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慶
摘 要: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中的重要內容,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與形成極大地推動了語用學的發(fā)展。語文教材作為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工具,對于教材語言的應用,應保證其正確性與科學性。本文就基于言語行為下的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 言語行為論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 教材分析
1.言語行為分析
“言語即是行為”。言語行為理論最大的特點是通過言語行事。言語行為理論自英國哲學家約翰·蘭肖·奧斯汀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后,便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討論,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后,言語行為理論已經為語用學中的重要內容,現在屬于語用學理論研究中的核心內容,并且極大促進了語用學的發(fā)展。言語行為提出的核心概念指出了人們的言語就是行事,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說出某句話的時候就已經實施了某種行為。在英國哲學家約翰·蘭肖·奧斯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中,將言語作為一種行為看待,為言語賦予實際的行動意義,你在說出某種話的同時就已經實施了某種行為,如果你說出的話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也就是做出了不好的行為,必須對你的言語負責。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對“邏輯語義的真值條件是語言理解的中心”這一語言觀點提出了質疑,啟發(fā)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語言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因此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言語行為理論提出之前,人們對于言語與行為之間的理解普遍存在誤區(qū),認為當你說出一句話,你的語言就只是在描述某一事物的某種狀態(tài),或是你只是就某種事實進行了說明而已,并不具有任何的行為意義,你的言語也不會引發(fā)任何行為。這樣的認識顯然存在片面性,走進了行為與言語的認識誤區(qū),例如當你需要一件東西,你向別人提出你的需求,你此時的言語并不是在描述某一種狀態(tài),你是具有某種實際的交際意義,但如果對方對你的言語不能正確的認知,就會引發(fā)一系列矛盾。在言語行為理論提出后,就對言語行為做出了準確的劃分與定位,即描述句與施為句。描述句就是用來說明某種事物的某種狀態(tài),或是對某種已經存的事實進行說明,但是在進行描述與說明的同時也可能會出現正確與錯誤兩種情況,例如“日本在亞洲”與“中國在美洲”,這兩句同是描述句,但是一句進行了正確的描述,一句卻進行了錯誤的描述。而施為句則是表明說話的人在通過自己的言語表明某種行為,例如“我要主持一場婚禮”,對于言語行為分析,簡單總結起來就是“說話即是做事”,說話的人說出了具有一定意義的話語,就表明他做出了某種行為,即是言語行為。在言語行為被提出后,經過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在言語行為理論后期的發(fā)展中,賽爾又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論,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是對早期言語行為理論的完善,使得言語行為理論獲得了進步與發(fā)展,也促進了語用學的進步。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某一人說出的話語得出了說話人在話語以外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甲說“我們明天去看演唱會吧?!币艺f“我明天要去考試?!蓖ㄟ^乙的回答,甲明確得知了乙明天不可能去看演唱會,這就是間接的言語行為理論。
2.基于言語行為的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分析
2.1教材語言與言語行為理論的分析
初中語文的教材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工具,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自我國教材統(tǒng)編以來,初中的語文教材無論是在文化的選擇還是在內容的編排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與完善,為初中廣大師生的教學與學習提供了優(yōu)秀的服務。但是教材作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的語言是不容忽視的內容。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教學內容與教育思想的重要表達方式,只有通過正確與科學的語言才能夠展現出教材的文化內容,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基于語言行為理論下,對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分析與研究就十分有必要。
教材作為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作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渠道,應在語言的選擇與組織方面做好質量把關。當前我國初中的語文教才在內容方面總體呈現出三個板塊,即文化內容的學習、寫作和口語交際。我國初中語文教材實行統(tǒng)編后,教材內容與語言均在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方面引進了許多外國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在語言的需要選用與表達方面正在向言語行為理論方面靠近,總的來說當前我國的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突破與進步,但存在一些問題。
2.2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分析
2.2.1描述性語句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分析
描述性語句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應用是要求對教材中選取的內容在語言的表達方面要清楚,不能在語言方面產生歧義。要將描述語言與施令語言做出準確的劃分。近幾年我國對初中語文教材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整改,在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方面將許多外國名作加了進去,供學生學習,但是由于外國名作的創(chuàng)造背景和宣傳的文化思想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進行外國作品的選擇與編排時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特別是在外國作品的介紹和板塊的設置方面要準確,不能讓教材帶領學生走入學習誤區(qū)。例如在七年級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選取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與費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這兩首詩歌作品進行學習,在板塊的設置方面將其歸納為“生活與哲理”的篇章,哲理板塊的歸納,就是對這兩首詩的語言定位與說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與費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這兩篇優(yōu)秀的文學主要是表明作者對生活的態(tài)度及人生方向的選擇,運用“生活與哲理”這句語言對其進行描述再準確不過,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將這兩篇講生活與人生哲理的文章編排到七年級下冊的“家國情懷”這一章,運用“家國情懷”對其進行定位與描述,則明顯不合情理,也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惑,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言語行為理論的描述性語句在語文教材中的運用。
2.2.2施為句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分析
施為句即表明說出的話語表示了一定的行為。例如“我現在很熱,我要吃一塊大西瓜?!边@句話表明了說話人的行為,即施為語句。言語行為體現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會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當前語文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都有著較為固定的格式,這里以七年級下冊幾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為例:每一單元均是分為四個模塊,例如在第一單元中,第一模塊的主題是群星閃耀,第二模塊的內容是家國情懷,第三模塊的內容是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最后一個模塊是名著導讀與課外的古詩詞誦讀,在這些描述性語句的后面會接連出現施為性語句,例如在家國情懷的后面會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精度、字斟句酌,學做批注,了解抒情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懷。”通過這些施為性的語句,為學生的學習指明了目標,提出了要求,讓學生明確了自己在本單元、在本篇課文中主要做到什么,通過施為性的語言,明確學生的學習行為,能夠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可見施為性語言在語文教材中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的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也準確把握了施為性語言的要點,并將其正確運用到了語文教材中。
2.2.3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分析
間接的言語行為理論是指我們通過說話者的話語獲得話語外的意義,即稱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例如甲說:“今天天氣有點涼,我感覺有點冷。”乙聽到了甲的話,給甲披了條毯子,這就是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可以說對最初的言語行為理論做了極大的完善,并且極大促進了語用學的發(fā)展,也是教材語言的重要組成,并且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當前我國的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也得到了正確的應用。在這里以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為例進行說明,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的第三單元的第二模塊是對于科技之光的學習,主要的學習內容有克勞斯·馮·克利清先生的《為什么布丁是軟的,石頭是硬的》及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等文章的學習,在主要的文章學習之后,又對學生提出“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要求,從這句語言中我們可以得出需要做一些實驗與研究,弄懂應該怎樣做到對事物有條理地說明這一要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正確運用及作用。
3.結語
初中語文的教材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工具,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教材中的語言是不容忽視的內容。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言語行為理論下,初中的語文教材正確掌握了語言運用的重點,準確表達出了教材的文化內容,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俊陽.基于言語行為的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研究[J].語文建設,2018(07):14-18.
[2]喬暉,史成明.中美語文教材的價值取向比較研究——以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和《美國語文》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17(12):78-81.
[3]高岳成.初中學生實施“海量閱讀”的幾點思考[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7(10):4-6.
[4]文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修辭格分析及其教學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5]馮明.初中語文教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語文教材情況分析之三[J].荊楚學術論叢,2015(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