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鵬
明代小說《西游記》中的“豬八戒”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神話人物,其名“豬剛鬣”(第十八回),法名“豬悟能”(第八回),別名“豬八戒”(第十九回)。
關于其形象起源的問題一直存在本土形象起源和外來形象起源之爭。如陳寅恪認為是源自“牛臥苾芻之驚犯宮女,天神之化為大豬”的故事;①日本學者磯部彰、我國臺灣學者黃永武據(jù)《西游記雜劇》認為是摩利支天部下金色豬;②還有一眾學者分別梳理了其形象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及其與水神形象的關系、演變脈絡等內容,其中都不乏真知灼見。形象起源之爭,既反映出研究者對我國的佛教史及歷史上佛教的摩利支天像與道教天蓬元帥像的樣式認識不足,也反映出部分研究者的“唯物主義”觀念不強,僅憑借“想當然”去研究和創(chuàng)新,而忽視了其證據(jù)鏈中的許多環(huán)節(jié)。本文結合我國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法號,以及元代至清代相關的神祇造像等文物來闡述這一問題。
圖1 明 朱見深 一團和氣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2 明 丁云鵬 三教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小說《西游記》成書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此時的明代社會流行儒釋道三教合一觀念。
圖3 明 河北邯鄲北響堂山石窟的第五窟
圖4 北宋 朱士行取經(jīng)浮雕 杭州西湖飛來峰
圖5 杭州飛來峰石雕群
明成化時期,皇帝朱見深就創(chuàng)作有《一團和氣圖》(圖1)。此圖作于1465年。紙本設色,縱48.7、橫36厘米,款署“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鈐“廣運之寶”,詩堂有明憲宗朱見深御題“一團和氣贊”。粗看此圖所繪的人物,似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體態(tài)渾圓,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一著道冠的老者,右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執(zhí)經(jīng)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第三人則手搭兩人肩上,露出光光的頭頂,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構思絕妙,人物造型詼諧,用圖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主題思想。故宮博物院另有一幅明代畫家丁云鵬(1547~1628年)繪《三教圖》(圖2)。紙本設色,縱115.6、橫55.7厘米,圖左下款署“善男子丁云鵬敬寫”,鈐“丁云鵬印”“南羽氏”。畫上有陳繼儒題記。此圖畫孔子、老子、紅衣羅漢坐于樹下共同探究玄理的情景。丁云鵬生活在明嘉靖至崇禎時期,《三教圖軸》所反映的正是當時社會流行的三教合一思想。河北邯鄲北響堂山石窟的第五窟俗稱“三教洞”,為明代開鑿的小型龕窟(圖3)。其中雕有三尊坐像,正中為釋迦佛像,其左右兩側分別為老聃(太上老君)像和孔子像,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表現(xiàn)。北京白云觀是道教全真派的著名宮觀,其建筑分為東西中三路。中路分別供奉玉帝像、全真教創(chuàng)始人丘處機,及道教尊神“三清”和“四御”像;東路“慈航殿”供奉的“慈航道人”像即是佛教的觀音菩薩像;西路文昌殿內主要供奉有三尊明代萬歷年間的銅像,中央為文昌梓潼帝君像,兩旁為孔子像與朱熹像。從東至西的三路建筑分別代表佛道儒三教,是三教合流的重要表現(xiàn)。由此可見,明代中期以來自天子至臣民,以及佛教寺院(含石窟)和道教宮觀中都流行三教合流思想。
圖6 宋 白馬馱經(jīng)故事圖浮雕 杭州西湖飛來峰
三教合流思想也影響了小說《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如作者借悟空對車遲國君臣臨別贈言所說:
圖7 宋 唐玄奘取經(jīng)故事圖浮雕 杭州西湖飛來峰
圖8 元 摩利支天像 杭州飛來峰摩崖石刻
