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寫作復雜性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可變性、可控性、可量化性和跨學科性;產(chǎn)生寫作復雜性的成因主要是:客體復雜性、主體復雜性、載體復雜性和受體復雜性。
【關鍵詞】 寫作復雜性;特征;成因
由于寫作在語言、社會、文化發(fā)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寫作研究一直是國內(nèi)外學者關注的焦點。相關研究包括:(1)寫作過程研究,如寫作心理學、寫作模型、寫作元認知;(2)寫作作品研究,如文本分析、錯誤分析與對比分析、對比修辭學研究;(3)寫作背景研究,如社會構(gòu)建、個體知識、動機、需求分析;(4)寫作教學研究等。然而,寫作復雜性研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只有明確寫作復雜性本身,才能對寫作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并更有針對性地將其與寫作教學、寫作心理學等研究領域相結(jié)合。本文將從寫作復雜性現(xiàn)有相關研究入手,探討寫作復雜性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一、寫作復雜性相關研究
寫作復雜性首先體現(xiàn)在書面語復雜性上。從詞匯密度方面來看,書面語比口語復雜;從語法復雜性的角度來看,口語比書面語復雜,因為決定復雜性的關鍵變量并非“書面”或“口頭”,而是“意識”。語篇越自然,越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控制,就越可以組成錯綜復雜的語法形式。[1]書面語以名詞詞組的復雜性為特征,限定性從句則更多地出現(xiàn)在口語交流中。書面語復雜性源于其多義性,因為名詞性結(jié)構(gòu)不能像小句結(jié)構(gòu)那樣清楚地表達語義關系。書面語中常常存在語法隱喻,隱喻式中高度壓縮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詞匯密度增加了語篇的復雜性。
學術論文寫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書面語,具有特定的復雜性。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學術論文比口頭語言(1)結(jié)構(gòu)更加復雜,因為句子更長、從句更多;(2)表達意思更加明確,因為學術論文具有“非語境”特征,其假設及邏輯關系都明確地編碼于文本之中,不依賴情境語境。然而,學術論文更多地使用名詞而非動詞,學術寫作以名詞短語的修飾語為特征,所以結(jié)構(gòu)更加緊湊;緊湊結(jié)構(gòu)的語法成分的意義關系并不明確,所以表達的意思也沒有詳盡結(jié)構(gòu)清晰;只有專業(yè)人士才能從中提取大量有效信息,而對于新手來說卻相當困難。[2]除此之外,不少學者就寫作復雜性本身展開了定量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為探析寫作復雜性的特點及成因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寫作復雜性的特征
基于寫作復雜性的相關研究,筆者歸納了寫作復雜性的四個基本特征:可變性、可控性、可量化性和跨學科性。
1、可變性
曾有學者認為,所有語言及變體都具有相似的復雜性。然而,近年來有學者開始質(zhì)疑這種語言復雜性的恒定說,認為語言復雜性是一個變量,并分別從不同社團、個體發(fā)生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個體三個層面對語言復雜性差異進行探討,還認為新生語言比古老語言簡單,大語言比小語言簡單。針對同一語言的復雜性,Maas提出了寫作分析的三個層次:抄寫實踐、識寫結(jié)構(gòu)和規(guī)范層面。[3]抄寫實踐是最原始的機械寫作行為,人類文明初期的謎語、史詩都屬于該范疇,是對先存口頭文本的純粹轉(zhuǎn)錄。識寫結(jié)構(gòu)層次的寫作行為已校準到能夠與口語相匹配的程度,在創(chuàng)造意義時不再以與口語形式合作為前提,不再依賴情境語境。規(guī)范層面是狹義上的正字學,寫作往往并非為了傳遞信息,而是為了再生書面文化模式。這三個層次反映了寫作復雜性的歷時軌跡,表明寫作復雜性并非恒量,而是隨時間、地域、文化等不斷演化的變量。
寫作復雜性的可變性研究既需要跨語言的共時研究,也需要特定語言的歷時研究,因此需要結(jié)合語言類型學以及歷史學進行深入地調(diào)查與探討。
2、可控性
為了交流的需要,作者可人為地對文本復雜性進行操控。因為從本質(zhì)上看,寫作活動更是一個有意識參與的,受主觀意志控制的過程。這種可控性體現(xiàn)在初始手稿或打印稿中的細微之處,包括刪除、添加、拼寫錯誤、重寫以及停頓思考。[3]書面語篇不依賴環(huán)境,是受到高度調(diào)控的語篇。更準確地說,作者在一個完全由自己控制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不同作品針對不同讀者群,這就要求作者有意識地控制文本復雜性:創(chuàng)作兒童作品要求作家選取相對簡單的詞匯、句法,以便理解;學術論文則要求作者突顯專業(yè)知識,詞匯語法也相對復雜,從而將絕大多數(shù)讀者拒之門外。
