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鈴薯是我國五大主食之一,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大,馬鈴薯各種病蟲害隨之而來,在種植馬鈴薯的關(guān)鍵時期、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要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以達到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馬鈴薯的粉痂病,晚疫病、早疫病、葉枯病的癥狀及防治措施,并闡述了馬鈴薯的幾種蟲害及防治方法。
關(guān)鍵詞:馬鈴薯;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8.037
1 馬鈴薯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1 粉痂病
為害特征:主要為害塊莖及根部。
癥狀:塊莖開始在表皮上出現(xiàn)針頭大小的褐色小斑,外圍有半透明暈環(huán),后期小斑漸隆起,長大,成為直徑5毫米左右大小不等的疤痕,表皮沒有破裂。病情嚴重后,表皮破裂,反卷,皮下出現(xiàn)桔紅色大量深褐色粉狀物。根部一側(cè)長出豆類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
防治措施:選用無病種薯,實行輪作,發(fā)生粉痂病的地塊5年后才能種植,選種一定要實行檢疫制度,嚴禁從疫區(qū)調(diào)種,增加磷肥、鉀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避免大水浸灌。必要時可用精甲霜靈種衣劑噴種,晾干播種。
1.2 晚疫病
為害特征:主要為害馬鈴薯的莖葉和塊莖。
癥狀:葉片染病先在葉尖生水浸狀,褐色斑點,病斑周圍有淺綠色暈,濕度大時斑迅速擴大,呈現(xiàn)出褐色。同時產(chǎn)生一圈白霧,葉背最明顯,干燥時病斑褐色干枯,容易裂,莖部染病呈褐色條斑,葉片萎縮,垂下,卷起,最后全株變黑變腐,塊莖染病褐色或紫褐色,稍有凹陷,爛掉。
防治措施:首先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浸染源,選種要嚴格剔除病薯,其次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早播,選土質(zhì)疏松,排水好的地塊,降低田間濕度,再要輪作換茬,防止連耕,不能與茄科作物連耕,避免與馬鈴薯鄰種,最好與十字科作物3年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增加磷肥、鉀肥,合理密植,改善田間通風條件,實行種薯消毒,可用氟啶胺。
1.3早疫病
為害特征: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塊莖,多從下部老葉開始。
癥狀:葉片受害,初期有一些零星褐色小斑,之后擴大,呈不規(guī)則形狀。同心輪紋,周圍有狹小的暈,呈褐色,濕度大時,斑面出現(xiàn)黑色霉,嚴重時,呈黑色斑塊,葉片干枯脫落。莖塊受害,塊莖染病出現(xiàn)褐色近圓形至不定形,稍有凹陷,邊緣明顯,皮下呈褐色,海綿狀干腐。
防治措施:選早熟耐病品種,與非茄科輪作兩年以上,地塊要選擇地勢高,增施磷肥、鉀肥,提高植株長勢,合理密植。發(fā)病初期可用代森鋅防治。
1.4葉枯病
為害特征: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可造成馬鈴薯減產(chǎn)減質(zhì),也可侵犯莖蔓。
癥狀:葉片染病從靠近葉緣或葉尖開始,初期形成綠褐色壞死斑點,后期發(fā)展形成近圓形或v形灰褐色,再后來至紅褐色,大型壞死斑病斑外緣常綠黃化,最后致病葉壞死,枯焦。
防治措施:選擇肥沃土地,充分施腐熟有機肥,加強肥水管理,合理施磷肥、鉀肥,澆水要實時。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發(fā)病初期可用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2馬鈴薯主要蟲害及防治方法
2.1蚜蟲
蚜蟲的危害特點:蚜蟲又叫蜜蟲,膩蟲,是草本類植物,蘿卜蚜蟲最為普遍,蚜蟲主要是用口器吸食葉片內(nèi)的養(yǎng)分。當蚜蟲危害馬鈴薯的時候,以巨大的繁殖力迅速布滿葉片,使葉片嚴重失水和營養(yǎng)不良。造成葉片卷皺發(fā)黃,不但影響產(chǎn)量,還傳播病毒,既造成了田間的直接損失,又傳播病毒,造成了更大的間接損失。
蚜蟲的防治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利用自然條件繁殖種薯,要選擇冷涼,多風,多濕的地區(qū),在冷涼條件下,蚜蟲的繁殖,取食遷移及傳播病毒的能力下降,有利于保持馬鈴薯的種性。另外,二級以上的風蚜蟲很少起飛和傳毒;在濕度較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蚜蟲受病毒微生物的侵染,發(fā)生數(shù)量大大減少。第二種方法是利用栽培方法避開蚜蟲,栽培時候可以采取早春播。在蚜蟲發(fā)生高峰期以前用滅秧的方式避開蚜蟲。此外應(yīng)與蕎麥、小麥、谷子、玉米等作物與馬鈴薯間作或套作。第三種方法就是用化學(xué)的方法,無翅蚜蟲由于其爬行距離不足兩米,可用10%的吡蟲啉乳油4000~6000倍液,或者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或者溴氯菊酯乳油。為防止蚜蟲產(chǎn)生抗藥性,上述藥劑可以交替使用。總之,無論使用何種藥劑,都應(yīng)該本著盡早防治的原則。
2.2螻蛄
螻蛄的危害特點:螻蛄又叫拉蛄、土狗子,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以成蟲和幼蟲在土中咬食馬鈴薯幼時的根和比較嫩的莖為主,最后導(dǎo)致幼苗死亡,或者有時咬食芽塊,使薯塊的芽子生長不出來,最后導(dǎo)致缺苗斷壟,螻蛄的成蟲在表土穿行時形成隧道,使苗和土壤分離,導(dǎo)致幼苗因為失水干枯而死亡,秋季咬食塊莖,形成孔洞,造成腐爛,嚴重影響馬鈴薯的質(zhì)量和產(chǎn)量。這種害蟲晝伏夜出,成蟲和幼蟲在60厘米以下的土層過冬,春天地溫上升后,爬出危害作物,有非常明顯的趨光,趨香,趨濕的特性,在氣溫15℃~27℃,土壤含水量20%時,夜間10℃左右最活躍,為害最大。
螻蛄的防治方法:一要加強管理,細作精耕,最好施用經(jīng)過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二要在水澆地實行水旱輪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危害性;三要實行毒餌誘殺,用炒過的麥子,利用其香味,加上顆粒敵百蟲,用10倍液制成毒餌,在傍晚散在田間進行誘殺,或者用辛硫磷顆粒直接撒在播種溝里。
作者簡介:王春光,大專學(xué)歷,助理農(nóng)藝師,研究方向:農(nóng)藝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