圖10 明 摩利支天像 北京法海寺壁畫
(第四十七回)今日滅了妖邪,方知是禪門有道。向后來,再不可胡為亂言。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佛,也敬道,也養(yǎng)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豬八戒有多個名號。不同的名號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如其本名“豬剛鬣”即來自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之一的《禮記》?!抖Y記·曲禮下》說:“豕曰剛鬣”。③其別名“八戒”,既與佛教的“八齋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過午不食)有關,也與佛教和道教在飲食上的禁忌“五葷三厭”有關?!拔迦潯敝傅氖俏宸N有異味的植物,佛教與道教說法不一,如大蒜、小蒜等?!叭齾挕敝傅氖茄?、狗、烏龜三種肉食,是道教所忌。如小說《西游記》第十九回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蹦谴糇託g歡喜喜道:“謹遵師命?!?/p>
“豬八戒”這一名號在我國佛教史上還另有含義。我國三國時期有一高僧朱士行(203~282年),法號“八戒”。嘉平二年(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曇河迦羅到洛陽譯經(jīng),在白馬寺設戒壇。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經(jīng)求法的僧人。在浙江杭州西湖飛來峰龍泓洞北側,有北宋時期的朱士行取經(jīng)浮雕。浮雕位于一高110、寬250、深25厘米的龕框內(圖4)。浮雕中三個人拉著二匹馱經(jīng)的馬。第一尊人像頭和上軀殘缺,男相,穿長袍、佩腰刀、著草鞋,作回頭狀。此像的右上方有一題記,刻“朱八戒”三字。第二尊人像頭缺,雙手殘。男相,長袍敞開、袒胸露腹、頸上掛著一串長念珠、腳穿草鞋。其右手握棍,左手牽馬韁繩作行進狀。馬背馱一經(jīng)函,此像的左上也有一題記,清晰地刻“從人”二字。第三尊人像頭和右半身殘,中年男相,穿長袍、蹬草鞋、佩刀,身體向左作牽馬行進狀。馬背馱蓮座,座上置一長方形經(jīng)函。此像的左前方亦有一方題記,刻“天竺□□□”五字。
考察飛來峰石雕的組合情況,可見朱士行取經(jīng)浮雕是一組三幅“高僧取經(jīng)”浮雕之一(圖5)。此組石雕為宋代作品,全長6.7米,由三個不同時代的“高僧取經(jīng)”故事組成。第一組是1世紀時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jīng)”故事(圖6),第二組即三國時“朱士行取經(jīng)”故事,第三組是“唐玄奘取經(jīng)”故事(圖7)。三幅圖像按各自的時代自左至右順序排列。其中前兩組圖像均有多位人物,而“唐玄奘取經(jīng)”故事僅有一位人物。據(jù)此可知,三幅高僧取經(jīng)故事圖都是宋元時期流行的佛教故事及造像題材。
筆者認為元代的楊景賢應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將三個“取經(jīng)”故事合而為一,創(chuàng)作了雜劇《西游記》。即以唐玄奘為首,“率領”著“朱八戒”等眾并牽“白馬”去取經(jīng)。元雜劇中的“豬八戒”名號,應是源自“朱士行取經(jīng)”故事中的“朱八戒”,并賦予了其“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的身份。這一名號及其人物形象后又均被明代小說《西游記》所繼承和沿用。
在元雜劇中,“豬八戒”自稱“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巴恋亍痹谥v述“豬八戒”的來歷時也說:“當年八月十五夜,則見在黑松林內,現(xiàn)出本像,蹄高八尺,身長一丈。仔細看來,是個大豬模樣?!庇纱丝梢娫s劇中的豬八戒是神祇“摩利支天”的眷屬,其形象為豬貌。
摩利支天是佛教的一位女性護法神。唐朝不空譯《佛說摩利支天經(jīng)》中記載:“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比丘)有天女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力。常行日月天前。日天月天不能見彼。彼能見日。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捉、無人能縛。無人能害、無人能欺誑。無人能債其財物。無人能責罰。不為怨家。能得其便?!彼男蜗笾凶顬轱@著的標志均與“豬”有關:或顯現(xiàn)豬面、或以豬為坐騎、或令豬駕車為御。