寫作復雜性的可控性是針對口語復雜性的相對不可控性提出的,將書面語復雜性與口頭語復雜性相結(jié)合進行對比研究,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研究范式,并必然對寫作復雜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3、可量化性
寫作復雜性的定量研究涉及兩方面:句法復雜性和詞匯復雜性。句法復雜性的測量指標包括單位長度和子句密度,詞匯復雜性的測量指標包括語義互指性和詞語上義性。超具體化、結(jié)構(gòu)闡釋和不規(guī)則度是度量語言復雜性的三個標準,同樣適用于寫作復雜性的量化研究。根據(jù)這三個標準,Nichols從語音、合成、分類、句法、詞匯等方面進行了跨語言量化研究。[4]
雖然詞匯復雜性和句法復雜性的相關量化研究已較為成熟,但寫作復雜性絕不僅體現(xiàn)在這兩個方面。語法復雜性還包括語音、語義等方面,[5][6]寫作復雜性還涉及心理、思維等內(nèi)容,這些指標是否也可量化,又如何量化,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4、跨學科性
寫作復雜性實現(xiàn)了與眾學科的共同發(fā)展,如心理學與認知科學、文本語言學與語用學、應用語言學與一語、二語教學。寫作復雜性的跨學科研究涉及諸多方面,從復雜的情境認知與人們參與通過寫作創(chuàng)造意義的具體活動,到廣泛的讀寫教育、產(chǎn)出、接收及分配的社會文化體系。多元讀寫研究也反映了其跨學科性,涉及語言、視覺、聽覺、體式、空間等因素,比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紙筆寫作更為復雜。朱永生介紹了多元讀寫能力在國外的相關研究與應用,提出了多元讀寫研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和建議,但國內(nèi)多元讀寫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7]
寫作復雜性的跨學科性要求學科間兼容并蓄、融會貫通。跨學科性并不排斥學科內(nèi)研究,相反,正是通過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視角來完成單學科發(fā)展不可能達到的深度。如何從其他學科中得到借鑒,并避免和解決跨學科研究可能帶來的寫作研究重心偏離的問題是寫作復雜性跨學科性研究的重點。
三、寫作復雜性產(chǎn)生的原因
寫作客體、主體、載體和受體是寫作活動的四大要素。寫作主體和受體涉及寫作復雜性的可變性與可控性,寫作載體涉及其可量化性,寫作客體涉及其跨學科性。這四大要素又一一對應于寫作活動的四個階段,即感知、內(nèi)孕、外化和接受。因為寫作過程是循環(huán)往復式的而不是線性的,所以寫作復雜性的成因可圍繞客體、主體、載體和受體等四個方面加以概括,其關系如圖1所示。
1、客體復雜性
寫作客體是作者所要描繪的現(xiàn)實世界,泛指一切能夠成為寫作對象的人、事、景等客觀對象。寫作客體往往制約、引導著寫作主體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寫作的對象并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附著在客觀事物之上的主觀實在。寫作的對象需要經(jīng)過雙重轉(zhuǎn)換才能成為有價值的產(chǎn)品。第一重轉(zhuǎn)換是從客觀實在轉(zhuǎn)換為主觀不實在。第二重轉(zhuǎn)換是從主觀不實在向客觀實在的轉(zhuǎn)換,即把存在于人腦中的意識轉(zhuǎn)化為語言符號,并書寫成文本。
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所以寫作絕不能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獨立存在。社會學、哲學、歷史、認知科學、數(shù)學等學科都可作為寫作研究的客體,因此展開寫作復雜性的跨學科研究十分必要。
2、主體復雜性
寫作主體指進入寫作狀態(tài)的人(即作者)。不同的作者有著不同的生平、經(jīng)歷、思想觀念。作者的智慧、情感、心情都會對文本產(chǎn)生影響,所以不同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不盡相同。寫作主體的復雜性實際上就是作者思維活動的復雜性,即寫作心理復雜性。寫作心理學屬于現(xiàn)代心理學的范疇,其研究對象包括:寫作活動各個階段及特點、作者在每個階段心理活動的特點、各種外部條件和內(nèi)在因素對寫作活動的影響等。
寫作依賴于認知、情感、社會和具體條件的適當結(jié)合,是需要社會環(huán)境和媒介的交流行為,是需要動機的生成活動,同時也是需要認知和記憶的智力活動,因此寫作需要認知發(fā)展理論做指導。
3、載體復雜性
寫作載體是構(gòu)成寫作行為的、以語言文字有規(guī)律的排列來傳遞信息的組織系統(tǒng)。寫作復雜性的可量化性是針對作品(即文本)的量化,因此與寫作載體相關。文本是寫作的產(chǎn)物,是思想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文本樣式千差萬別:應用文體包含廣告、計劃、總結(jié)等;文學文體包含小說、散文、詩歌、劇本等;新聞文體包含消息、通訊、特寫、新聞評論等。
