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個人信息是一個人的本質(zhì)屬性,在如今的信息化背景下,增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就變得特別重要。本課題主要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且陳述了個人信息保護重要意義,最后給出了改進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方法,希望能夠在信息化背景下提高刑法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
關鍵詞:個人信息;信息化背景;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早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但是,在信息化時代給民眾生活帶來眾多方便的同時,由于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不健全,導致民眾的個人信息泄漏狀況非常嚴重,這就需要我國相關的立法部門對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進行完善,并利用法律的強制性作用來維護個人信息的安全。
一、公民個人信息的簡介
公民個人信息是一個公民存在的根本信息,是一個人的本質(zhì)屬性,例如名字、年紀、民族、學校、公司單位等,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但是個人信息不單單包含這些外部信息,還包含公民的私密信息。因此,故意盜竊別人的個人信息并進行傳播,是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一種侵害。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就等同于侵害了公民的人格,而私密信息是公民個人信息的重要組分,是公民個人信息的基本屬性。同時,個人信息也含有財產(chǎn)屬性。信息產(chǎn)業(yè)、金融產(chǎn)業(yè)等大量擁有公民個人信息的企業(yè),如果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販賣,可以獲取高額的收益,因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公民的個人信息價值有著無法估量的商業(yè)價值。
二、刑法保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刑法是法律的基礎保障,只有在別的法律無用的狀況下,才可能動用刑事來處理案件,對違法犯罪者進行有效地控制,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目前,我國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是很健全,雖然憲法、行政法、民法都有著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規(guī)定,但是實行效果并不好。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典,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大多只具有原則性,沒能觸碰到其本質(zhì),只是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了抽象性、原則性的維護;行政法對于損害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實行主體限制范疇比較小,多數(shù)是對于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而且懲處力度非常小,無法給公民的個人信息給予全面的維護;民法雖然明確了對姓名權、稱謂權、肖像權以及名譽權的保護,但對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內(nèi)容遠不及此,缺乏整體性的法律內(nèi)容,從而減弱了民法的實際運用性,對于侵犯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進行不了應有的處罰。因此,健全刑法關于個人信息的內(nèi)容,對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三、健全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方法
(一)利用刑法構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名體制
如果刑法無法對公民個人信息被侵犯的各種狀況確定對應的罪名以及確定的處罰方案,就會讓社會中的某些個人或企業(yè)為了獲取某方面的收益而抱有僥幸心理,進而出現(xiàn)違法犯罪行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難度,甚至會對社會的穩(wěn)定性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在刑法的立法過程中,不但要聯(lián)系目前國內(nèi)公民個人信息被侵害的實際狀況,編撰公民個人信息被侵犯的總體制度,還要對侵害個人信息的所有罪名進行詳盡的確定。另外,在構建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罪名系統(tǒng)的進程中,應當適宜地對定刑太輕的問題進行改進,增強刑法在這個方面的威懾力。聯(lián)系我國刑法中對侵犯國家信息安全的定刑狀況能夠發(fā)現(xiàn),與侵犯國家信息安全的犯罪行為相比而言,我國刑法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處罰力度過輕。倘若要增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應當?shù)膶Χㄐ烫p的情況進行完善。
(二)健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構成部件
首先,應當擴展實行犯罪的主體范圍。個人信息被侵害的犯罪主體包含身份犯和非身份犯兩種。在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進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的職業(yè)類型,因此,了解或擁有他人信息的人遠大于法律內(nèi)容中所羅列出來的類別,并且極有可能會增加。并且,部分罪名包含身份犯,例如行政機關或者郵政、銀行、學校、公安、醫(yī)生等工作人員,這些人都很容易獲得公民的個人信息。如果是這類人因公務而獲取的他人信息,并故意泄漏,就是侵犯他人隱私的狀況,應當給予嚴格的懲處。有研究院提到,如果對公民個人信息侵犯的主體只包含所羅列的這些人,恐怕有疏漏的嫌疑,并且沒有辦法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對這類實施犯罪的行為主體,刑法上應當采用概括規(guī)定的方式比較妥當。其次是規(guī)定犯罪行為的客觀方面,多數(shù)是泄漏他人隱私,所謂他人隱私,其范疇是非常寬泛的,其中包含個人的生活或經(jīng)濟活動等方面的隱私,而他人指的是實行主體以外的人,并不是自然人或法人這類的。
(三)健全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和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違法犯罪分子能夠運用所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實行眾多的違法行為,但是公民卻無法覺察,因此就出現(xiàn)了取證難的情況。因此,多數(shù)人就主張實施舉證職責倒置的措施,但是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大多數(shù)人不是相關方面的技術人員,難以獲取所需要的證據(jù),誰來擔負舉證的責任都有著不公正的狀況,舉證職責倒置的措施很顯然不是很適用。因此,案件偵辦人員應當提升自己的案件偵辦技術水平,協(xié)助被害人解決取證困難的問題。同時,還應當健全民法、行政法等政府法和機關法的法律內(nèi)容,與刑法的相配合實行,從而構建一整套完備的法律體制,并充分發(fā)揮法律的效用,更好的體現(xiàn)我國法律的實用價值。
四、結語
根據(jù)上述分析,在公民的個人信息維護中,刑法是維護個人信息的最后一道保障,對其實行改進對于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國相應立法機構應通過刑法構建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罪名系統(tǒng)、健全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構成部件以及健全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和方法,真正意義上維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
參考文獻:
[1] 戴恩·羅蘭德、伊麗莎白·麥克唐納.《信息技術法》[M](宋連斌、林一飛、呂國民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漢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馬斯·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徐久生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
[3] E·博登海默.《法理學 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
[4]周漢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研究報告〔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作者簡介:
吳淑敏,女,(1976.09-), 遼寧人,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