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菠
語用是語言文字運用的簡稱,2011年版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的課程性質做了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①。隨著《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頒布,語用逐漸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成為當下語文課堂的核心目標。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錢夢龍先生就已經(jīng)意識到語用的重要性,突出語文的訓練和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乃開此風氣之先者。
“語文教學認字、讀書、聽課、解說等都是為了學生能夠在具體的語境中根據(jù)現(xiàn)實需求和個人意圖,利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容,力求實現(xiàn)交際目標”②。語文作為母語,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理所當然是語文教學最基礎、最關鍵的著力點。葉圣陶先生在其《略談學習國文》中說道:
“語言人人能說,文字在小學階段已經(jīng)學習了好幾年,為什么到了中學階段還要學習?這是因為平常說的語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這弊病,便算不得能夠盡量運用語言;必須去掉粗疏的弊病,進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夠盡量運用語言。文字和語言一樣,內容有深淺不同,形式有粗精的差別。小學階段學習的只是些淺和粗的罷了,如果記此為止,還算不得盡量運用文字;必須對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對付,能駕馭,才算能夠盡量運用文字。”③
語文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牢固地掌握語言文字知識及其語法規(guī)則,更要培養(yǎng)學生真實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錢夢龍是葉老語文教學思想的奉行者和實踐者,他“三主”教學觀中的“以訓練為主線”就是對葉老語文“用”的最好詮釋。錢夢龍在談到語文的工具性時,曾這樣說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在實際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于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要重視識字、寫字、閱讀、寫作、思維、口語交際等基本能力的訓練”④。其中的“基本能力的訓練”就是錢先生語用觀的雛形。錢先生的語文課堂并不是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停留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層面上,而是緊緊依托課堂,主動出擊,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文本的內涵,抓住文本的空白點和生發(fā)點,創(chuàng)設語用的契機,實實在在地開展科學合理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
面對一篇內容較多或結構復雜的文本,教師僅僅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學生會始終處在“知”這個層面上,距離“行”還相去甚遠。錢先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開展“嚴而有格”的語言訓練,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簡潔的的語言概括文本的主要情節(jié)和段落大意,這樣既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又能鍛煉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概括的過程中,學生會無意識地琢磨詞語的運用,哪些詞應該用,用哪個詞更具有概括性,在比較篩選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語言運用能力。
錢先生在執(zhí)教《驛路梨花》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準確地抓住故事發(fā)展中的一些要點,列出情節(jié)提綱。經(jīng)過師生的研究和討論,全文的每一部分都用七個字概括,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⑤
第五部分第一部分 深山投宿見茅屋第二部分 飯香水熱暖人心第三部分 巧遇老人知“實情”第四部分 欲見梨花見其妹驛路梨花處處開
這五個部分每一個字都是錢先生和學生仔細推敲得出的,其中第四部分“欲見梨花見其妹”中的“其”字一開始并不是此字,是經(jīng)過學生的質疑并加以改動才最終形成答案。
錢先生在執(zhí)教《論雷峰塔的倒掉》這篇文章時,讓學生用四個字把主要情節(jié)概括出來:
師:如果你能用一些四個字把主要情節(jié)概括出來,簡潔明了,那就更好了。你試試看。
生:許仙救蛇——白蛇報恩-法海藏……夫(笑)——白蛇尋夫——水漫金山——白蛇中計——造塔鎮(zhèn)壓。
師:嗯,概括得很好。剛才大家為什么笑。
生:他說法海藏“夫”,人家會誤會是法海的丈夫。(笑)最好改成法海藏“人”。
師:“人”好像太籠統(tǒng)。(學生七嘴八舌:藏“許”)好,就用法海藏“許”。
……
師:現(xiàn)在我們就來理一理這條線索。這件事并不難,只要把文章里有關“倒掉”的詞語找出就行了。例如,第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生:聽說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師插:能不能簡化到最少的字數(shù)呢?)聽說……倒掉。
師:好,就用“聽說倒掉”。大家就以此為例,一路找下去,就會可以把線索里出來。
(學生看書,找線索,教師邊聽邊讀,最后完成板書:聽說倒掉-希望倒掉——仍然希望倒掉——居然倒掉——終究要倒掉)⑥
此外,錢先生在執(zhí)教《左忠毅公逸事》時,又一次對學生的概括力提出新的挑戰(zhàn):
師:……段意也能概括出主要內容,但是否還能簡略一點……
生1:我把它編成了一個回目(眾喜):左光斗古寺的英才,史可法文章署第一。(眾笑)
生2:(朗讀第二段,歸納段意)我也編好了兩句:左光斗糟害受刑烙,史可法探監(jiān)被怒斥。
生3:(朗讀三、四段,歸納段意)重國事史公忠職守,敬師長屢訪左公府。
師:看來你很難編回目,每句話都用了三二三的格式。第五段編了沒有?
