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文峰
玉器發(fā)展到金元時期,題材與風格均發(fā)生了明顯的創(chuàng)新與轉變。在繼承宋遼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較多的融入了本民族生活與文化的典型特征,體現了中原傳統(tǒng)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滲透,反映了金元民族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借鑒與傳承、發(fā)揚,以及民族融合與一統(tǒng)。
金元玉器在題材上除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常用題材外,較多的體現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性和宗教信仰;在風格上,既強化了北方民族粗獷豪邁、自由奔放的鮮明特征外,亦不失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細膩典雅和精致唯美。二者相融合的特征甚為明顯。
圖1 金 玉節(jié)約
金代在文化上兼收并取,在本民族生活習俗的基礎上,繼承吸收了宋遼文化傳統(tǒng)并進一步發(fā)展,對民族文化的融合起到了積極作用。金代出土和傳世的玉器比較豐富,有與宋代風格相近的鏤空花鳥佩、青玉龜游佩、玉藻魚、玉童子飾等,亦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習俗的春山、秋水玉飾和玉嘎拉哈等,體現了金代玉器較為鮮明的時代風格和民族特色。
春水玉整體造型多呈橢圓形,正面弧凸,并以多層次鏤空加飾陰線的手法雕出各種花鳥草蟲等圖紋。最常見畫面為玉器正面琢有一只曲頸下伏的大雁躲藏在枝葉交錯的荷葉叢中,上端有一只海東青向雁俯沖下來,作追逐狀。另有畫面為海東青正在啄天鵝的頭顱,而天鵝作奮力反抗、展翅跳竄的掙扎姿態(tài)。背面是一橢圓形環(huán),環(huán)上有穿孔,可供綴結佩戴。
圖2 金 花形玉帶銙
圖3 元 鏤雕龍紋玉帽頂
圖4 元 鏤雕雙螭紋玉帽頂
圖5 元 鏤雕荷鷺紋玉帽頂
圖6 元 鏤雕子母獅形玉帽頂
楊伯達認為海東青捕掠天鵝的圖紋素材,是表現契丹族“春捺缽”弋獵生活的一個場面?!哆|史》載:春天,當遼帝行至“春捺缽”“鴨子河濼”時,“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晨出暮歸,從事弋獵。鴨子河濼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長春州東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堝,多榆柳杏林。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綠色衣,各備連錘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于濼周圍相去各五七步排立?;实酃诮?,衣時服,系玉束帶,于上風望之。有鵝之處舉旗,探騎馳報,遠泊鳴鼓。鵝驚騰起,左右圍騎皆舉幟麾之。五坊擎進海東青鶻,拜授皇帝放之。鶻擒鵝墜,勢力不加,排立近者,舉錐刺鵝,取腦以飼鶻。教鶻人例賞銀絹?;实鄣妙^鵝,薦朝,群臣各獻酒果,舉樂。更相酬酢,致賀語,皆插鵝毛于首以為樂。賜從人酒,遍散其毛。弋獵網鉤,春盡乃還?!?/p>
金代照例春搜弋獵,將春捺缽改稱春水,并以飾春水玉銙為上品。《金史》載;“金人之常服四,帶、巾、盤領衣、烏皮靴,其束帶曰吐鶻……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吐鶻,玉為上,金次之……其刻琢多如春水……之飾?!边@是目前金代玉帶板琢飾春水題材的最早記載,為鶻掠天鵝玉器的年代、地區(qū)、族屬提供了史學記錄和科學依據。將富有北方民族生活習性的春水弋獵的生動場面裝飾在玉雕藝術的畫面中,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聰明智慧和卓越的創(chuàng)作能力及琢磨技巧。
