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難得的茶馬古道之旅,也是一次從麗江到麗江的歷史之旅。因為麗江因“美麗的金沙江”而名,元朝時就在石鼓設(shè)置過麗江路。而我們剛好在一天之間,從現(xiàn)在的麗江城,穿越茶馬古道尋訪香格里,朝圣玉龍雪山,面壁老君山,俯瞰金沙江,遙指石鼓城,觸摸蒙古哨,感受那份歷史的不可承受之重……
行百里半九十,人生如趕路,愈到后頭活愈多、事愈忙、心愈累,過年也是如此,難得浮生半日閑。正月初九,受海市公司老總和麗剛先生邀請,與楊金山、楊林軍、木華棟、王東一行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龍蟠茶馬古道考察,也算偷得一日閑!
山間鈴響游客來
早上八點整,大家從麗江城直奔拉市海,半個小時后我們抵達拉市海的西南岸。此地地理位置極好,與麗江十三大寺之一的指云寺僅一山之隔,落水洞僅余百米距離。楊竹廬的“古洞吞來千疊浪,飛云帶出一聲鐘”就是形容這方水土人文的佳句。離落水洞僅半公里,抬眼望去,玉龍雪山在納居塢山后頭露崢嶸,銀光閃閃;眼前藍天碧海一色,波光粼粼,群鳥飛翔,令人神清氣爽,海闊天空。稍作休整,大家騎上馬,開始了茶馬古道之旅。
麗江作為茶馬古道重鎮(zhèn),拉市是必經(jīng)之路。原來經(jīng)過拉市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從海北翻過蒙古哨到達阿喜渡口,另一條是從海東經(jīng)海南,過指云寺,翻蒙古哨抵達阿喜渡口或石鼓。兩條線路都在蒙古哨重合。而蒙古哨也在海市公司的旅游圈內(nèi),騎馬一個小時路程。在歷史上這條路曾是繁忙的茶馬古道,也是民族文化交流之道。原來的“山間鈴響馬幫來”現(xiàn)在變成了“山間鈴響游客來”。整個拉市海周邊就設(shè)有馬場十七個,拉市鄉(xiāng)以騎馬劃船為主的旅游收入已突破上億元。今天,我們這群本土人也當了回游客。因為這條線路一直沒有走過,對我來說,也充滿了期待。
竊以為在拉市海的茶馬古道旅游線路中,此條是最有風光與人文的一條,海北我家附近以山泉、田園、山色、村莊為佳,此路則以湖光、古寺、古道、雪山、山村、金沙江、香格里風景制勝??芍^移步即景,登山則義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樂山樂水皆兼之。剛翻過一座小山,整個拉市海撲入眼簾,周邊被黃燦燦油菜花、綠油油麥田鑲邊的村落依山伴水,遠處的玉龍雪山一下子高出了好多,在陽光照耀下更顯圣潔。林間散發(fā)出一種混合了花香與松香的味道,映山紅、野杜鵑閃爍其間,松枝間玉龍雪山總是相伴而行。
并未消失的“地平線”
返景入深林,山林間分布著眾多的環(huán)形山谷,都是極為規(guī)則的圓形鍋底形狀的山谷,楊金山先生說這是典型的地漏形貌,這也是此行中的一景。從密林中鉆出來,幾座農(nóng)家院落散落在開過荒的山坡上,其間有羊群、勞作的人們,淡黃色的田地周邊是郁郁蔥蔥的森林,映襯著碧藍的天空。
大家騎馬累了,在村中找了戶人家,要了些水喝,水是從山泉引過來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感覺這清涼的山泉水比茶水更有味,一為解渴洗塵,二為旅途增添了一分山趣。休整過后,大家又繼續(xù)前行,此后山路都是在村道上走,平坦寬敞,坐騎都奈不住性子慢跑起來,于是信馬由韁,縱情山林,不到半小時就到了香格里觀景臺。
此處為蒙古哨前方,為一高山山巔,前方是氣象萬千的香格里景區(qū)。石碑上還刻寫著詹姆斯·希爾頓《消失地平線》上描寫香格里拉的一段話:香格里拉躺在一條長長的山谷中,一座座庭院讓人陶醉,山谷兩邊是寂靜而令人憂傷的小山,可它的最高點是世上神奇美麗的山峰。石碑最后強調(diào):香格里拉已成為世人,尤其是海外游客所向往的地方。這又是一個旅游資源再制造的經(jīng)典個案。
香格里觀景臺當然是面向游客的,對當?shù)厝藖碚f,這是個陌生的名詞,他們稱此地為“阮即紹當”,意為卸馬馱子的地方。不是要搞茶馬古道之旅嗎?怎么就這般舍近求遠,這里的“近”是“文化近親”,“遠”是西方的舶來品。難道外來和尚會念經(jīng),外來洋文化就能吃香?其實這與近代以來國勢漸衰,西學東漸,西風壓倒東風的大氣候有著內(nèi)在的歷史關(guān)系,這與現(xiàn)在房地產(chǎn)商的“洋廣告”并無區(qū)別。我想,隨著國勢日漸興盛,不信東風喚不回,但等到東風浩蕩之時,其間又混融了多少歷史誤會啊!
