游河道淤積的需要。
渭河是黃河流域面積最大、來水量和來沙量最多的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年徑流量和來沙量分別占黃河流域的17.0%、17.3%和35.0%。渭河的洪水危害主要在中下游,防洪保護區(qū)涉及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市(區(qū)),面積1 084.6km2。區(qū)內農田95.54萬畝,人口約243.2萬人,有隴海鐵路干線、310國道和寶雞至潼關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設施,洪水一旦決溢將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洪水決溢后,水退沙存,河渠淤塞,良田沙化,將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泥沙淤積河道、河床逐漸淤高是渭河下游洪水威脅嚴重的根本原因,尤其是1991年以來,泥沙大部分淤在主河槽,造成主河槽嚴重萎縮,河床不斷抬升,排洪能力急劇下降,洪水位上升。2000年華縣站洪峰流量1 890m3/s相應水位比1981年洪峰流量5 380m3/s相應水位還高0.27m。2003年咸陽、臨潼、華縣站洪峰流量分別為5 340m3/s、5 100m3/s和3 570m3/s,相應洪水位均創(chuàng)歷史最高,特別是華縣站水位342.76m比1996年歷史最高水位高出0.51m。當前,渭河下游已經發(fā)展為地上懸河,不利的河床形態(tài)使中小洪水易形成“橫河”“斜河”,渭河南山支流入渭受阻,渭河倒灌現(xiàn)象嚴重,防洪大堤被沖決的幾率增加,渭河下游防洪形勢嚴峻。
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張家山站多年平均水量占渭河華縣站水量的24%,而沙量卻占渭河華縣站沙量的76%。涇河水沙過程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淤積的主要原因,根據渭河來水來沙及河道泥沙沖淤特性分析,渭河下游主河槽淤積主要是由于涇河張家山站流量小于300m3/s、含沙量大于300kg/m3的高含沙小洪水導致,而該高含沙小洪水90%來自于馬蓮河流域。
馬蓮河又是涇河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積占涇河流域面積的42%。根據馬蓮河入涇河口雨落坪水文站實測資料統(tǒng)計,馬蓮河多年(1952年6月~2012年5月)實測平均輸沙量為1.19億t,同期,涇河張家山斷面多年平均輸沙量為2.19億t,渭河華縣斷面多年平均輸沙量為3.15億t,馬蓮河年均來沙量占涇河張家山斷面的53.9%,占渭河華縣斷面的37.5%,是涇河及渭河的主要泥沙來源區(qū)(見表1)。
馬蓮河、蒲河水流含沙量非常高,馬蓮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80kg/m3,而汛期平均含沙量更高達406kg/m3。當汛期洪水流量超過100m3/s時,其平均含沙量超過500kg/m3,此類高含沙水流通過涇河匯入渭河后,往往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嚴重淤積,給渭河及黃河的防洪減淤帶來巨大壓力。
粗泥沙是黃河河道泥沙淤積的主體,為更好地控制流域粗泥沙進入河道,黃委以輸沙模數(shù)大于5 000t/km2·a、粒徑大于0.05mm的粗泥沙輸沙模數(shù)大于1 300t/km2·a為標準,界定黃河中游78 600km2面積作為多沙粗沙區(qū),多沙粗沙區(qū)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qū),優(yōu)先安排治理。馬蓮河流域多沙粗沙區(qū)面積達到11 432km2,占渭河流域多沙粗沙區(qū)面積的90%以上,占黃土高原地區(qū)多沙粗沙區(qū)總面積的14.5%。根據雨落坪站實測懸移質泥沙顆粒級配資料統(tǒng)計分析,馬蓮河懸移質泥沙中數(shù)粒徑為0.025mm,多年平均粗泥沙量(泥沙粒徑大于0.05mm)是0.24億t,占涇河粗泥沙總量的77%,占渭河粗泥沙總量的63%。為減少渭河及黃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需要對該流域多沙粗沙區(qū)進行綜合治理,馬蓮河流域屬于治理的重點區(qū)域。
多年治黃實踐表明,處理黃河泥沙措施為“攔、調、排、放、挖”,而攔沙為五項基本措施之首。由于黃河下游河道主槽內淤積泥沙主要為粒徑大于0.05mm的粗泥沙(占總淤積量的68.7%),因此,在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建設工程攔截泥沙,減淤效益更高,根據《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攔沙工程一期項目可行性研究》成果,粗泥沙集中來源區(qū)攔截1億t泥沙,下游河道可減少淤積約0.33億t。目前,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qū)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5.4萬km2,治理面積廣,需要投入大,非短時間內可以完成。從控制流域水土流失和減少渭河及黃河下游河道淤積角度來看,現(xiàn)狀條件下,治理重點應集中在多沙粗沙來源區(qū)。
表1 渭河流域主要支流控制站實測水沙量特征值表
