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晶
圖1 .1 明 戴進 山水人物圖
圖1 .2 明 戴進 山水人物圖局部
書畫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僅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著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化藝術的瑰麗奇葩。明代是中國書畫史上承上啟下,流派紛呈的一個重要階段,其書法繪畫在宋元傳統(tǒng)的基礎上繼續(xù)演變發(fā)展,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形式,展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270年間涌現出大量名家名作,且具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wěn)定,文化藝術的繁榮發(fā)展,許多區(qū)域性名家與流派應運而生。
明代前期的區(qū)域性流派—“浙派”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以地域命名的畫派,它成為明代前期畫壇的主流,其創(chuàng)始人戴進是浙江杭州人,在吳門畫派昌盛之前,“浙派”幾乎占據了畫壇半壁江山。而戴進作為代表人物被評論家推為“國初名手”“行家第一”,又有董其昌“國朝畫史以戴文進為大家”之譽。早年戴進在成為畫家之前,只是一名做首飾的鍛工,所造釵朵、人物、花鳥堪稱精巧絕倫,后來偶然發(fā)生的一件事情令他決定改行。有一次,他去一家熔金鋪,恰巧看到了自己精心制作的首飾被人玩膩了以后拿去熔掉了,這對他觸動很大,感到十分傷心,從此才決定改學繪畫不再做飾品,后來作為著名畫家,此段經歷在民間被傳為佳話。
戴進(1388~1462年),字文進,號靜庵,習畫幼師葉澄,永樂末,從父景祥至京師,繼而還鄉(xiāng)。宣德間畫名已著,被宣宗朱瞻基征入宮廷,與謝環(huán)、李在、石銳、周文靖同值仁智殿。據說曾作《秋江獨釣圖》,畫一紅袍人垂釣水濱,謝環(huán)忌其能,讒為“失體”,遂放歸。所作山水,師馬遠、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勁蒼潤。畫人物多用蠶頭鼠尾描,畫佛像多用鐵線描、蘭葉描,運筆頓挫有力。寫走獸、花果、禽鳥亦精致。亦喜作葡萄,配以鉤勒竹、蟹爪草,別具情趣。郎瑛《七修類稿》嘆其“藝精而不售,展轉為競藝者所忌,卒死窮途”。王世貞亦謂:“生前作畫,不能買一飽?!逼洚嬶L在明代中葉影響甚大。傳世作品有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作《青山積翠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天順四年(1460年)作《南屏雅集圖》《葵石蛺蝶圖》均藏故宮博物院?!堆r棧道圖》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讹L雨行舟圖》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明代戴進《山水人物圖》(圖1),縱142、橫81厘米,絹本設色,濟南市博物館藏。