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晴
針對流量的價格問題討論由來已久。但和我們通常理解的價格只能走低的情況不同,在3G時代的2012年,荷蘭、美國、日本運營商曾經對數據業(yè)務無限量包月制進行調整和提價。更早在2011年O2還曾經對無限量的一些客戶進行過限制。當時,據德國媒體報道有超過6000名客戶在網站上投訴O2話音質量。
和大部分主流運營商一樣,O2面對流量壓力最初給客戶提供的是基于容忍策略的解決方案。然而隨著下載量無限制增大,O2的網絡承載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2010年5月O2宣布將對一些下載量極大的無線互聯包月用戶采取用量限制的措施。O2同時還給出了針對這個問題的兩個配合性的解決方案,一是升級軟硬件以提高網絡能力;二是將網絡上的業(yè)務作進一步的優(yōu)先級劃分。O2在德國推出的移動寬帶“包月”業(yè)務中有這樣的條款:用戶每月下載量超過10G,網絡將自動從UMTS切換到GPRS。因此,用戶的下行帶寬實際上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010年9月,O2進一步公布了更為嚴格的流量控制政策。p2p和視頻流服務的傳送進一步受到控制。o2預計能夠將p2p業(yè)務的吞吐速度控制在50k/秒的范圍內。
據O2公布的數據,大約只有0.1%的客戶是屬于那種“濫用帶寬”的客戶。也就是說,這約2000個客戶使用了大約36%的帶寬。因此這一舉動的目的是將原來不甚合理的用戶期望、服務標準盡量拉回合理的空間—盡管要冒損害部分“高消耗”客戶利益,從而帶來的客戶損失的風險。
我們說大力推動不限量套餐發(fā)展的重要目的是消除消費者對產品中不夠透明部分的感知,形成更強的消費信心,借而從信息消費帶動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通過合理的不限量價格提振客戶的消費信心和贏得信任是重要的。但與此同時,通過價格杠桿,爭取一些“濫用流量”的行為導致整體社會財富流失的行為盡量能夠得到避免,也并非是一件不可以接受的事情。只是,在采取控制手段的時候還需要特別注意信息的透明和履行告知客戶的義務。如果單純把流量提價或是限制對“不限量”政策的調整理解成為運營商的逐利行為,未免太過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