元代的摩利支天像遺存較多,恰便于對元雜劇內容的理解。如浙江杭州飛來峰有兩龕摩崖開鑿的摩利支天像(圖8)。二者造型相近,均為一面二臂,右手作與愿印、左手持谷穗,呈右舒坐于蓮臺上的形象,蓮臺前均有一臥豬。重慶三峽博物館收藏一件高25厘米的元代銅鎏金嵌寶石摩利支天像(圖9)。此像呈右舒相坐于束腰仰覆蓮臺座上,三面八臂,正面的面目清秀;左為豬首貌,頭戴五葉冠,發(fā)髻為西藏樣式。發(fā)髻前是施智拳印的毗盧佛像,發(fā)髻頂飾寶珠。正身雙手于胸前執(zhí)金剛杵,余手原執(zhí)法器已佚。此像被認為是元代宮廷造像之代表作。
圖9 元 銅鎏金嵌寶石摩利支天正面像與側面像 重慶三峽博物館藏
圖11 明成化 摩利支天像頭部特寫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壁畫
圖12 清 六品佛樓供奉的摩利支天像 首都博物館藏
圖13 清 銅鎏金摩利支天像 首都博物館藏
明代的摩利支天像常見于佛教護法神“二十諸天”之中。如北京模式口法海寺正統(tǒng)九年的二十諸天像壁畫中就有摩利支天像(圖10)。此像高約160厘米,為一首三面多臂的密教形象。其左面為黑色豬首貌,且其腳邊還有一只肉色臥豬。在河北省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的抱廈內亦繪有明代成化年間的諸天像壁畫(圖11)。摩利支天像位于東抱廈南壁最西側,為三面六臂形象,左面為黑色豬首貌。因“一神多名”現(xiàn)象,該像的題記為“大悲尊天”。④
清代的摩利支天像呈現(xiàn)多種形式。首都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清乾隆時期宮廷中六品佛樓所供奉的摩利支天像(圖12),其高18厘米。此像頭戴花冠,頂結高發(fā)髻,上身雙乳隆起,胸前飾項圈和長鏈,下身著貼身長裙,呈自在坐姿坐于臥豬背上,左手持無憂樹枝,右手置右膝上施與愿印。臥豬之下是覆蓮臺座。蓮臺正面下邊緣陰刻漢字楷書“土觀呼圖克圖誠心金銀造”。據(jù)此銘文可知此像是清代駐京呼圖克圖三世土觀·洛桑卻吉尼瑪(1737~1802年)出資鑄造的。首都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件高19厘米的清代銅鎏金摩利支天像,此像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一首三面六臂,其中左面為豬首貌(圖13)。
乘車輿的摩利支天像應與元雜劇中“御車將軍”的說法有密切關系。漢傳佛教乘車輿的摩利支天像在宋代就已出現(xiàn),只不過所乘的是“象車”。如重慶大足石刻的北山石窟第130龕所雕摩利支天像(圖14)。其形象為三面八臂,手執(zhí)劍、戟、弓、盾等諸般兵器,立于戰(zhàn)車上。前面二象奮力挽轅,兩旁侍立八個作武士裝束的護法金剛力士。據(jù)考,“明永樂元年(1403年),鄭和在未下西洋時刊印了《佛說摩利支天經(jīng)》,經(jīng)文有摩利支天扉畫,摩利支天右舒坐于七匹野豬所拉的車上,三頭八臂,左面一頭為豬首,身下為仰覆蓮臺,身后大背屏上有五個覆缽塔,扉畫有明顯的藏傳風格。”⑤北京雍和宮收藏有清代藏傳佛教乘車輦的摩利支天銅像(圖15)。其為三面八臂坐像,像及其束腰蓮臺被置于一輛帶圍擋的四輪平板車上。平板車由七只豬牽引行進。神像和車輿為黃色,七豬為黑色。首都博物館也收藏有以七豬為御的清代車輿模型,因其被認為是摩利支天像的車輿,而與前述摩利支天像共同陳列(圖16)。車輿通高47.7、長49厘米,為平板、雙轅、雙輪形式。轅的首尾分別飾龍首和龍尾,雙轅之間設垂帶式踏跺(臺階)。車身平板上設一圓帳。帳以四柱支于圓形束腰仰覆蓮臺座上。帳的正面設一拱形門洞,兩側面各設一方形窗。車前有七豬,分別佩戴鎖鏈作為挽車之畜力。車輿與七豬均通體鎏金。
圖14 宋 摩利支天像 重慶大足北山石窟第130龕
圖15 清 藏傳佛教乘車輦的摩利支天銅像 北京雍和宮藏
圖16 清 摩利支天車輿模型與摩利支天像 首都博物館藏
注釋:
①陳寅恪《西游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磯部彰《西游記中豬八戒形象的形成》,《日本中國學會報》第三十一集,1979年;黃永武《豬八戒的由來》,蔡鐵英編輯《西游記資料匯編》,中華書局2010年。
③黃卉《豬八戒形象的文化淵源》,《電影評介》2007年第6期。
④邢鵬《摩尼殿諸天尊像壁畫研究》,《文物春秋》2012年第6期。
⑤賴天兵《漢藏瑰寶:杭州飛來峰造像研究》,文物出版社,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