生4:第五段只說了逸事的傳聞來源,編不出來,因為內容太簡了。
師:編一句行不行?
生4:……聞逸事傳錄頌千古。⑦
無論是七個字概括段落大意,還是四個字概括主要情節(jié),更或是以編回目的形式概括段落主要內容,錢先生始終要求學生要用最精煉、最簡潔的語言概括,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也是語言文字運用的精髓。
復述是在理解文本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思考加工,把重要的內容進行重新組織整合,用自己的語言有條理、有重點地敘述出來的一種訓練形式。它是學生在熟讀、深思課文的基礎上一種綜合性的語文訓練,也是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復述是一種言語訓練,它是訓練學生語用能力的不二選擇。復述的過程是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吸收、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內化的語言材料轉化成能言語材料,并在表達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熟悉的語言要素,逐步轉化為學生個性話的語言,并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概括力,借助邏輯思維能力,有條理、有層次地表達出來。正如錢先生說的那樣,“文章的精髓只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才算真正變成了自己的‘血肉’,而融入肌體”。在復述中,不能完全背誦文本內容,要對文本的敘述要點做合理的轉換,要不斷地變換敘述詞語,同時還要轉換敘述的角度,此外還要防止敘述詞語的單一化和敘述內容的平庸化,這樣就會倒逼學生針對復述的文本內容進行字斟句酌,對自己的語言進行組織和整合,這樣無形中提升了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錢先生深諳此道,他在教讀《驛路梨花》時,在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之后,又引導學生對這五個部分進行復述訓練,開合有度,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師:這個故事大家都很喜歡。我們請幾位同學復述,看他們能不能講得別人也都喜歡他。請同學們好好聽,留意他們講得好不好,有沒有重要的內容遺漏了。什么叫“重要”知道嗎?
生:能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內容。
師:對,能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內容,一些關鍵性情節(jié),如果漏掉了,那我們就要提出來。注意,不要背書,要講故事,大家稍微準備一下。
生:第一部分:深山投宿見茅屋。(復述略)
師:他講得挺好。有沒有補充的?有哪些地方說的好?請大家說說自己的意見。
……
師:根據(jù)第二個要點,我們也請一位同學來講一講。
生:第二部分:飯香水熱暖人心。(復述略)
師:講的很好,同學們有補充的嗎?
……
生:第三部分:巧遇老人知“實”情。
師:同學們有什么補充的?
……
生:第四部分:欲見梨花見其妹
生:(前一同學剛復述完,立即舉手要求發(fā)言)他講的很好,許多重要的詞都用進去了。但“做夢”一段他沒有講。
……
生:第五部分:驛路梨花處處開(復述略)
生:這一段落,盡管很短,但有些詞語還是不能省去。“潔白”這個詞不能漏……⑧
他把復述課文始終稱作講故事,而非簡單的復述,突出了教學的趣味;此外錢先生注重點撥復述的方法,不時要求學生“把任務的心情通過各種手段表達出來”“把主要內容都講清楚”“把故事的妙處講出來”,同時還強調“要講究用詞”,凸顯了對語言錘煉的重視。
錢先生引導學生復述訓練,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他先把課文分成的五個部分,然后再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一收一放,且收放有度,著實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從文本的語言材料上看,文章的語言是為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選定的,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當然是很有講究的,每一個詞都是作者仔細推敲得來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的表面去挖掘其內在的深意,體會作者這樣表達的匠心。
有些詞語或句子表面上看不出語言表達的高明之處,但是如果把句中的詞語替換成其他詞語或改變句子的先后順序,讀者就會感受到表達效果的明顯差異。錢先生經(jīng)常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替換比較的方法品析詞語獨特的表達效果,教會學生咬文嚼字,提升了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這為強化學生的語用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為什么用這一個“橫”字?
師:你很會“咬文嚼字”,為什么用“橫”字?可以換成別的字嗎?
