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作文必須有豐富的內容,而其內容大都來自于生活實踐,也就是小學生身邊的人、事或物。每個小學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中,受到了不同的影響,有著不同的經歷與見聞,以及不同的生活節(jié)奏、習慣等,因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這些內容千差萬別,這就為他們的寫作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素材。當然,一切豐富而鮮活素材的獲得和積累,都必須也只有依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地觀察,去思考發(fā)生在他們身邊有趣的、新鮮的事物。
然而,由于小學生的觀察自覺性和敏感性不強,觀察時又不能做到細致、周到,也不懂得及時積累生活素材,等到作文時他們就常常感覺頭腦里沒有什么材料,導致寫出來的作文空洞、枯燥。因此,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做到“三結合”:觀察與思考結合、觀察與積累結合、觀察與應用結合,促進他們細心觀察生活,從中豐富素材積累,訓練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一、注意觀察與思考結合
只有觀察而沒有思考,容易把觀察到的東西忘記掉。如果能在觀察中融進自己的思考,并讓觀察到的內容注入情感,就能夠讓那種瞬間即逝的畫面留下有血有肉的記憶,這樣積累下來的材料一旦用到習作中去,就容易讓人感動。
1.在對比中進行思考
比如學校的樹木、花草,有茂盛、有稀疏,讓學生去發(fā)現、思考什么?可以啟發(fā)分析,那些長得特別茂盛的樹木或樹木的枝條,是因為它們比別的沐浴到更多的陽光和雨露,它們有了這個機會,有的是因為它們占著比別的更有利的地形地貌和方位,也有的是因為自身剛開始就比別的強壯,生長比其他都快,逐漸就占了優(yōu)先位置,生長起來就更茂盛。然后啟發(fā)他們,在作文立意時,能從中聯想到:這是自身的原因還有環(huán)境的原因,進而明白,只有自己主動學習,才會使自己迅速長大。
2.在結果中進行思考
比如,每次作文講評課,可啟發(fā)學生想一想:為什么老師經常表揚這些同學呢?他們有什么突出表現?讓學生學習這些受表揚學生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的行為。同時,請作文寫得好的同學當堂宣讀自己的作文,并且介紹自己的觀察生活、積累素材,以及選擇材料的思路和方法,激勵大家向他們學習、看齊,努力寫好作文。
二、注意觀察與積累結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素材。而日常生活中,每個學生周圍都有很多值得書寫的富有時代特征的材料,這就指導學生養(yǎng)成熱愛生活,對身邊的事物保持新鮮感、求知感。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加強觀察與積累的聯系,我在日常教學中還注意對學生進行以下的訓練:
1.注意有條理地觀察
只有有條理地觀察與思考,才能獲得有用的材料。如要求學生觀察“中秋夜空景象”時,啟發(fā)他們注意觀察“月亮升起來時”和“月亮升得很高時”,不同時間夜空的情形,以及過程的變化,讓他們懂得用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與視覺方位進行觀察、對比,形成深刻認識。例如有位學生這樣寫:“月亮剛升起來時,本身沒什么光彩,淡黃淡黃的,四周也是黑乎乎的……當月亮升到很高時,月亮有了光彩,那光柔和如水,幽幽的,大地上的景物山、樹、樓房……也被抹上一層薄薄的銀光。這時你如果是站在水邊觀察,水中也有個月亮,水面波光粼粼的。如果是站在自己家的樓房觀察,整個樓房就好像沉浸在一片白茫茫的月光之中。多么有意境??!”可見,這樣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觀察、積累材料,學生心中有“無限的風光”,寫起文章來自然生動、豐富、活潑。
同時,還應注意教給他們觀察方法,比如留心探究發(fā)生在身邊哪怕是非常細小的事物,尤其要注意它們的顏色、形狀以及各種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某種聯系,養(yǎng)成有序、細致、全面的觀察習慣,充分地觀察生活細節(jié),并把平時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及時細致地記錄下來,以之為積累習作素材。
2.養(yǎng)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
日記是一種隨時隨地把發(fā)生在身邊、眼前的事物記錄下來的形式,有了這文字的記錄,學生今后的習作就不愁沒有素材了。因此,我常常鼓勵他們用心寫日記,及時把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有趣的自然現象、生活經歷記錄下來。比如:“蜜蜂采蜜”“螞蟻搬家”“蜘蛛結網捕捉蟻蟲”等等。通過長時間的寫日記,學生手頭就有了豐富的習作材料,寫作之時自然有說不完的話。例如:當學生在寫一篇《介紹一種有趣的小動物》為題的習作時,就可以把平時觀察到的這些小動物精彩生活畫面以及有趣的生活情節(jié)一一寫下來。這時,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會感覺沒內容可寫,而是興致很高漲,寫下來的習作也富有親近感,并且有的有童話般的意境,很有可讀性。
三、注意觀察與應用結合
觀察積累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習作時有素材可寫。所以在指導學生觀察時應該和寫作活動相結合,把平時積累的材料寫進作文。在每次作文指導時,老師布置學生進行生活場景或物體觀察,要啟發(fā)學生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從平時日記中尋找素材。例如:當學生要寫《美麗的校園》的習作時,我就事先布置學生查找日記,盡量調用自己的“材料庫”,并且啟發(fā)思考:“如校園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每部分讓人感覺很美麗的景致有哪些?”“為什么?”學生就根據這些找到了平時積累素材中符合“美麗”這個標準的材料然后篩選,然后才有順序地、帶著情感地去描述,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能達到這次習作訓練的要求。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觀察、發(fā)現和積累材料的能力,有選擇和組織材料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生活材料和習作素材,寫出生動、形象、感動人的作文,從而滿足《課程標準》中對學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的要求。
作者簡介:林東炎(1963.8—),男,漢族,福建漳州市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飘厴I(yè),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