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旸
【摘 要】揚琴自明朝傳入后就被稱為“洋琴”,在清朝盛極一時,多為戲曲主伴奏。而揚州作為清朝時期南方的中心,自洋琴傳入后就與各種藝術音樂結合在一起,并很快擴散至全國。
【關鍵詞】揚州;洋琴;曲藝
中圖分類號:J6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082-01
揚州和揚琴的關系,從“揚”字就可以看出。從明代洋琴傳入中國后,是怎樣從“洋琴”變成“揚琴”的,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洋琴在揚州流行,因此“洋琴”就改成了“揚琴”。而這種說法并沒有史料證實。在現(xiàn)存的揚州歷代的詩詞中,只有一首《續(xù)揚州竹枝詞》提到了洋琴,證實了清朝乾隆年間洋琴在揚州的受歡迎狀況。
一、《續(xù)揚州竹枝詞》中的“洋琴”
《續(xù)揚州竹枝詞》是作者林蘇門因仰慕揚州董恥夫,即董偉業(yè)的《揚州竹枝詞》而寫的,同樣也是99九首詩作?,F(xiàn)很多文章中寫到清朝“洋琴”出現(xiàn)在董偉業(yè)的《揚州竹枝詞》中,都是以訛傳訛,并被不斷錯誤重復,而沒有確實去搜集文獻資料進行考證。由筆者的老師張翠蘭教授于2007年所作的《“續(xù)揚州竹枝詞”揚琴史料考釋》中首次糾正前人的錯誤,提出林蘇門的《續(xù)揚州竹枝詞》,其中第77首記述了清代揚琴在揚州地區(qū)打洋琴、唱網(wǎng)調(diào)的情況。[1]詩作如下。
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洋琴只一床。但借閑游尋夜樂,聲聲網(wǎng)調(diào)唱吾鄉(xiāng)。[2]
在董偉業(yè)所寫的《揚州竹枝詞》中,并沒有一首詩作提到過“洋琴”,而上述這首詩作也確實由林蘇門所寫。林蘇門(1748-1809),博學多才,生性磊落,名聲為鄉(xiāng)里所鐘。乾隆間,曾助?!镀唛w全書》,又辟為衍圣公府六品官,嘉慶二年辭職歸。嘗入其甥阮元幕。有《續(xù)揚州竹枝詞》《邗江三百吟》行世。[3]
這首詩作寫的是三五成群的少年郎,在床上抱著洋琴,借著閑游在夜里作樂,用聲聲的網(wǎng)調(diào)唱著家鄉(xiāng)。所謂網(wǎng)調(diào),是揚州清曲曲牌之一,這首詩也佐證了揚州清曲中揚琴伴奏的地位。
此外,乾隆年間郎世寧所作的《塞宴四事圖》中,皇帝正坐中央興致勃勃地觀賞著歌舞表演,而右上角描繪的手持各種樂器的十人演奏者中,就有數(shù)人演奏洋琴。據(jù)記載,康熙年間,為皇帝演奏的《百戲竹枝詞》是 “四宜軒子半?yún)且簦鴳?zhàn)何妨聽夜深。 近日‘平湖 弦索冷,絲胡爭唱打洋琴?!鼻∧觊g,為皇帝演奏的《竹枝詞》就是上述所說的《續(xù)揚州竹枝詞》。[4]而對“洋琴”這種樂器的描述則是“銅琴,剖木作匣,拈銅為絲,敲以細竹,俗稱洋琴?!笨梢姰敃r在宮廷音樂中,揚琴伴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
因此,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從民間到宮廷,由揚琴來伴奏樂曲顯然成為了一種主流,而由揚州小曲開始的揚琴伴奏逐漸擴散到全國,成為各地琴書類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
二、揚州曲藝音樂中的“洋琴”
揚州清曲名家王萬清的遺物中,有一架道光年間的兩排碼七檔蝶形琴,現(xiàn)存王萬青揚州故居,由其孫王茂璜先生收藏。[5]這是揚州清曲早期伴奏樂器中僅存的一架洋琴。洋琴在明末自廣州發(fā)源,向北傳到揚州,清代再由揚州向全國輻射。而作為傳播的媒介,則是世俗音樂中的小曲、說唱以及曲藝表演。
受揚州音樂影響,各地由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曲藝音樂,有恩施揚琴、廣西文場、徐州琴書、山東琴書、云南揚琴、貴州文琴等。
恩施揚琴,流傳地區(qū)為湖北恩施、宜恩等地。洋琴居各伴奏樂器之首,操揚琴者被稱為“坐統(tǒng)子”,有指揮諸樂器之意。相傳清乾隆十六年,高宗弘歷巡游江南,在揚州舉行“琴音集會”,看中一洋琴小曲,遂令人帶入宮中。同治年間,湖北商賈爭相效仿,遂有恩施洋琴。[6]
廣西文場,是流傳于廣西桂林地區(qū)的清唱藝術。伴奏樂器以洋琴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笛子(俗稱“五件頭”)。據(jù)傳清道光年間,以揚州為中心的江淮等地一些時調(diào)小曲流傳入廣西,與桂林方言相融合,并受當?shù)孛窀钁蚯挠绊?,到清末形成了廣西文場。
徐州琴書,流傳在江蘇徐州一帶,原名“絲弦”。琴書演員自己打洋琴,被稱為“唱洋琴”。其為在清小曲基礎上,由“小曲兒”“小吹兒”“唱曲兒”等一步步演變而成的曲藝種類。而“小曲兒”正是揚州本調(diào)。[7]
山東琴書,流傳在山東及華北、東北等地。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因此也被成為“打洋琴”或“唱洋琴”。最早是民間小曲的聯(lián)唱,因此也是源于揚州本調(diào)的“小曲兒”,后來從坐著唱變?yōu)榛瘖y演出,也被稱為“化妝洋琴”。
云南揚琴,流傳在云南昆明一帶。由演唱者執(zhí)板擊節(jié)講唱故事,并以三弦、琵琶等伴奏的“對子書”和道光年間江蘇揚州等地傳去的“洋琴擔子”相融合而形成。[8]
貴州文琴,流傳在貴州一帶?!拔那佟币彩钱?shù)匮笄俚膭e稱,除了以洋琴為主要伴奏樂器之外,還有三弦、胡琴等,是一種揚琴音樂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戲曲藝術?;厩朴邪朔N,其中揚調(diào)就是來自于揚州小調(diào)。
這些受揚州音樂影響的各地曲藝音樂,形成了明清俗曲中以洋琴為主要伴奏樂器的特色音樂,提高了揚琴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藝術中的地位,并使之成為民族樂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張翠蘭.續(xù)揚州竹枝詞[J].黃鐘,2007(4).
[2][3] 李坦,劉立人,陳應鐘.揚州歷代詩詞(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 王凱. 郎世寧筆下的《塞宴四事圖》[J].藝術百家,2008(1).
[5] 張翠蘭.存見清代洋琴考述[J].民族音樂,2007(12).
[6][7] 張美林.乾隆時期揚琴音樂概述[J].揚州大學學報,2009(5).
[8] 解駿.曲藝音樂中的揚琴[J].黃鐘,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