生:“有”
師:好?!斑h近有幾個蕭索的荒村”,也行。
生:用“橫”字就顯得這個村莊亂七八糟的。
生:村莊好像是橫躺著。
生:給人一悲涼的感覺。
師:對。這“橫”字使人感到村莊是死氣沉沉的,而不是生氣勃勃。從這里看出魯迅先生很會用詞。
……
生:“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為什么用“飛出”?
師:母親是迎出,宏兒是飛出,能對調嗎?(生笑)
師:為什么笑?
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兒活潑
師:不能對調,這就是用詞準確。⑨
魯迅先生是語言大師,十分講究用詞,深入到他的作品,細心體會其語言運用的匠心,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皺M”字既形象又生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它絕不是作者隨意為之,它寄寓了魯迅先生對故鄉(xiāng)毫無生氣的一種失意和落寞,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錢先生通過替換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橫”字的獨特性,引導學生深挖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透過語言的品味去和作者的心靈對話,真正實現(xiàn)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詞語對調也是揣摩語言的重要手段。錢先生好似漫不經(jīng)心的一問,其實是讓學生揣摩文章的語言,用心去體會魯迅先生用詞的準確,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語感,學會于平淡中見奇崛。
只有體會到用詞的準確才會準確的用詞。詞語替換和對調的教學目的是一樣的,是讓學生在比較中學會咬文嚼字,在比較中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旨趣,這對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想象和拓展是錢先生常用的教學手段,也是鍛煉學生語用能力最重要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想象把課文的空白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表達的過程既是思維的過程,也是語用的過程。
師:只要我們展開了想象,也就理解比喻的內容,本體、喻體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F(xiàn)在我先把幾個難詞解釋一下,然后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并且用盡可能生動的語言把你想象中的畫面描繪出來。注意,我不要求翻譯,而是用你們自己的話來描繪。
師:現(xiàn)在我們請班上文章寫得最漂亮的同學把他想象中的畫面描繪出來。然后請大家對他的描繪進行評論。
生: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萬道金光透過朝霞,射向大地,黃河從地下涌出,一瀉萬里,滾滾滔滔奔向汪洋大海。潛伏的東方巨龍從深淵里騰空而起,他的鱗爪在云中飛舞;小老虎在山谷中怒吼,成千上百的野獸的嚇得膽戰(zhàn)心驚,四散奔逃;雄鷹才試試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風就吹的塵土飛揚。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樣的鮮艷、輝煌……⑩
語言是思維的外化。錢先生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展開想象,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課文的內容,最后讓其他同學加以點評,這無疑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動機,培養(yǎng)必備的自我選擇、自我判斷和自有評說的自覺語用能力。
拓展是教師為了豐富課文內容,檢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把與課文相關的材料引入課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的一種教學手段。拓展不是教師簡單地介紹給學生一些課外知識且被動地學習這些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對拓展內容和所學課文的比較,關注學生言語表達上的主動性和內容表達上的獨特性,進而優(yōu)化學生的閱讀感悟,發(fā)展學生的言語心智。錢先生在教讀《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他并沒有停留在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特點這個層面上,而是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學以致用,用說明文的特點來說明另外一個事物,達到語用訓練的目的。
生:在延河上。
師:延河上的橋,你給他取個名字,行嗎?
生:延河橋
師:延河橋吧,怎么知道它是延河橋的?
生:因為橋的背景有座寶塔山,寶塔山在延安,延安的河,叫延河,延河上的橋當然叫延河橋。
師:看,他的推理多正確!那么,它是一座什么形式的拱橋。
……
師:請舉一些例子。
生:全橋只有一個大拱。
生:大橋的兩肩各有兩個小拱。
生:橋的設計完全符合科學原理。
師:還有哪些詞可用?大家一起來湊湊。
生:雄偉
師:雄偉?書中用的是一個動詞,是哪個?
生:雄跨
師:對,不是“雄偉”,是“雄跨”這個詞可以用。還有嗎?
生:結構勻稱。
生: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
錢先生的這個練習設計強化了對語言的選擇和運用。它不但是對已有知識的復習鞏固,更為重要的把是語言文字的應用達到了最大的效能,幫助學生不斷積累和提升運用語言文字的經(jīng)驗,提高了語言運用的技能,讓語文課堂變得鮮活了起來。
“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葉老的話一語中的,語文是用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錢先生因材設計,活用文本,沒有讓學生停留在文本理解的層面上,在此基礎上他強化訓練意識,注重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為學生打開了一個絢麗多彩的語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