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帶 劉芳娜 劉軍
摘要:針對當前高校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復旦大學心理系教授張學新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目前已試行“對分課程”改革的課程性質(zhì)近似。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推廣對分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對分課堂;思政課;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29-0048-02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完善教材體系,提高教師素質(zhì),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3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我們到高校調(diào)研,了解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抬頭率不高,人到了心沒到。原因是內(nèi)容不適應需要,配方陳舊、工藝粗糙、包裝不時尚?!备咝K颊n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針對當前高校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復旦大學心理系教授張學新(2014)提出了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PAD),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實效性。因此實施這項教學改革具有很好的時代價值、學術價值、實踐價值和理論創(chuàng)新性。
一、對分課堂的含義及特點
近年來以國外的Coursera、edx、udacity和國內(nèi)清華的“學堂在線”、ewant為代表,掀起全球性的MOOC教育改革,極大地拓寬了高校課程的受眾人群和傳播范圍。隨著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有關“翻轉課堂”“慕課”“微課”教學實踐的成功,其新穎的教學方式和突出的教學效果曾引起各國學者和一線教師廣泛關注。但是網(wǎng)絡多媒體教學平臺、網(wǎng)絡學習資源等信息技術手段只起到了部分學習輔助作用。在時間上,對分課堂把教學過程清晰地劃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nèi)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主要階段,簡稱為“PAD課堂”。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PAD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課堂時間的一半分配給教師進行課堂講授,另一半時間留給學生,以討論、交流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在講授和內(nèi)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課堂討論過程?!皩Ψ终n堂”的顯著特點是把講授和交互式學習在時間上分隔開來(如相隔一周),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間有充分的時間按自己的節(jié)奏進行個性化的內(nèi)化吸收。
二、對分課堂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目前已試行“對分課程”改革的課程性質(zhì)近似?!皩Ψ终n堂”教學模式無需大量投入,是一種經(jīng)濟、實用、值得快速簡單推廣的課程模式。“對分課堂”可以在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不同課程中推廣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2015年12月,嶺南師范大學、易班學院與田家炳基金會在廣東省湛江市聯(lián)合舉辦“對分課堂教學法華南地區(qū)研討會”,吸引近千名教師參與,有效推動對分課堂在湛江、廣東和華南地區(qū)高校的深入實踐,帶動“對分課堂”走入當?shù)刂行W課堂,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2016年5月27-29日,筆者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對分課堂——引導學生走向主動學習的中國原創(chuàng)高校教學新方法”專題教學工作坊,于2016年9月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和《SYB-創(chuàng)辦你的企業(yè)》等課程中嘗試了“對分課程”改革,教學成效初步顯現(xiàn)。2016年參與廣東省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混合式PAD模式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礎》教學改革研究”的方案設計與實施。2017年3月29日,學校邀請張學新教授開展《對分課堂》的培訓與指導,為課程改革提供理論與技術指導。2017年4月14-16日,筆者受邀參加“全國高等院校對分課堂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實踐與應用專題培訓會——寧波專場”,并做專題為“‘對分課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運用”的交流報告;2016年12月,參加“廣東省中高職院校骨干教師對分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省培項目的方案設計與實施;2017年7月13日,受邀做題為“對分課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的實操”的交流報告;主持2017年韶關學院對分課堂“教學圈”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礎》課程的運用項目。
三、對分課堂運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啟示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教學資源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教學模式滯后等諸多困境,導致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降低。如何破解這些困境成為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所在。
1.教師講解對分課堂的具體操作,學生自由組建團隊。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具體實施與操作,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穩(wěn)步提升,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每學期開學初教師第一堂課的任務是讓學生自由組建一支較固定的團隊。使學生樂意自己上臺競聘主持人和各小組的組長,學生通過自由“組建團隊”的方式招募各小組成員,“雙向選擇”組成若干個6~10人學習小組,教師要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合作學習和鍛煉。
2.教師課堂講授知識要點,學生課后個性化消化吸收。教師在第一次課進行課堂講授,主要圍繞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社會熱點問題布置教學任務。學生課后消化吸收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理論知識和關鍵要點,針對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并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第二次課學生以討論、交流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小組成員自行分工合作、全員參與討論,撰寫發(fā)言提綱等。在教師講授和學生內(nèi)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課堂討論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想方設法探究疑難,學生互相交流、討論,從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3.學生教學成果展示,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各小組推選學生代表上臺發(fā)言,發(fā)言時間約為3~5分鐘;同時設置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與答疑環(huán)節(jié),發(fā)動全班同學參與課堂互動。最后授課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給出公正的評議,并點撥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分享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
4.采用全方位的教學評價方式,促進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高校通過舉辦各種“教學設計和說課競賽”活動,靈活采用“對分易”的點名模式,可以有效遏制“低頭一族”和“爪機黨”現(xiàn)象。對分課堂采用“分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游戲法”等高度參與性的互動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較好地減輕教師備課負擔,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還能貫徹“寓教于樂”的教育原則,最大限度調(diào)動所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師生的良性互動。遵循分層分類教學原則,實行“亮考幫”的作業(yè)形式,改革思政課教學的評價標準,采用全方位的教學評價方式,有效運用獎懲結合的機制,在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中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
總而言之,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結合課程特點及學生需求,在思政課教學中靈活運用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新模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真正把思政課建設成為讓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優(yōu)秀課程。
參考文獻:
[1]陳寶生.高校思政課抬頭率不高 人到心沒到[N].人民日報,2017-03-12.
[2]馬會芳.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和諧教學[J].價值工程,2011,(9):175-176.
[3]張毅翔.思政課主體性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2,(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