圖中繪遠山連綿,湖水浩瀚,湖畔古樹虬曲,樹下高士席地而坐,讀書賞景,侍從躬身侍立其后。取景疏朗遼闊,用筆圓潤,格調蒼老,人物形象勁健有神??钍穑骸板X塘戴文進寫”,鈐白文“錢塘戴氏文進”印。此幅應屬粗筆水墨寫意法,人物面部描畫較細,衣紋線條則粗重頓挫有力,水墨淋漓,下筆較重,粗獷而不輕飄,氣勢充沛,獨具面貌,應該是他中期粗筆山水人物畫的一種風格。戴進的繪畫技藝比較全面,山水、人物、花卉都擅長,其畫風兼融兩宋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面貌,挺健豪放,自成一家,號稱“院體”第一手。當時宮廷內外的畫風受其影響很大,追隨者也極多,吳偉、王諤、張路等都是浙派大家。
圖2 明 吳偉 山水人物圖
圖3 明 吳偉 無款寒江歸棹圖
明代吳偉(1459~1508年),字士英、次翁,號魯夫,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幼孤貧,流落常熟(今屬江蘇),被錢昕收養(yǎng),使侍其子于書齋中,性喜畫,取筆劃地作人物、山水狀。工畫人物,宗吳道子,取法南宋畫院體格。早年作白描人物,以秀勁見長,兼能寫真。擅畫山水,近學戴進,遠師法馬遠、夏圭,而較健壯放縱。晚年蒼勁灑脫,用亂柴、亂麻、破網等皴法,乃明中葉創(chuàng)新畫家,學之者甚眾,人稱“江夏派”,實為浙派支流。
明代吳偉《山水人物圖》(圖2),縱 139.5、橫96.5厘米,絹本,淡著色粗筆山水。濟南市博物館藏。左上方懸崖隱現,蒼松自峭壁一側斜入畫面,樹下巖石旁繪拾柴二人正歇憩賞景。款識“吳小仙筆”,鈐“吳偉”朱文印。
明代吳偉《無款寒江歸棹圖》(圖3),絹本設色,縱85.7、 橫68.5厘米。濟南市博物館藏。此圖為雪景山水,大片江水中,船夫用力撐篙,小船即將靠岸。岸邊古樹片葉脫盡,虬曲寒梅繁花點點,一派荒寒蕭疏的景象。樹、石作斧劈皴,筆墨恣肆,蒼勁豪放。人物衣紋簡括,轉折方勁,面部輪廓清晰,神韻俱足。詩塘王彥士行書標題“寒江歸棹圖”,有古泉山房行書題記19行。釋為“吳偉明江夏人。字士英,號魯夫,更字次翁,又號小仙。齠齡流落至海虞,收養(yǎng)于錢昕家,俾伴其子讀,時竊弄筆墨,畫山水人物之狀。錢見而奇,曰:‘若作畫工耶?’即與筆札厚給養(yǎng)之。弱冠至金陵畫名遂起。相傳偉性戇直,有氣岸而豪放,嘗遇龐老人擊石而得髓,偉飲其半,遂以畫名。成國朱公延至幕下,以小仙呼之,因以為號。憲宗時待詔仁智殿,好劇飲狎妓,人欲得偉畫者,則載酒攜妓往。一日被詔正醉,中官扶掖入殿,命作松泉圖。偉跪翻墨汁,信手涂抹,上嘆曰:‘真仙筆也?!中⒆诿嫹Q旨,賜印章曰‘畫狀元’。說者謂偉。畫人物出自吳道子,縱筆不甚經意,而奇逸瀟灑動人,山水樹石俱作斧劈皴,亦大遒緊。其臨繪用墨如潑,云旁觀者甚駭。俄傾揮灑,巨細曲折,各有條理,為之嘆服。嘗游杏花村酒渴,從老嫗索茗,明年復過之,老嫗已謝世。援筆追寫其像,其子見之大慟,乞而藏之。又嘗飲友人家,酒間作畫,戲取蓮房濡墨印紙上數處,莫測其用意,忽起縱筆揮灑成捕蟹圖,最為神妙。古泉山齋主人謹識?!毕骡j朱文印“古泉山齋”?!昂瓪w棹圖,甲午仲午石城王彥士獲觀”,下鈐朱文印“彥士”。此幅雖無款,但卻有古泉山房行書題記19行,對吳偉的生平和繪事進行講述評價,極有研究價值。
另一位浙派大家張路(1464~1538年),字天馳,號平山,河南開封人。擅長山水、人物,兼工花鳥走獸。山水兼學戴進,曾被認為“狂態(tài)”。人物畫師法吳偉,筆勢遒勁,卻厭草率頹放,而花鳥走獸不多見。張路的畫有兩種面貌,一種是較為常見的粗筆寫意,另一種是較少見的工細畫法。其粗放的一路,比吳偉更加狂放。作為浙派的主要畫家,張路在詩詞和書法方面較為遜色。因此,他的畫大多只落窮款,確有不少功力深厚、意境含蓄的好作品。他的畫作留世較少,但濟南市博物館現收藏兩件。
