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如
記得前不久曾經看過一部罕有優(yōu)秀的國產懸疑劇《白夜追兇》,對劇情最大的印象就是各種反轉,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竟然可以在瞬間反轉。
在所有的事物中,都具備了微妙性和多樣性,也不是絕對的非黑即白,反轉就成了一個具有辯證觀的存在。
人性如此,與人性無限接近的藝術也似乎同樣如此。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轉換也就是一念之差。
藝術的真與偽,美與丑,善與惡,有無絕對的界限?它們很多時候是否可以相互轉化?
尤其是在一個濁流橫行的當下,藝術的鑒真與辨?zhèn)魏孟癯闪艘黄罨馃嶂械念^等大事。
其實藝術的真與偽,應被客觀審視。
落實到對待藝術品的鑒定上,從來就應秉承務實態(tài)度、實事求是,真?zhèn)尾荒芑鞛橐徽?。但對于爭議或無法確定真?zhèn)握撸蛘吒纱嗑褪莻握?,也不妨客觀對.待,以開放的心態(tài)審視、鑒賞。
為自己的心去立一個標準,在求真之外,也直面?zhèn)卫锏暮梦铩?/p>
比如此次專題中的偽好物,也是第一次與海峽對岸的同行兼對手不約而同策劃了這個專題。因為真是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如此前衛(wèi)又前瞻的策展觀念,為這樣的勇氣而產生了共鳴。晚明紅極一時的“蘇州片”,在視覺養(yǎng)眼之余,更成為一個古城的風物與文化的見證。偽作自身就意味著丑與惡,而好物又是美與善,偽好物就是這樣的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而且關鍵是又不失為一件杰作。
再勿西方偽畫大師貝特萊奇,他偽造了無數(shù)西方大師的作品,甚至蘇富比拍賣在得知封面拍品為偽作時,依然堅持認為即使是偽作,那也不失為一件不可多得杰作。而出獄后的貝特萊奇,不再偽造大師作品,他出色的作品依然備受藏界認可,曾經的偽作也被視為高水平的藝術品,依然被收藏機構保留。從前的作偽不法分子,搖身一變?yōu)樗囆g大師。
人心的一念之差,對待同樣的事物,也會有不同的反轉。
如展場欄目中的18至19世紀的英國風景畫,藝術家隨著工業(yè)文明的到來,繼而引發(fā)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禮贊,在風景中注人自己的情感,描繪出一個桃花源般的美妙境界,也是藝術對‘真善美的傳遞;而荷蘭大師阿曼多的作品,以罪惡的風景控訴戰(zhàn)爭的無情,以抽象、變形的畫面喚醒人類對丑惡的譴責。藝術家在不同人生遭遇與時空環(huán)境中,或美或丑的畫面,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也可謂“象”由心生。
美,過度了,就會泛著甜膩:丑,用得好,自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反轉就是代表了無限的可能,以及可以給予驚喜的機會。
比如當一位帝王,為了他那點小嗜好做起了造瓷監(jiān)工,所以才有了斑斕富貴的康熙琺瑯彩;比如熱愛園林造境的藝術家葉放,將文人的風雅生活呈現(xiàn)給了大眾,于是小眾生活反而讓大眾生出提高生活品質的群體渴望;再比如銹跡斑斑的青銅器通過全形拓這種古老的黑科技,又可以重新煥發(fā)出另外一種藝術生機……
有時候,會覺得人生中的很多精彩,都源于這樣的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