鶻,即海東青,鳥類之一種?!稓J定盛京通志》載:“海東青亦曰海青,雕之最俊者?!薄段墨I通考》曰:“海東青者小而健,能擒天鵝,爪白者尤為異,出于五國之東,契丹酷愛之,然不能自致?!边@種體小機敏、疾飛如電、專擊鵝和雁的腦殼的小猛禽,深為游牧民族獵人所鐘愛,并常有人進行馴養(yǎng),被視為獵鷹中的絕品。
秋山玉同春水玉題材相似,是一種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秋捺缽”即“秋山”弋獵景象的玉器,圖紋大多飾秋天山林中的景象和獵取對象。常見器型呈長方扁平狀,畫面多由樹木花鳥、蹲臥或行走的猛虎、奔跑的小鹿及山石密林等構成。式樣古拙渾厚,表現出女真族的生活環(huán)境及地貌特征,具有較強的現實生活意境和淳樸濃郁的北國風情。據《金史》記載,金主秋山時亦著飾秋山圖案之服?!捌鋸那锷街瑒t以熊鹿山林為主……吐鶻,玉為上……其雕琢多如……秋山之飾。”可見秋山玉依然是反映女真族生活景象和場面的,它同春水玉一樣,均為金朝一定的社會階層人士使用的較為貴重的玉器。
圖7 元 獅子形玉帽頂
圖8 元 鏤雕鶴鹿紋玉帽頂
金代除了保持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外,還吸收了遼宋的典章制度。其寶用遼,樂用宋,儀衛(wèi)“大抵模仿宋制,錯綜增損而用之”。金人常服玉帶為上,庶人禁用玉,“庶人……不得以金玉犀象瑪瑙玻璃之類為器皿及裝飾刀把鞘”。因此,金代玉器也是金代貴族身份的標志物。其材料主要來自西域,以青玉、白玉為主。間有少量瑪瑙器,工藝技法與宋相似,但其功用、式樣、內容等略有不同。概括起來,金代玉器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在紋飾圖案方面,金代玉器常用草原民族熟悉和喜歡的天鵝、鴻雁、海東青、虎、鹿、樹林、荷草等為造型和裝飾圖案。
圖9 元 鏤雕螭穿花紋玉嵌飾
圖10 元 浮雕龜云紋玉帶穿
圖11 元 鏤雕桃紋玉帶穿
在雕琢工藝方面,金代玉器集陰刻、鏤空、迭挖、碾磨等手法于一體,不僅使多數平面玉器裝飾增添了極強的藝術魅力,而且也使多層次的玉器作品更加活潑而富有生命力。那自然卷曲的荷葉,相互纏繞、盤根錯節(jié)的蔓草枝葉以及龜游其中或雁匿荷叢的情景場面,展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令人心醉的草原風情。金代玉器在學習和吸收漢文化的基礎上,在利用漢代工匠琢制當時流行的造型圖紋時,還創(chuàng)造了深具本民族風格特色的玉器。
在藝術題材方面,金代玉器推陳出新,極具特色。如春水、秋山、玉納言、玉逍遙、龜游佩等,都是金代玉器較為典型的作品。
元代玉器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變化不甚明顯。但與宋代玉器纖細秀麗的風格迥然不同,元代玉器比較講究作品的氣韻和粗放性,不求具體描繪,不講究細部的刻畫,頗具元人健壯豪邁的氣魄。元代墓葬出土玉器相對較少,傳世玉器相對較多,部分繼承了遼金玉器的內容風格和題材,依然崇尚富有野味的圖紋意趣。器型主要有桃形杯、玉帶鉤、玉佩飾、玉帶板、玉押印、玉瓶等。元代玉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元代玉器出現了反映蒙古族人生活習俗的畫面。尤其在元人承襲漢制服飾的玉帶上,各類圖紋尤為突出。他們大多頭戴尖形帽,身著窄袖過膝長袍,腰扎一條帶子,腳穿一雙皮靴,或靜或動,造型各異,明顯地表現出本民族的風格和特色。