慶陽市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大部分土地黃土裸露,植被不足,屬重度水土流失區(qū),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達6 211t/km2·a,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沙漠化趨勢加劇。環(huán)縣、華池大部,慶城、鎮(zhèn)原部分地區(qū)屬多沙粗沙區(qū),是涇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qū),是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的主體(多沙粗沙區(qū)范圍見圖1)。攔減馬蓮河、蒲河流域泥沙,對于減輕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減緩河道防洪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進入河道泥沙量、特別粗泥沙量的減少,對減少黃河下游河道淤積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1 多沙粗沙區(qū)范圍圖
攔沙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可采取多種途徑,層層攔截,各有優(yōu)勢,互為補充。目前,常用的措施有植樹種草、封山禁牧、修建梯田、淤地壩及水庫等。其中,植樹種草、封山禁牧可以增加區(qū)域內林草植被覆蓋度,原地攔截泥沙,阻止泥沙進入山溝及河谷,措施生效后,其攔沙作用長期有效,但此類措施需要持續(xù)投入,建設周期長,生效相對緩慢;修建梯田、淤地壩則主要將泥沙攔截在山坡和溝谷地帶,減少泥沙進入到流域較大的支流及干流,攔沙作用明顯,投資少,見效快,但梯田及淤地壩控制面積小,攔沙容積有限,淤積速度快,淤滿后將失去攔沙作用;而在重要的干流及支流修建大型水庫攔沙,具有控制面積廣、攔沙量大、攔沙年限長、單方攔沙量投入最小等特點。
巴家咀水庫3.3億m3攔沙任務已經完成,小盤河水庫基本沒有攔沙功能。規(guī)劃修建的馬蓮河水利樞紐設計攔沙庫容為6.35億m3,攔沙年限為14年。數(shù)學模型計算結果表明,馬蓮河水利樞紐攔沙可累計減少渭河下游淤積量為2.01億t,減少渭河下游淤積厚度0.32m,同時可減少黃河下游河道淤積量2.5億t。
在馬蓮河、蒲河上游建設水利骨干工程,建庫攔沙,可以大幅度減少進入馬蓮河水利樞紐、巴家咀水庫、小盤河水庫的泥沙量,達到延長水庫運用年限的目的,促進水庫興利作用發(fā)揮。同時可進一步減輕渭河下游及黃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保障渭河下游防洪安全。
慶陽市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植被稀疏,土壤侵蝕強烈,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1.2%,每年河流帶走泥沙2.138億t,馬蓮河年均來沙量占渭河華縣斷面的37.5%,是涇河及渭河的主要泥沙來源區(qū)。慶陽市汛期(6月~9月)平均水量為2.83億m3,占全年的66.8%,汛期平均輸沙量為1.15億t,占全年的96.8%,由于缺乏骨干攔沙工程,汛期高含沙水流難以利用。馬蓮河環(huán)縣洪德以上2 100萬m3的非汛期苦咸水下泄造成下游干流4.47億m3水質變差,導致全市1/3的水資源白白流失。
本次規(guī)劃的30處攔沙工程,多年平均攔沙量4 605萬t,攔減泥沙量占慶陽市年產沙量的24%,可以減少進入馬蓮河水利樞紐泥沙的19%,減少入渭泥沙的8%,從而延長馬蓮河水利樞紐、巴家咀水庫、小盤河水庫使用年限,緩解渭河下游淤積。30處攔沙工程總滯洪庫容2.53億m3,汛期安全攔蓄運用,可以增加慶陽市水資源可利用量。馬蓮河環(huán)縣洪德以上建設8處攔沙工程,控制38%流域面積,可以減少非汛期苦咸水下泄,改善馬蓮河水質。工程可淤地8.65萬畝,改善當?shù)剞r業(yè)生產條件。
本次規(guī)劃的骨干攔沙工程建設可以減少慶陽市水土流失,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業(yè)生產條件,緩解下游水庫淤積,工程建設是必要的。
規(guī)劃的30處骨干攔沙工程中,馬蓮河流域20處,控制馬蓮河水利樞紐以上19%的面積,年均攔沙量2 417萬t。巴家咀水庫以上流域布置8處攔沙工程,控制了巴家咀以上44%的面積,年均攔沙量1 396萬t。巴家咀水庫與小盤河水庫區(qū)間流域,布置2處攔沙工程,控制區(qū)間面積18%,年均攔沙量791萬t。
30處攔沙工程總控制流域面積5 344km2,總攔沙庫容10.63億m3,總庫容13.16億m3,淤地8.65萬畝。攔沙工程中29處為中型,1處為大型。項目靜態(tài)總投資101.28億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資95.73億元,移民征地補償費用5.55億元。
骨干工程的主要任務是蓄水攔沙,運用初期采用“滯洪攔沙”方式運行。在洪水期間河道來水含沙量一般較大,工程對洪水泥沙進行全攔全蓄,洪水過后除部分工程預留供水所需水量外,應及時下泄所蓄清水,保障下游河道需水量,為下次攔蓄洪水泥沙預留庫容。
工程到達設計淤積年限后(目前設計為30年),攔沙庫容將被淤滿。結合庫區(qū)及大壩的加高條件,工程淤滿后,可比較選取“滯洪攔沙”或“滯洪排沙”二種適宜的治理模式。當水庫淤滿后大壩有進一步加高潛力時,可及時對壩體進行加高,增加攔沙庫容,采用“滯洪攔沙”方式運行,繼續(xù)發(fā)揮水庫的蓄洪攔沙功能。若水庫無進一步加高潛力,可在其上游尋找新的壩址修建攔沙水庫,繼續(xù)對流域內泥沙進行攔蓄,同時原有水庫采用“滯洪排沙”方式運用,加大水庫泄流能力(擴建泄洪洞或修建溢洪道),維持水庫一定的調洪庫容,確保壩體防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