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年勝
摘要:自主學習能力的長遠意義在于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實現,有益于學生一生的健康發(fā)展;本文結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際,在闡釋分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就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自主學習策略;有效學習
讀書自學是給學生自主學習的余地。要求學生依據學習目標,與課本直接對話,了解基礎知識,并發(fā)現問題。教師的服務僅在于向學生提供學習目標,在學生解決問題前不作過早的提示和講解,把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解決;對學生不明確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讓學生留到問題探究環(huán)節(jié)解決。因此本環(huán)節(jié)“是立足于學生原始‘學習權的歸還”,“是基于問題解決的、深入的、系統(tǒng)的自學”,是讓學習直接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真正的自學。
一、因材施教,激發(fā)情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不可抑制的學習動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就會顯著增強。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心理,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華夏之祖》,先播放《龍的傳人》這首歌,然后觀看《女蝸造人》的視頻順勢導入“同學們,都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又傳說女蝸造人,你知道我們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嗎”學生各抒己見,紛紛說出各自的看法,整個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這時,我順勢引導他們認真閱讀課本,從課本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想學、要學,為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提供了原動力,整節(jié)課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自主學習的氛圍。
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的能力,最能幫助教師了解學情,發(fā)現學生的發(fā)展空間,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通過讀書自學和作業(yè)當堂清完成作業(yè)的自測,一定會發(fā)現許多新問題,新看法,需要發(fā)表和質疑。在引導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和質疑的初期,需要教師調控的是,課堂上出現的學生“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膚淺———深奧”一起來的現象,因此,應提醒學生一定要圍繞學習目標提出自己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簡單問題,可隨機指名回答,一方面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在掌握了一定的質疑方法后,再指導學生將問題分層次解決。解決步驟是先在小組內質疑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通過全體學生探究解決。對于部分學生而言,作業(yè)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可作為學生提出問題的范圍,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深層次質疑。提出問題還能發(fā)現和發(fā)掘出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如在學習“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一課時,有學生提出“當時的平民可以做卿大夫嗎?”這一問題就是生成性問題的具體體現。問題是教師預設的,其目的一是用預設問題為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提供范例,引導學生學習提出問題,逐漸向學生自主生成問題、提出問題發(fā)展;二是可作為問題探究或對本節(jié)學習中對學生自學的補充;三是通過解決預設問題,鞏固自學成果,逐漸從提出問題到“我的問題我解決”,從自主提出問題向自主解決問題飛躍。
三、分組合作
個人自主的思考探索是開展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的基礎。由于個人思考受學習方式、知識積累、思維方法方面的局限,有時很難得出正確結論,因此在自主學習中開展合作學習很有必要。在一些較為重要的新授課中,我會把學習任務分配給學生小組,讓學生通過分工合作來完成教學任務。如在學習九年級第4課“大危機”與“新政”內容時,我先播放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的視頻,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1)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為什么會先從美國爆發(fā)?其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2)羅斯福為什么能夠當選美國總統(tǒng)?(3)羅斯?!靶抡钡闹饕獌热菔鞘裁??“新政”能不能消滅經濟大危機?(4)羅斯福新政對美國和世界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然后,讓學生分為4個小組進行自主學習。第一組:學生搜集、整理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原因的資料與信息;第二組:學生搜集、整理羅斯福個人經歷和當選美國總統(tǒng)的資料與信息;第三組:學生搜集、整理“新政”的主要內容的資料與信息;第四組:學生搜集、整理“新政”的作用和影響的資料與信息。這樣分工,省時高效,充分給學生“放權”,還“主權”于學生,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四、熱愛學生,贊美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信的能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和愛護學生,用真情和愛心去感化學生,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善于贊美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當前的知識水平,分層次設置難度得當的問題,在課堂上多給那些對學習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在他們的內心樹立起自信,促使他們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學法指導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獲取和探究知識。我注重強調“發(fā)現知識”,并非“輸入知識”,注重學生自學能力與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學法指導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指導學生預習,指導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歸納教材,明確本課時重難點和基本框架;第二層次:指導學生學會整理比較,提煉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并根據所學知識,提出與生活緊密相聯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形成知識相關的能力點;第三層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查詢書籍、上網搜集、實地考查以及訪問調查等方式獲取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見解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學”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發(fā)揮學生自主能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會學”同時還要促使學生成功,使學生“還想學”。只有這樣,學生的自身素質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讓學生獲取主動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