2.山林野趣題材較多。遼金以來反映原野密林、春山、秋水等題材的玉器,在元代仍在流行,并且大有發(fā)展趨勢。紋飾大多雕琢花鳥、飛禽、動物、森林等。風格粗獷開朗,富有廣闊的視野和迷人的情趣。
3.普遍采用多層透雕的技法。元代繼承和完善了金代所創(chuàng)的多層透雕的表現手法。常見的器物有帶扣、器鈕、飾件等。器面上大多把一些動物、水鳥花草等分成二、三層進行琢磨,蜿蜒曲折,縱橫交錯,層層有景,處處有物,再現了北方自然的原始風貌,立體感很強。
4.粗獷豪放,善用重刀。元代玉器工藝手法大多較粗獷,帶有游牧民族豪放的習性,一般都留有碾琢后的鉈、鉆痕,不加修飾整理,不甚注重器物的細膩光潔,善用重刀。如動物的四肢、腮、頸等大的結構分界部位,花草的葉莖相接部位,飛禽的翅膀、羽毛、脖子等部位一般都有重刀出現。
總之,金元玉器深具北方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別是在工藝上,更加注重突出作品的整體效果,特別是那些多層次的、穿枝過梗的立體玉器,不但主題紋飾突出、精美,而且枝條翻卷自如,穿插得體,別開生面。同時制玉大師們還巧妙地利用其材料和空間,以次要紋飾襯托主要紋飾,暗部襯托明面,葉莖襯托花果,景致襯托人物、動物,遠景襯托近景等技法,使畫面前后掩映,虛實相依,使花草與禽鳥、動物與自然景致融為一體,達到了生活與藝術的高度統(tǒng)一。但其細部卻少有修理,刀工大膽有力,深具北方民族的個性特點。
下面以河北博物院藏金、元時期玉器為例,對其題材和風格略作分析和探討。
金 玉節(jié)約(圖1)
圖12 元 鏤雕花卉紋玉帶穿
圖13 元 鏤雕花卉紋玉帶穿
圖14 元 鏤雕春水紋玉帶飾
長4.1、寬3.5、厚1.5厘米。玉色灰白,有明顯綹斑。器為“凸”字形,一面中部呈圓形凸起,另一面平整光素,三端各有一穿孔。該節(jié)約當為實用器,玉質較差,制作不甚規(guī)整,粗獷簡約,打磨略顯粗糙,不注重細節(jié)的處理,具備金代玉器風格。
北方草原民族以游牧為生,多擅騎射,對良馬極為珍愛。尤其是貴族的馬具,都喜用玉或瑪瑙進行裝飾。節(jié)約是馬之革帶上面的裝飾物,或具有一定的連接作用。
金 花形玉帶銙(圖2)
長3.6、寬2.5、厚0.7厘米。玉色灰白,內有綹斑。造型為一盛開的花朵,花瓣圓潤寫實,以粗線條為主,刀法較重,簡約明了,具有金代玉器飽滿粗放的風格。琢磨較為光滑細膩。器物背面光素平整,有三組對穿孔供綴系,裝飾性大于實用性。
玉帶是封建社會后期官場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鞓(皮革帶)、銙(帶上鑲嵌之物)、鉈尾(嵌在皮帶革的尾端)三部分組成。用玉制作的銙為玉帶銙,俗稱帶板。造型基本為扁平體,是綴在革帶上的玉質飾物。唐代,玉帶已成為官級尊卑的象征物,革帶上的玉銙配置日益趨于制度化,王公貴族們以玉銙的多少及材質的優(yōu)劣來區(qū)別他們之間地位的尊卑、品級的高低。宋元明各朝玉帶依然流行,同樣也是佩帶者身份地位的標志。該玉帶銙紋飾粗簡,玉質略差,當為中下層人物所使用,同時也反映了金代玉材相對匱乏的真實情況。
元 鏤雕龍紋玉帽頂(圖3)
長3.2、寬1.2、高3.7厘米。玉色青白潤澤,有深褐色玉皮。通體透雕,龍首向上盤踞頂部,長眼寬鼻,龍嘴微張,露齒,龍發(fā)細長向后飄浮。四肢矯健有力,龍體滾圓,修長卷曲,龍尾上揚,造型升騰翻飛,矯健有力,動感十足。平底,底部兩個穿孔。
帽頂,指帽子頂上所綴的結子或珠寶。器物一般底部平齊,上部隆起,工藝多采用管鉆鏤空或多層鏤雕的技法。紋飾常見的有龍紋、蟠螭紋、春水、秋山、荷葉鷺鷥、鴛鴦臥蓮、山石人物等,形態(tài)各異,情意盎然?!对贰と首诩o一》:“為皇太子時,淮東宣慰使撒都獻玉觀音、七寶帽頂、寶帶、寶鞍,卻之,戒諭如初?!泵魃虻路度f歷野獲編》有關于帽頂的記載:“近又珍玉帽頂,其大有至三寸……元時,除朝會后,王公貴人俱載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庇纱丝梢?,元代確有玉帽頂之器。
元 鏤雕雙螭紋玉帽頂(圖4)