拋開這些是非利益之爭,眼前香格里景色確實是人間絕佳:萬里金沙從筆架山繞過奔來眼底,“金沙萬里走波瀾,奔入中原壯大觀”的磅礴氣勢在此一覽無余;江邊兩岸是掩映在姹紫嫣紅春色中的村莊;順著金沙江的波瀾,正北方向是雄峙蒼穹的哈巴、玉龍兩座大雪山,氣勢非凡,疑為天外神境;西南邊是層巒疊嶂的老君山脈,山脈綿延不絕,如層層累疊的幾案,山色依隨山勢的遠近呈現(xiàn)出墨綠、淡青、水墨色,最遠處與藍天融為一色;石鼓依偎在鳳凰山下,油然讓人想起郭沫若先生題寫畫家周霖的詩句:石鼓聲聞到鳳城,龍?zhí)讹L物活生生;山泉引自源頭處,天外飛來有鹡鸰。
蒙古哨
從香格里觀景臺往東走個四五分鐘,就到了麗江的一個歷史古跡——蒙古哨遺址。蒙古哨其實是一個峰火塘,為戰(zhàn)爭、和平時期的一個信號臺、驛站,現(xiàn)只留下一堆高約兩米多的土堆。從形制上看,這是一座長寬各約一丈的碉樓。同行的牽馬者回憶,他們小時來過這里,印象中有現(xiàn)在兩層樓房高,一直到十年前還有十米高?,F(xiàn)在因沒有管理,風吹雨打,加上人為破壞,已經(jīng)越來越辨認不出來了。
何以名為蒙古哨?這恐怕可能成為一個歷史謎案了。是真的與蒙古沒有瓜葛?這么重要的一個交通要道,忽必烈的“元跨革囊”,其中一個渡口就是石鼓、阿喜一帶,忽必烈命名“麗江”也始于此地,而非現(xiàn)在的麗江,“美麗的金沙江”之名只能面對這樣壯麗的大江才會有感而名。史書記載最早的麗江府治也在邏波城,也就是今天的石鼓,石鼓現(xiàn)在的納西名仍叫“老叭”,與“邏波”為同音異寫而已。
當然,因為沒有具體史料遺留,蒙古哨與蒙古關(guān)系無從考證,更多是一種歷史隨想罷了。蒙古哨在《乾隆麗江府志》倒有確切記載:“蒙古哨:香格約內(nèi),府西三十里,通阿喜江路。哨民:和虧那仲,和毛口娘。”
另外,在其“兵防”部中也提到“阿喜渡口”:在城北五十里阿喜汛,出中甸要路,設(shè)有官渡。
蒙古哨左北邊就是茶馬古道遺址,由于現(xiàn)代交通取代了古道,原來旅人馬匹接踵而至的古道已被廢弛,叢生荒草掩沒了這條曾經(jīng)挑起過歷史重擔的古道,但順著古道遺跡走下去,撥開荒草至今仍可清晰見到一路鋪設(shè)的石板。
那堆滄桑斑駁的哨臺遺址已經(jīng)是一位行將就木的歷史老人一樣了。它的背后究竟隱藏了多少的歷史?那天我們也真幸運,在蒙古哨下邊遇見了本地村民和四軍,恰好晚清、民國時期擔任蒙古哨民的和廷相是他爺爺。與他訪談中得知:本村納西名為“格崩”,意為山梁子上面的村子,與此相對應(yīng),下面的村子名為“蒙古”,意為下面山梁子上的村子,蒙古哨由此得名。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可能是民國時期,他家爺爺前面的一個哨民在站崗時,發(fā)現(xiàn)了阿喜那邊爬上山來的土匪,而山東面有一隊從麗江回來的藏族馬幫,他在哨樓上拼命向馬幫揮旗示意有緊急情況,因害怕對面土匪聽到,無法出聲。而藏族馬幫看不懂旗語,誤以為平安無事,就一直趕著馬幫過來,與土匪狹路相逢,所有貨物被洗劫一空。藏族馬鍋頭以為哨民通匪,就把他押到麗江城,在賣雞豆橋處砍頭示眾,他的頭顱漂到城尾才被村里人撿到,后用絲線縫合在尸體上運回村里殮葬。歷史上江邊一帶經(jīng)常受到藏區(qū)土匪的搶劫,戰(zhàn)爭時期又成為必爭之地,警戒成為重要事務(wù),這個哨口的重要性從中也可見一斑。
據(jù)傳原來站在哨所頂上揮旗,下一個哨所——黃山哨那邊可看得見,哨所成了當時重要的交通、軍事站點。據(jù)《乾隆麗江府志》記載,香格約(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后又改設(shè)為里,“香格里”由此而來)境內(nèi)就設(shè)有蒙古哨、迦莫哨、莫是哨、無住生吉哨等四哨。乾隆時期麗江縣境內(nèi)共設(shè)有關(guān)哨29哨。