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國
諺語說:“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jīng)?!碧斓厝f物皆有道,世事有道,取舍有道。
取舍之道,道義為先。講取舍,首先繞不開利益和道義之間的糾葛。人都有逐利性,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主張“道義為先”??鬃又v“見利思義”,還說:“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即符合道義的好處,但取無妨。孟子提出“舍生取義”,墨子以為“萬事莫貴于義”,就是說道義高于一切,為了道義,甚至可以拋卻生命。自古至今,無數(shù)志士仁人、先驅(qū)英烈,為了百姓和大眾的道義、國家和民族的道義,都是這么做的。當(dāng)然,普通人難以企及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但可以以此為榜樣。
取舍之道,耕耘為本。錢鐘書先生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書,其父甚喜,取名“鐘書”,巧的是錢先生一生與書結(jié)緣,被譽為“文化昆侖”。人生取舍當(dāng)然不如孩子抓周這般兒戲。屠呦呦獲諾獎后,有好事者為其編了一組山寨版獲獎感言,其中“春暖花開駿馬版”是這樣的:“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匹駿馬任你挑選?!眲e看山寨,倒也有點意思。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倍X鐘書先生學(xué)貫中西絕不是抓周抓來的,上清華時他便有了“橫掃清華圖書館”的想法,人家過年吃酒,他過年閉門“吃書”,還曾把上門拜年的某社會名人拒之門外。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耕耘哪來收獲,沒有耕耘何談取舍。
取舍之道,格局為要。棋局對弈,有人在排陣布局上動腦,有人在吃子丟子上計較,這便是格局,高下立現(xiàn)?!兑饬帧な佣怼氛f:“日在井中,不能燭十步;目在足下,不可以視遠(yuǎn)。雖明何益?!闭f到底,格局小,即使再精明也難成事。莊子的《逍遙游》中,知了和小斑鳩能飛上榆樹和檀樹便很知足了,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也心安理得,而大鵬卻要展翅九萬里飛向南海,這讓兩個小東西很是看不懂,還在一起嘲笑大鵬。這跟和陳勝一起勞作的傭者嘲笑陳勝的“茍富貴,勿相忘”一樣,視野不一樣,想法不一樣,胸懷不一樣。陳勝無奈感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庇兄V語說:“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薄跋灎T只能照亮房子,太陽卻能照亮世界?!边@便是格局的影響。所以,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取舍之道,進退為上。唐末詩僧貫休詩云:“門前數(shù)枝路,路路車馬鳴。名埃與利塵,千里萬里行?!焙靡环廊俗访鹄麍D。但對唐代思想文化產(chǎn)生過深刻影響的絕學(xué)——《止學(xué)》說:“利無盡處,命有盡時?!薄按笾侵?,小智惟謀?!辈⒏嬲]“利畏警焉”,即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敬畏和警醒。所以,取舍之道即是進退之道,重要的是要懂得“退”。陶淵明歸隱田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倍跑鼹Q“羞取俸祿”,“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倍际敲勒劇?/p>
(裴金超摘自《鄭州日報》2018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