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東
“宜均”是指江蘇宜興生產(chǎn)的一種帶釉陶器,一般認為從明代中葉開始流行,清代繼續(xù)發(fā)展,其中以乾隆、嘉慶年間宜興丁山的葛明祥、葛源祥兩兄弟所燒造的最為著名。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兩件“葛明祥”款宜均器,本文略作介紹,以與同好共賞。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兩件“葛明祥”款宜均器,分別是橄欖瓶和象耳瓶。其中“葛明祥”款橄欖瓶(圖1)高20、口徑4.5、底徑8.4厘米,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歙縣城關(guān)區(qū)政府撥交,瓶小口,無唇,瓶身作橄欖形,中部腹徑最大,上下對應(yīng)漸收,器型相當規(guī)整,器身通體施深藍色窯變釉,釉面光潤、勻凈,底部不施釉,露紫紅色胎體,底部正中有陽文“葛明祥制”四字楷書印章款(圖2),字體清晰、遒勁。
“葛明祥”款象耳瓶(圖3),高25.8、口徑12.3、底徑11.5厘米,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界首城郊合作社撥交,此瓶廣口,圓唇,鼓腹,腹下漸收,淺圈足,瓶體肩部貼塑一對象耳,象耳塑作長鼻、大耳。瓶身施深藍色窯變釉,釉面光潤,色澤優(yōu)美,口沿施醬色釉,瓶底不施釉,露紫紅色胎體,底部正中有“葛明祥造”四字楷書印章款(圖4)。
《中國陶瓷史》在介紹宜均器時,重點提到葛明祥,并說:“其制品有‘葛明祥’或‘葛明祥造’等款式。但這種帶款的器物,目前所見到的大多是晚清的仿制品,比較能肯定的,只有一種類似橄欖式的瓶?!?安徽博物院藏“葛明祥”款橄欖瓶多次經(jīng)專家鑒定,均被確認是葛明祥真品;“葛明祥”款象耳瓶制作精致,釉色絢麗,也應(yīng)為葛明祥真品。
圖1 清代 宜均“葛明祥”款橄欖瓶安徽博物院藏
圖2 橄欖瓶“葛明祥制”底款
圖3 清代 宜均“葛明祥”款象耳瓶安徽博物院藏
圖4 象耳瓶“葛明祥造”底款
圖5 明代 宜均月白釉山形筆架故宮博物院藏
江蘇省宜興地區(qū)有著悠久的陶瓷燒造歷史。從已有的考古材料看,宜興地區(qū)發(fā)現(xiàn)過十余處漢代釉陶窯址和六朝時期青瓷窯址,唐五代時期窯址多達數(shù)十座,僅宜興張渚一地就發(fā)現(xiàn)宋代龍窯遺址四五十座,這些充分說明宜興陶瓷業(yè)發(fā)展脈絡(luò)清晰,窯火不斷。
明代中期是宜興窯輝煌的開始,明清文獻多有對宜興紫砂器和宜均器的記載。宜興古時也稱“陽羨”,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便是已知最早的宜興紫砂壺專論,清乾隆年間吳騫又據(jù)此增潤為《陽羨名陶錄》,據(jù)此二書記載:宜興金沙寺僧人從制陶缸甕者處習(xí)得陶藝,并加以改進,始造茗壺。后來,一位名叫供春(也作龔春)的書童跟隨主人吳頤山讀書于金沙寺中,閑暇之時訪寺中老僧,學(xué)得制茗壺的技藝,后成為宜興紫砂第一位名家。吳頤山,宜興人,明正德甲戌(1514年)進士,所以一般認為宜興紫砂壺創(chuàng)始于明代中期正德朝前后。
圖6 山形筆架底款
圖7 明代 宜均天青釉蓮花洗故宮博物院藏
宜均器是以宜興本地陶土制胎,大多也是紫泥胎,只是在紫砂陶胎外加施了釉,成為一種釉陶器,而其釉似鈞窯窯變釉,故稱“宜均”或“均陶”。宜均器知名度雖比宜興紫砂器略低一些,但也見于明代文獻記載。明代谷應(yīng)泰《博物要覽》中介紹“均窯”時有記載:“近來新燒此窯,皆宜興砂土為骨,泑(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耳。”這被認為是關(guān)于“宜均器”的最早記載,清代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中就已引用了這段文字。