原來哨兵為國家派遣把守,并發(fā)派口糧,有點類似于邊防兵了,后于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革,“今惟擇其要害者,以就近土人守之。”哨兵變?yōu)樯诿?,也與當時局勢初平的形勢有關(guān)。麗江關(guān)哨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從石門關(guān)、塔城關(guān)、太子關(guān)、邱塘關(guān)、九河關(guān),一直到遍布麗江全境的哨所,都隱藏著眾多已經(jīng)消逝、正在消逝的歷史,如果從歷史地理學視野,結(jié)合田野考古調(diào)查,對研究麗江歷史,乃至邊疆史都有很大裨益。如蒙古哨的歷史記憶,在正史中寥寥無幾,更多深藏在旁邊格崩村民的口頭傳說、個人記憶中,在仍在世的趕馬人記憶中也會有諸多遺留。在“深描”這一歷史記憶過程中,也是地方文化歷史記憶碎片的重新整合,有些碎片可能無法完整,但作為文明碎片,依然閃耀著歷史的光芒,這是令人憂傷而又欣慰的文明之光,畢竟在我們手里還是留住了這樣一抹光線。
說不盡的七十二道彎
蒙古哨旁邊有一條石板路,一直蜿蜒而下到金沙江邊。向?qū)дf這就是遠近聞名的七十二道彎。這條石板路全長八公里多,從江邊鋪子村一路盤旋而上,直達山頂?shù)拿晒派?,因總共有七十二道彎而名。除了因靠近村莊、公路而遭受人為破壞,這條茶馬古道至今仍完整保留了近五公里的石板路。整個古道平均寬度為兩米多,沿途設(shè)置了攔馬石、飲水槽,兩個馬隊相遇時的分道。
這條古道在設(shè)計時頗費了些心思,為了節(jié)省趕馬人及馬匹的體力,有意使道路順著山勢盤桓而上,峰回路轉(zhuǎn),行走其間并不感覺在攀爬,且一路多為林蔭道,晴不起塵,雨不泥濘。如此保存完整的鋪石茶馬古道在麗江,乃至在滇、川、藏極為罕見,由此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2010年7月,麗江召開國際茶馬古道文化研討會,會期最后一天,與會的一百多名專家、學者實地走完了這條古道,并在省內(nèi)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這條古道的開拓者是江邊鋪子村的王煊。他靠經(jīng)營磚窯、打鐵鋪起家,家中有了些積蓄,看到經(jīng)過村中的馬幫屢屢受困于這條多年失修的險路,毅然出資,帶領(lǐng)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奮戰(zhàn)三年多,給這段雨天經(jīng)?;聰嗦罚齑笱┓饴返碾U途全都鋪上了石板。這是何等的一個奇跡啊!沒有政府投入一分錢,也沒有工程師規(guī)劃設(shè)計,全是由這樣一伙村民百姓埋頭苦干出來的。
從麗江到麗江
從七十二道彎下來一直是下坡路,也就半個小時多就到了金沙江畔的鋪子村。鋪子村因當年茶馬古道興盛時村民多開設(shè)鋪子做買賣而名。鋪子村往北近一公里就是渡口村,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阿喜渡口。這一渡口是麗江的總渡口,史稱“麗境大渡,總歸阿喜”。鋪子村、渡口村也保留了不少石板路、查稅所遺址,原來的文廟、武廟已經(jīng)被破壞。村里仍流傳著許多茶馬古道的傳奇故事。
回到麗江城,大家都說不虛此行,這是一次難得的茶馬古道之旅,也是一次從麗江到麗江的歷史之旅。因為麗江因“美麗的金沙江”而名,元朝時就在石鼓設(shè)置過麗江路。而我們剛好在一天之間,從現(xiàn)在的麗江城,穿越茶馬古道尋訪香格里,朝圣玉龍雪山,面壁老君山,俯瞰金沙江,遙指石鼓城,觸摸蒙古哨,感受那份歷史的不可承受之重……
回到麗江已經(jīng)是萬家燈火了。麗江古城已經(jīng)淹沒在新城的燈光中,看不到它的一點背影,可能它正開始著一天中最亢奮的喧囂時刻了吧。
作者簡介
楊杰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