對于傳統(tǒng)的寫作活動,寫作載體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紙質(zhì)媒介,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日漸普及,網(wǎng)絡作為新的寫作載體形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些學者分別就網(wǎng)絡文學、短信文學、博客寫作等展開研究。新的寫作載體使寫作由單一化轉(zhuǎn)變?yōu)槎嘣?,進而使寫作變得更加復雜。多模態(tài)和多元讀寫方面的研究推動了寫作載體研究,進而指導寫作教學。
4、受體復雜性
寫作受體指寫作活動的接受對象(即讀者)。讀者的種類和層次多種多樣,既有源語讀者和譯入語讀者,又有專業(yè)讀者和普通讀者。不同讀者的理解力、鑒賞水平、期待視野及評判標準不同,對同一作品的反映也不同。意義不僅源于作品本身,且源于讀者的賦予,同一個文本可被不同讀者以不同方式闡釋,意義也就變得多樣和復雜了。
寫作受體的差異與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寫作的目的之一是交際,跨文化交際的復雜性成為寫作受體復雜性的深層原因。讀者、作者和文本是一個有機整體,研究寫作復雜性絕不能單從文本本身出發(fā),而應把三者的復雜關系當作重要的考察方面,并提升至更高的文化層面。
四、結(jié)語
寫作復雜性是一個新近的研究領域。本文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寫作復雜性的四個基本特征:可變性、可控性、可量化性和跨學科性,以及客體、主體、載體和受體復雜性等四個寫作復雜性的成因。未來寫作復雜性研究應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理論上,寫作復雜性有待更為全面而深入地探究,通過質(zhì)化和量化有機結(jié)合進一步確定寫作復雜性的科學定義,細化寫作復雜性的研究范疇。實踐上,寫作復雜性研究應該為寫作教學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可行的教學方案,以指導寫作教學。在廣度上,寫作復雜性的跨學科研究已成為趨勢,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將為寫作復雜性研究提供借鑒。在深度上,詞匯復雜性與句法復雜性方面的量化研究已較為成熟,但其他指標的量化仍有待探索。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 A. K. Comprehending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M].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7.
[2] Biber, D. & B. Gray. Challenging stereotypes about academic writing: Complexity, elaboration, explicitness [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0 (9) 2-20.
[3] Maas, U. Orality versus literacy as adimension of complexity [A]. In G. Sampson, D. Gil,& P. Trudgill (eds.). Language Complexity as an Evolving Variable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65/170-171.
[4] Nichols, J. Linguistic complexity: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and survey [A]. In G. Sampson, D. Gil,& P. Trudgill (eds.). Language Complexity as an Evolving Variable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11-114.
[5] 王汐.語法復雜性研究述評[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6)71-76.
[6] 王汐、楊炳鈞.語言復雜性研究述評[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3(1)22-26.
[7] 朱永生. 多元讀寫能力研究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 外語研究, 2008(4)10-14.
【作者簡介】
王 汐(1988-),河南開封人,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英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典籍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