圖4 明 張路 望月圖
明代張路《望月圖》(圖4),縱152、橫103.2厘米,絹本設色。整幅以其洗練的筆法寫一位高士偕童子于林間賞月。高士仰望蒼穹明月,似有所感,書童俯首抱琴,神情天真。參天的古樹,斧劈的坡石,淡林掩映的明月,隱隱綽綽的遠山渾然一體。工筆人物與寫意的背景形成強烈對比,畫面簡潔明快,表現手法獨樹一幟,展現出風清月明的自然風光。鈐白文“張路印”。
圖5 明 張路 桂月圖
明代張路《桂月圖》(圖5),縱94、橫55.5厘米,絹本水墨。較工細,繪秋天的夜晚,一只白色的小兔子蹲在坡石之上,兩耳豎起,神情專注地深情望著一輪滿月。兔子身后的巨石和從石后斜出的兩枝桂花,使畫面有了靈動且溫情之感。坡石下,作者用極淡的筆墨畫出數叢雜草,若有若無,突出了夜色的朦朧,也把玉兔襯托的更加突出??钍稹捌缴健?。張路在表現手法上,一改用筆狂放的特點,用小寫意筆法來描繪。筆墨瀟灑而不粗放,設色淡雅,勾線遒勁準確,既有宮廷畫家筆力深厚、造型準確的特點,又有文人畫家的意境。從畫作上我們還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極有生活基礎和善于觀察的畫家,有著高超的寫實功夫。
明代宮廷院體繪畫,自明洪武年初(1368年)興起,在明宣德至成化、弘治80多年間達到鼎盛。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見于畫史文獻和作品可資稽考的宮廷院體畫家就在100人以上,這些畫家在人物、山水、花鳥諸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雄踞畫壇近百年之久,成為當時繪畫界的主流。其繪畫題材多有人物、佛像、花鳥、走獸、蟲魚、山水等,非常廣泛。山水畫以師承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大家”為主,兼取法北宋的范寬、郭熙等。宣德以后,以戴進、李在、王諤、吳偉、朱端等為師法南宋“院體”的主要代表畫家中,王諤由于繪畫成就突出,被當朝皇帝譽為當代馬遠,成就凸顯,影響很大。王諤,字廷直,今浙江奉化人,生活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孝宗弘治初年以繪事供奉仁智殿。他年輕時曾隨同鄉(xiāng)名畫家蕭鳳學人物、山水畫,后專師南宋馬遠,兼摹唐宋諸家,后自成一格。他擅畫人物、山水,尤以山水著稱,凡奇山怪石、古木驚湍,無不盡顯其妙。而樹石則多著煙靄之態(tài),勢如潑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由于他的繪畫成就之高,在當時已名震東南。孝宗帝愛好馬遠畫,曾贊王諤為當世馬遠。馬遠的繪畫特點,主要是在構圖上一改五代、北宋的“全景式”,采用邊角式的形態(tài),或峭峰直上不見頂,或絕壁直下不顯腳,或近山參天,或遠山無底,強調空間感,人稱“馬一角”。