長3.8、寬2、高2.9厘米。玉色青白潤澤,夾有少許黃斑。造型為兩蟠螭相對匍匐行進,身體呈S形彎曲狀,背部正中琢一條長陰線,在陰線兩側又分別刻出等距離的、每兩條為一組的短陰線表示蟠螭的脊骨,四肢有力。螭面部略呈方形,陰刻三角眼,額部陰刻“王”字,兩耳圓形直立,腦后飄拂長發(fā)。器中心有一通天孔。平底,另有兩組對穿孔。
元 鏤雕荷鷺紋玉帽頂(圖5)
長4、寬2.5、高4.2厘米。玉色青白,夾有黑色小斑點,局部有深黃色玉皮。多層鏤雕而成。頂部由兩片荷葉和荷花組成,一荷葉中心下凹,似欲折合,邊緣呈連弧式。荷花含苞待放。荷葉下的葦葉和水草穿插交織,形成層次豐富的多層立面。水草彎曲自如,三只鷺鷥棲息其間,或昂首望天,或俯身覓食,或佇立觀望,姿態(tài)優(yōu)雅閑適。鷺鷥頭長翎毛,陰刻細長的三角形眼,身體渾圓,刻劃細陰線象征翼羽。平底,底部有二組對穿孔。
圖15 元 玉魚
圖16 元 玉瑞獸
元 鏤雕子母獅形玉帽頂(圖6)
長3.8、寬2、高4.4厘米。玉色青,有黃色綹裂。造型為圓雕大、小二獅,大獅一前肢伏地,一前肢抬起擁抱小獅,與小獅相戲。大獅眼睛上部以一排斜向上的短陰線表現眉毛,眼外凸,方嘴,腮部有彎月形弧線,頭部毛發(fā)呈多綹的螺旋狀,肘部、腿部帶有螺旋紋,寬尾自身后上沖。小獅呈站立狀,方嘴伸向大獅,頭部用短陰線表示毛發(fā),前爪扶在大獅身上。大獅威武有力,小獅幼稚可愛。這種造型俗稱“子母獅”。平底,在大獅頭部有一通天孔。
元 獅子形玉帽頂(圖7)
長3、寬2.1、高4.5厘米。玉色青白,局部有灰色色斑及黃褐色綹裂。呈蹲坐狀,頭較小,環(huán)眼,闊嘴,腮部有彎月形弧線,頭部披發(fā)呈多綹的螺旋狀,一只前爪踩在繡球上,尾自身后上沖,身上有陰線表示毛發(fā)。平底,底部有二組對穿孔。
元 鏤雕鶴鹿紋玉帽頂(圖8)
長2.7、寬1.6、高3.1厘米。玉色青白,夾有黑色小斑點,局部有褐色沁。多層鏤雕而成。柞樹下一對回首對視的鶴、鹿,鶴身用短直陰線表示毛發(fā),鹿身圓潤,四條腿采用重刀鏤雕,纖細有力。平底,底部有二組對穿孔。
鶴是一種可以載人升天成仙的瑞鳥,鹿是一種仁獸,有祥瑞之兆。因為鶴、鹿均壽命長,所以古人常把鶴和鹿連在一起,寓意鶴鹿同春、長命百歲。
元 鏤雕螭穿花紋玉嵌飾(圖9)
長8.2、寬6.5、厚1.5厘米。玉色青,有絮斑,瑩潤。以圓潤的橢圓形環(huán)為底邊,多層鏤空雕刻而成。正面微凸,起伏較大,一螭穿繞于花草云間,圓頭圓腦,五官集中在頭部下方,額頭刻王字,脊背飾雙陰線及數對短小陰線?;ò昊ㄈ~采用斜磨深挖手法,立體感極強,呈現一種微風吹拂、翻卷擺動的姿態(tài)。線條粗放,刀工剛勁有力,深具元代玉器特色。
元 浮雕龜云紋玉帶穿(圖10)
長4.5、寬3.2、厚0.9厘米。玉色青,溫潤。長方形,四邊委角,周邊起細框。中間圖案為減地浮雕龜紋,龜口吐祥云,云角較長,云頭較小,形成流云狀,陰線刻龜背紋。背面平整光素。下方有一扁圓形環(huán),可懸掛系物。側面挖空呈長方形孔洞,橫穿革帶系物使用。這種將硬挺的直角,變?yōu)榱鲃拥奈堑淖鞣ǎ乖衿鞯脑煨汀⒕€角顯得十分優(yōu)美。
帶穿是古人革帶上的一種飾物,由北方草原民族善用的蹀躞帶演化而來,具有系掛實用物品的功能。一般造型為長方形或橢圓形,底邊附有一環(huán),器體正面常裝飾有豐富多彩的圖案。
元 鏤雕桃紋玉帶穿(圖11)
長3.8、寬2.8、厚1.7厘米。玉色青白,溫潤無瑕。長方形,四邊委角,兩面紋飾近乎類同。中心透雕枝葉及桃紋,桃子中心用深陰線分為兩瓣。側面有橫貫矩形孔,用于穿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桃蘊含著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著生育、吉祥、長壽的象征意義。桃因“子繁而易植”象征多子多福,又傳說東方有桃樹,以核作羹,食之益壽,故桃寓意為壽。
元 鏤雕花卉紋玉帶穿(圖12)
長4.1、寬3.2、厚1.2厘米。玉色青,夾有黑色小斑點。長方形,四邊委角,多層透雕。正面凸起,鏤雕花卉、枝葉,葉子上采用深、淺兩種陰線表現筋脈,圖案簡練緊湊。下有扁圓形環(huán),供掛系物品用。背面光素,周圍有邊框。側面留有矩形孔,供穿帶用。