明代嘉萬時期的書法家王稚登在《荊溪疏》一書中詳細記載了宜興制陶業(yè):“蜀山(宜興制陶的發(fā)祥地)黃、黑二土,皆可陶。陶者穴火負山而居,累累如兔窟。以黃土為坯,黑土傅之,作沽瓴、藥爐、釜、鬲、盤、盂、敦、缶之屬,弼于四方,利最薄。近復(fù)出一種似均州者,獲直稍高,故土價踴貴,畝逾三十千。” 這里所說“似均州者”即指宜均器,此器一出,比一般陶器價格高出很多。根據(jù)這條記載,也可以推斷宜均器出現(xiàn)應(yīng)早于明代萬歷時期。
圖8 清代 宜均“葛明祥”款雙鋪耳甕廈門華僑博物院藏
圖9 雙鋪耳甕“葛明祥制”底款
明代燒造宜均器的名家是“歐子明”,或稱“歐窯”。清嘉慶年間成書的《景德鎮(zhèn)陶錄》卷七“古窯考”中專列“歐窯”一條,記述說:“明代燒造,為江南常州府宜興人,以其姓歐,皆呼為‘歐窯’。有仿哥窯紋片者,有仿官、均窯色者。彩色甚多,俱花盤奩架諸器。其紅藍紋釉二種尤佳,昌南唐窯曾仿之?!边@里所說“昌南唐窯”是指乾隆年間唐英主持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瓷器。眾所周知唐英所仿皆為歷代陶瓷名品,歐窯在仿燒之列,可以想見其在清代人眼中地位之高。
圖10 清代 宜均“葛明祥”款梅瓶
圖11 宜均梅瓶“葛明祥制”底款
圖12 清晚期 宜均白釉風燈安徽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多件明代宜均器,可惜未見“歐窯”或“歐子明”款的實物。不過,其中一件清宮舊藏宜均月白釉山形筆架(圖5),底部刻楷書“萬歷乙未(1595年)歲九月望日制于萬玉山房,大彬”款(圖6),是極為難得的確切紀年的明代宜均器,而且還是名家時大彬款。而另一件宜均天青釉蓮花洗(圖7),器型典雅,釉色絕美,代表了明代宜均器的最高水平。
葛明祥是繼歐子明之后又一位宜均陶名家。清末寂園叟《陶雅》將歐、葛二人相提并論:“明人歐子明所制宜興花盆之屬,每有陽文‘子明仿古’字樣,是曰‘歐瓷’。亦猶之葛明祥也,葛乃乾嘉時人。歐、葛瓷釉略相似,在灰墨藍綠之間……日本人美之,以為海鼠色,且謂四時花光,皆與之相宜。”
葛明祥在繼承“歐窯”的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釉色與歐窯相仿,但品種更加豐富,也更注重實用性和美觀性,所燒造的宜均器不僅在國內(nèi)銷售,而且暢銷海外,時人稱之為“葛窯”。日本人對其評價最高,譽之為“海參器”。
其他博物館館藏中也有一些“葛明祥”款宜均器,如廈門華僑博物院藏清代宜鈞“葛明祥”款雙鋪耳甕(圖8),高51.6、口徑13、底徑21.5厘米,底部有陽文“葛明祥制”四字楷書印章款(圖9);浙江省博物館藏清中期宜均“葛明祥”款梅瓶(圖10),高27.7、腹徑15厘米,底部正中有陽文“葛明祥制”四字楷書印章款(圖11)。此兩件宜均器胎、釉、款都與安徽博物院所藏的兩件“葛明祥”款宜均器極為相似,均為紫砂胎、深藍色仿鈞窯窯變釉、楷書印章款,應(yīng)同出于清中期宜興制陶大師葛明祥之手。
宜均器多為仿均窯的窯變釉或乳濁釉,但也有白釉等單色釉品種。正如1982年中國硅酸鹽學(xué)會編寫的《中國陶瓷史》給出的定義:“宜均指宜興生產(chǎn)的一種帶釉的陶器”,并說:“品種甚多,釉色以天青、天藍、云荳居多,此外尚有月白等……胎有紫色與白色兩種。白胎用宜興白泥制成,紫胎用宜興紫泥制成。”實際上,清代宜均白釉陶器確實是比較多見的,如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清代晚期的宜均白釉風燈(圖12)。
總之,“宜均”從字面意義理解是“宜興仿均釉陶器”,但實際上其外延要更廣一些,包括了宜興生產(chǎn)的所有帶釉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