明代王諤《月下吹簫圖》(圖6),縱184、橫98.5厘米,絹本設色,濟南市博物館藏。其畫作風格較明顯地突出了“馬一角”的這一特點。畫面右下方以楷書署“王諤”款,無紀年、年齡,是他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全圖取特寫景致,右上方繪明月高懸,山崖聳立,下寫突兀奇石,石間古松蒼拔,松枝虬勁盤旋,松葉丹紅,所繪瓊閣掩映于樹石之間,飛檐翹角,巍峨壯觀。亦有文士雙手持簫,憑欄端坐吹奏,意態(tài)悠閑。文士身后兩童子,似受簫聲感染,以手指月,仰面嬉戲。在這遠離塵囂之地,一派秋夜蕭疏遼闊的氣象躍然紙上,給人以豁然開朗之意。整個畫面簡潔爽朗,幽靜深秀,筆力挺拔精妙。作者將高山明月、秋樹涼閣以及高士簫聲,相融一處,虛實結合,氣韻融洽,著力表現士大夫階層脫離塵俗,閑適自娛的情調。作品以水墨為主,略施淡彩,山石的大斧劈皴,精嚴的界畫畫法,人物、建筑的用筆工整,線條的勁健,均較好地襯托了畫面主題,樓閣透視關系清晰,遠山或僅勾輪廓或以濃墨渲染,讓人產生無限深遠的遐想。整個畫面虛實得當,層次清楚,工寫結合,氣韻融洽,筆力剛勁,墨色華滋,意境與技術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其整幅布局作以地角線式,右下充實,左上虛空。這種突出近景、推遠遠景、虛化中景的取景方法,以及對角線式的構圖方式,極似馬遠,但比馬畫秀潤雅致,用筆也更瀟灑柔美,可見被稱之“明代馬遠”名不虛傳。這種舍全景而取一邊角局部環(huán)境,使得要表現的場景更加集中,主題更加突出,有如當代攝影術之匠心獨具,將自己置身于一個不為人知的高處,將“鏡頭”對準他所喜好的別致景色和人物加以剪裁,等待最傳神一刻,“咔嚓”一下,將“美妙的瞬間”定格為永恒。其樹干以濃墨重染,較好地襯托了畫面主題,顯現出畫家深厚的功力??钭R“王諤”,鈐朱文印“諤王廷直”。此幅雖多存馬遠遺韻,但又不失作者獨具匠新之處,應是現存王諤山水畫中具有代表性和非常成熟的珍品,也是研究明代中期宮廷院體繪畫風格的重要史料。1988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專家鑒定,確定為王諤真跡,定為館藏一級文物。王諤傳世作品稀少,據不完全統(tǒng)計,現能見到實物真跡的只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等地有收藏。另有文獻記載的《傅巖夢卜圖》《四詔圖》等作品,未見有原件。
圖6 明 王諤 月下吹簫圖
圖7 .1 明 林良 荷塘雁嬉圖
學習鑒賞浙派大家的作品,研究明代皇家宮廷院體的繪畫藝術特色,還應該關注在花鳥畫領域有突出成就的宮廷畫家林良和呂紀。林良多放筆作水墨禽鳥,隨意點染,自如揮灑便成佳作。呂紀以工筆重彩為主,設色艷麗,富有兩宋“院體”的味道。他們以花鳥著稱,其作品流傳至今亦是難得,在當時影響力很大。尤其張路的作品從畫法上看,很有院體畫家林良、呂紀的畫風。
林良(約1416~約1480年),字以善,南海(今屬廣東)人。英宗天順年間,薦為錦衣百戶,供奉內廷。為明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嶺南畫派的先驅者。擅畫花果、翎毛,著色簡淡,備見精巧,常以水墨為煙波出沒,鳧雁曉唼容與之態(tài),清澹有致。其水墨禽鳥、樹石,繼承南宋院體畫派放縱簡括筆法,遒勁飛動,有類草書,墨色靈活。論者謂“不求工而見工于筆墨之外,不講秀而含秀于筆墨之內,遂另開寫意之一派”。
圖7 .2 林良落款