花卉紋在早期玉器中極為少見,南北朝、隋唐之后逐漸增多。元代花卉紋的主要特點是:花葉翻卷自如,多用大花、大葉填滿空間,葉脈以細長的陰線表現,在雕琢的技法上注重圖案的深淺變化、層次區(qū)分及整體效果。
元 鏤雕花卉紋玉帶穿(圖13)
長4、寬3.8、厚1厘米。玉色偏黃,有褐色綹紋。近正方形,四邊委角,深層透雕。上部雕一盛開花朵,花瓣卷曲深凹。下部為一對舒展的花葉,花瓣和花葉上均雕刻細陰線。圖案豐滿生動,刀法粗獷有力。背面光素,挖圓形孔,四周留邊框。側面挖成長方形孔洞,供穿帶用。
以上所論器物,在取材和寓意上均有明顯的中原傳統(tǒng)文化特征,如龍、螭、獅、鶴、鹿、桃、花卉等,均為漢族典型傳統(tǒng)吉祥紋飾,是元代吸收、借鑒和利用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鐵證,充分說明中原文化對元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同時,其紋飾特征和工藝手法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又充分體現了元人作為北方游牧民族那種粗獷、豪邁、奔放、大氣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習性。
元 鏤雕春水紋玉帶飾(圖14)
長7、寬4.6、厚1.1厘米。玉色偏黃褐色。以海東青捕天鵝為主題,刻畫了天鵝為躲避海東青的追捕慌忙藏匿于花草叢中的情景。天鵝長頸彎曲,躲藏在枝葉交錯的荷葉叢中,海東青向下俯沖欲啄其腦,生動傳神。采用多層鏤雕的工藝技法,加強了作品的深厚度,凸顯三維效果。下端背面有掛扣,供系物用。
該玉器無論在題材上還是雕琢手法上,均為典型的元代特征,是完全屬于元人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作,真實反映了元人游獵的生活習性,為元人玉作的典型代表器具。
元 玉魚(圖15)
長3.9、寬2.7、厚1厘米。玉色青白,帶黑色斑。造型為圓雕扁平體,魚體寬大肥胖,小鰭,尾分叉。頭部小,嘴微張,圓圈眼,下唇與魚腹處似鋸齒狀,并以剛勁有力而細密的斜格紋表示魚鱗。特別有趣的是,在大魚的上尾部,還雕有一條與大魚體態(tài)相似的小魚,構思巧妙,十分可愛。
魚是中國玉器中常見的動物形象之一,魚形佩在史前文化時期即已出現,商周時期數量較大,造型多呈直條形或弧圓形,少見裝飾,僅具形態(tài)而已。宋代以降,玉魚開始向寫實方向發(fā)展,同時又因“魚”與“余”“?!敝C音,寓意富足有余,至今仍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金元時期,北方民族以漁獵為生,魚成為他們的主要食物,于金人、元人更為親切、崇敬和神圣,甚至成為他們的圖騰對象,其意義不言而喻。
元 玉瑞獸(圖16)
圖17 元 玉瑞獸
長6.8、高4.8、寬2厘米。玉色青白,黃褐色沁斑。瑞獸前肢合抱于胸前,后腿曲臥,頭部微昂,雙角粗壯,管狀眼,闊鼻,嘴略尖,閉口露齒,齒以狀孔表示,雙翼似寬帶飄拂狀,胸部以陰線表示,細部修飾簡略,顯得古樸、粗獷,給人一種雄健有力的感覺。
元 玉瑞獸(圖17)
長6.3、寬2.2、高4.5厘米。玉色青白,褐色沁斑。瑞獸整體造型為蹲伏凝視狀,獸首微昂,獨角,長眉,圓眼,如意形鼻,嘴平齊,長須。軀體肢干健壯,雙翼豐滿飛揚,神采奕奕,氣宇軒昂,充分表現出一種內在的氣勢、力量和威武感。
玉魚和玉瑞獸為中原傳統(tǒng)文化和元人民族文化有機結合的典型代表。魚的寓意上文已經敘述,而神圣莊嚴的瑞獸除了蘊涵傳統(tǒng)祥瑞寓意之外,其所體現出來的那種英武彪悍,則是元人民族性格的真實反映,完全符合元人的游獵生活、民族性格和尚武侵略、開疆擴土的國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