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體的到來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尤其是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新媒體的盛行帶來的思想沖擊需要引起輔導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筆者提出了新媒體時代應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引導、加強管理監(jiān)督、規(guī)范網絡行為、創(chuàng)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臺、利用網絡媒體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新媒體時代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悄悄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也影響著承擔建設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大學生群體。大學生作為使用互聯網的主要用戶群體,他們的價值取向、政治態(tài)度、心理發(fā)展、道德觀念、行為模式等深受網絡的影響。如何把握網絡的兩面性,是當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急于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輔導員應該關注的熱點。
一、網絡的發(fā)展伴隨著大學生的成長
1、大學生是互聯網使用的重要群體
據第40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提供的數據,我國上網用戶人數已經超過了7.51億,手機網民占比達96.3%,IP地址數量居世界前列。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中國網民中學生群體占25.1%,主要是具有高中及大專以上的學歷的學生。通過數據可以看出,上網用戶主要以大學生居多,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網絡用戶中的主要群體。
2、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互聯網以它新穎、快捷、方便的方式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他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更是他們傳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場所。大學生網絡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學習知識、瀏覽時政新聞、聊天交友、打游戲、煲劇等等。據調查,“上網”成為超過70%在校大學生經常的課余活動,甚至為了上網可以通宵不睡覺,這給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產生的影響
1、促進作用:網絡是把雙刃劍,從正面影響看
(1)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更迭迅速,共享信息便捷,有利于大學生掌握第一手資料,查漏補缺,整合出屬于自己的智庫。利用網絡信息量大、交流迅速、自由度強的特點,實現多元化文化交流,為大學生的知識更新和結構調整創(chuàng)造了必不可少的客觀條件。
(2)開拓眼界,打開視野,促進交流,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大量的網絡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激發(fā)了大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
(3)有利于大學生走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道路。2015年8月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新政策,用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用創(chuàng)新推動經濟增長。大學生利用互聯網的各種優(yōu)勢走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衣食住行生活。從出行的共享單車APP,到餐飲業(yè)的“餓了么”。新媒體時代賦予了那些有理想、有能力的大學生,開拓出一個又一個讓企業(yè)青睞的投資項目。這也鼓勵大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思想,牢記時代使命,推出更多符合時代的創(chuàng)新項目。
2、消極影響:網絡給大學生帶來樂趣的同時帶來的副作用
(1)在世界觀方面,網絡信息缺乏過濾、選擇、監(jiān)控,容易造成大學生價值觀扭曲、政治信念淡薄。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沒有準確判斷形勢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接收到沒有篩選過的大量負面信息,會對大學生自身的理想信念造成一定的沖擊。
(2)在道德觀方面,道德意識弱化、知行脫節(jié)。由于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手段和機制,大量的未篩選過的黃色、賭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信息充斥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大學生自我選擇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不足以抵御這些惡性思想。再加上,網絡時代,都是虛擬個體,匿名聊天,每個人身上都穿著防護馬甲。部分學生存在僥幸心理,在網絡上沒有道德底線的肆意亂說,在網絡形成道德“失范”。長期處于不良網絡信息包圍下,造成大學生們知行脫節(jié),內心冷漠,現實道德“失范”。
(3)在人生觀方面,出現個人主義、人格雙重化。網絡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距離感。能面對面解決的問題,現在都成了人機解決。距離拉大,感情變淡,真實、可靠、安全的人際交往關系難以維系,給個人主義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再加上網絡的虛擬性特點,造成現實和網絡兩種形態(tài),甚至有些大學生在網絡虛擬世界成癮,不上課、不睡覺、脫離現實世界,產生嚴重的心理疾患。
三、新媒體時代對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1、互聯網信息繁雜,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由于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還不夠堅定,認識問題不夠全面深入、客觀冷靜,在遇到未篩選、監(jiān)督過的各種信息時,部分大學生會產生偏激的思想和行為。傳統(tǒng)媒體時代人們極少談論國家政治的敏感問題,而新媒體時代給予網民足夠的言論自由空間。大學生目前還不具備完整的理性思維和唯物辯證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煽動,單純憤慨的發(fā)出偏激不負責任的言論,或是人云亦云受到其他網民言論的影響,攻擊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利用熱點和敏感問題,煽動社會不滿情緒,對黨和國家的領導產生質疑。
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過于傳統(tǒng)、老舊
傳統(tǒng)媒體時代,輔導員教育學生的方法一般采取集體開班會或定期開展座談會的方式,在會議上主要由輔導員單方面講授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讓學生們聽,或單獨找學生到辦公室、巡訪宿舍進行一對一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受新媒體時代影響的大學生,不能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上,否則收效甚微。每當定期召開班會時,部分學生可能已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敷衍了事的應付班會,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玩手機。這樣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方式亟待創(chuàng)新,否則也只是將思政教育流于形式。
四、新媒體時代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1、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引導
加強教育引導,營造良好氛圍。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網絡文明和網絡道德教育,開展文明網站創(chuàng)建活動,引導校園網站工作人員和大學生自覺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講究職業(yè)道德和社會公德,積極傳播健康信息,擴大主流輿論,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網絡濫用行為和低俗之風?!蓖瑫r,開展網絡文明建設活動,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網絡文明教育活動,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學生們的心靈,明辨是非,自覺增強抵抗各種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2、加強管理監(jiān)督,規(guī)范網絡行為
運用技術手段,維護網絡安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綜合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強高校校園網絡管制?!蓖瑫r,制定相關制度,規(guī)范網絡行為。建立監(jiān)管體系,約束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輔導員要善于從網絡中捕捉信息,多對學生們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監(jiān)控,特別是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要進行個別談心談話,抓住問題的源頭,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在網上發(fā)現有違反網上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法規(guī)的,要嚴格處理。
3、創(chuàng)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臺
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帶來了挑戰(zhàn),也帶來了機遇。(1)搭建教育平臺,老師由“單向輸出”轉變?yōu)椤半p向互動”;由“權威壓制”轉變?yōu)椤耙龑в绊憽?;由“單調說教”轉變?yōu)椤岸嘣馈?。?)搭建服務平臺,貼近現實,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解決他們的現實實際需求。提供多元多層次的信息服務,交流服務,呵護學生心靈,關愛他們的成長。(3)建設一支政治可靠、知識豐富、素質過硬、數量充足的網上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能夠圍繞大學生的熱點問題,主動撰寫推文,有效引導輿論。輔導員要主動學習網絡知識,以平常心態(tài)和學生交流,并能熟悉掌握網絡語言。
五、總結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思想沖擊。尤其是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他們是建設偉大祖國的主要力量,但他們現在不具備完善的理性思維和較好的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與思政老師應該加大重視力度,與時俱進用創(chuàng)新的途徑去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工作技能,更好的完成教育學生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 楊振斌,馮剛.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 陳明鳳.論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途徑[J].政治工作,2017(2).
[3] 朱文文.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其對策[J].文教資料,2010(1).
【作者簡介】
康捷慶,女,山西五臺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輔導員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