明代林良《荷塘雁嬉圖》(圖7),縱173、橫100.5厘米,絹本設色,濟南市博物館藏。此圖尺幅較大,筆墨精妙,也是林良的代表作。全圖自上而下蘆葦叢生,葦葉在秋風中搖擺,蘆花低垂,已呈朵朵白絮。幾片殘葉略顯枯黃,呈現一派秋風瑟瑟之景。但唯獨兩只蘆雁描畫得靈動可愛,饒有生氣,畫面中蘆雁的大眼睛正看著結實的果實,或將嘴巴潛入水中做覓食之舉,或將雙眼圓睜,欲為奪食而拼,給這寂靜的葦塘增添了無限生機。作者只用了了數筆就將精細處拿捏得恰到好處,可謂靜中含動,動中有靜。蘆葦用草書筆法入畫,飄逸瀟灑,中鋒圓筆畫蓮梗,渾厚蒼勁。殘荷以赭墨相加,勢如潑彩,蘆雁的羽毛以焦墨大筆點染,頭部以細筆著意描繪,生動異常。蘆雁游動的身軀也給靜靜的水面增添了陣陣漣漪,似有似無的幾筆水紋把這一切托出水面。又以細筆著意描繪雁的頭部,細軟的羽毛隨著頸項的轉動而變化,嘴、眼的形態(tài)和神氣細微而傳神,尤其是水中啄食的那一只,其動作的靈敏、形象的準確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整個畫面色調統(tǒng)一、筆墨相濟,內容與形式、技法與物象高度一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到之作??钍稹傲至肌?。此圖尺幅大,作品精,現為館藏一級文物。林良的藝術成就在明代還與另一位內廷供奉的花鳥大家呂紀并稱,有不少花鳥畫家出自他的門下,清代的“揚州八怪”及海派畫家都受過他的影響。
呂紀(公元15世紀),字廷振,號樂愚,鄞(今浙江寧波)人,宮廷畫家,供奉仁智殿,官錦衣指揮。應詔承制,多立意進規(guī),孝宗嘗稱道之:“工執(zhí)藝事以諫,呂紀有之?!鄙卯嫽B,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畫院體格,常繪鳳凰、鶴、孔雀、鴛鴦之類,雜以花樹,濃郁燦爛,古艷奪目,工筆勾勒與水墨寫意俱能,兼工帶寫,筆墨流動,結合兩體,發(fā)展了花鳥畫的表現形式。泉石布置,煙潤點染,具有造化之妙。他畫山水和人物亦有法度,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為明代院體花鳥畫派代表之一。其繪畫風格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水墨為主略淡彩,用筆較為豪縱;另一類則是設色濃麗,用筆工致,具有富麗的宮廷裝飾趣味。
明代呂紀《花鳥圖》(圖8),縱199、橫105厘米,絹本設色,濟南市博物館藏。屬工筆花鳥,尺幅較大,款“呂紀”,鈐“四明呂廷振印”一方。畫面繪錦雞、紅色牡丹、右下角桃樹的老干生出畫外,白色桃花,桃枝上嵌有幾只喜鵲,賦色艷麗,花卉禽鳥栩栩如生。因是宮廷畫家,其作品體現榮華富貴,具有富麗堂皇之美。
書畫題跋的起源較早,經過唐、五代、兩宋,進入元代詩文題跋日趨完美。明清時期特別是一些文人畫有時甚至一張畫上有許多人的題詩,畫家自己也作題。明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他們的畫一般都有題跋,唐寅每張畫都題詩。文徵明、沈周也作題,并且還有一幅作品聚多位學生、朋友題跋的現象。中國畫題款的另一種說法就是位置所在,這一點,有人講究,有人則隨意,我們現在見到的許多畫作,往往是原作者題款后,又有許多友人或后人的題跋,位置錯落,有的甚至很滿,但看起來卻絲毫不覺得局促難看,而往往被其書法和內容所吸引,更是增添了這些畫的魅力。但是周臣、仇英畫上的題跋就比較少,只是簽個名,這種情況到了清代也沒有什么大變化。本文介紹的這幾位明代宮廷畫家都不常題畫,王諤的《月下吹簫圖》只題名款“王諤”,呂紀的《花鳥圖》只題“呂紀”,而林良的《荷塘雁嬉圖》也只是署“林良”,鑒賞之余這一特點仍是新的研究課題。
圖8 明 呂紀 花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