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最近,5歲的芳芳越來越不喜歡上幼兒園了,芳芳媽知道,女兒在幼兒園的日子不好過,她已經(jīng)被所有的小朋友“盯”上了!
上周三,芳芳在手工課上惹禍了。她向后靠椅子,坐在上面晃來晃去……老師提醒了她很多次,但她只能控制一小會兒,然后就又忍不住發(fā)作,最終一個不小心摔在了地上。老師趕緊跑過去扶起她,忍不住責(zé)備了幾句。周圍的小朋友也一起起哄:“給她黃牌!”芳芳聽到大家的嘲笑,難過地哭了起來。
原來,芳芳的幼兒園里有一項特殊的規(guī)定,上課的時候,老師會發(fā)給每個小朋友一個圓形的塑料牌。塑料牌的正面是綠色,背面是黃色。如果表現(xiàn)好,就可以把綠色朝上;相反,如果小朋友犯了錯誤,就要把黃色朝上,這就是大家說的“翻黃牌”。芳芳是被黃牌警告最多的孩子,因為她常??刂撇蛔∽约骸?/p>
美術(shù)課上,她用水彩筆把桌子涂成了紅色;喝水的時候,她忍不住推了佳佳一把,把水灑了一地;數(shù)學(xué)課上,她搶話、接下茬兒……黃牌被翻得多了,連小朋友也開始幫老師盯著芳芳,她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對此,芳芳媽很苦惱,她講過道理,發(fā)過脾氣,都沒有用。也許,自控力是天生的?那么,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天生的能力都在完善,但為什么芳芳的自控力卻發(fā)展得很慢呢?
為了找到答案,芳芳媽在圖書館翻閱了很多關(guān)于自控力的書籍,找到了一絲希望:雖然大部分實驗都證明,自控力有天生的成分,它來自大腦前額葉皮質(zhì),由人腦中的生物力量決定。但是,自控力也是一種“肌肉模型”,就像我們身體上的任何一塊肌肉一樣,用進廢退。這個信息,對芳芳媽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就算芳芳先天的自控力發(fā)育不是太好,只要后期訓(xùn)練跟得上,一樣能變強!
泡在圖書館的那幾天,芳芳媽做了滿滿一本筆記,帶著信心和很多的方法回家了!
其實,芳芳不僅在幼兒園控制不好自己,這些失控的行為,在家里也能找到蛛絲馬跡。每天,媽媽和芳芳斗爭看多久的電視,簡直是一場持久戰(zhàn)。每次規(guī)定看兩集動畫片,她都會無法控制地看4集。關(guān)于零食,芳芳也沒有抵抗力,她一閑下來就磨著媽媽要吃這吃那,搞得全家人都不敢吃零食,生怕勾起孩子的癮。面對這樣的情況,芳芳媽開始明白,大人們只懂得限制,不去幫助孩子學(xué)會自控是不行的。所以,她打算牛刀小試一下,運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幫芳芳提升自控力。
芳芳媽和孩子約定:“如果你一天不被翻黃牌,回到家里就可以多看兩集動畫片!”她以為這樣的方法會非常奏效,殊不知,孩子比她預(yù)想的機靈很多。如果某一天,芳芳沒有被翻了黃牌,她會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報喜”,然后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零食,甚是享受。但如果某一天,她早早地就被翻了黃牌,那她一整天的表現(xiàn)都會很糟糕,好像這一整天已經(jīng)“輸了”,后面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氐郊依?,她也會用哭鬧、耍賴來試圖抵消黃牌給自己帶來的損失,還會不停地“告黑狀”,解釋被翻黃牌這件事不是她的錯……總之,一整個晚上,會搞得全家人精疲力竭,這是芳芳媽始料未及的。
冷靜下來,芳芳媽搞懂了一件事—提高自控力遠遠不是用延遲滿足可以達到的。如果不教會孩子怎么控制自己,只用獎勵誘惑孩子,會適得其反。于是,她暫時放下了獎勵計劃,改用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
芳芳媽發(fā)現(xiàn),在外出吃飯或者等車的時候,芳芳總是磨著自己要手機,打發(fā)無聊的時間。于是,芳芳媽想出各種方法,把等待變得有趣。等餐時,芳芳媽用十幾根牙簽給她擺數(shù)學(xué)題,讓她琢磨著怎樣才能只動一根就讓兩邊相等。等車時,芳芳媽隨手帶著一個小魔方,和她一起研究……如果條件不允許,就讓她通過想象來打發(fā)時間,母女兩個一起看天上的云朵,或者回憶一次好玩兒的旅程??傊?dāng)孩子的頭腦開始思考別的東西時,對手機的渴望就在慢慢冷卻。
一旦教會了孩子等待的技巧,芳芳媽發(fā)現(xiàn),等待對于芳芳來說并不像之前一樣難熬了。有一次外出吃飯時,芳芳主動帶著涂色本打發(fā)時間,她已經(jīng)會給自己想辦法了。芳芳媽終于松了口氣,這次,她選對了方向。
學(xué)會了等待后,另一件讓芳芳媽很郁悶的事情是,芳芳有時候很不講“信用”。比如,周末有一個繪畫體驗課,芳芳媽問女兒:“周末下午有一節(jié)繪畫課,咱們一起去畫畫好嗎?”芳芳痛快地答應(yīng)了,然而,周六的下午臨近出門時卻狀況百出。芳芳可能會說:“我還想和我的小熊玩兒一會兒,我不想去畫畫!”或者聲嘶力竭地喊:“我沒有說過喜歡畫畫!我為什么要去畫畫?”
遇到這樣的狀況,芳芳媽很容易怒火中燒。她不是糾結(jié)具體的繪畫課,而是芳芳的性格—為什么孩子的承諾總是禁不住時間的考驗?為什么孩子沒有長久的執(zhí)行力呢?
想到這兒,芳芳媽趕緊在腦中叫了暫停,她發(fā)現(xiàn)自己又給孩子貼標簽了。她試著體會芳芳的感受,5天前,和她說學(xué)畫畫的時候,她的感覺是抽象、模糊的,當(dāng)時間臨近時,她開始啟動了情緒層面的思考,是生動具體、有思路的,她會想到在熱天出門、上課要兩個小時那么久或者其他困難,所以變得退縮。要是以往,芳芳媽會痛罵孩子幾句,然后逼著她去上課。今天,她想嘗試一種新的方式,在不破壞親子關(guān)系的前提下,督促孩子自律。
關(guān)于自控力的書籍,都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動力源泉,那就是來自父母的愛意。如果親子間存在有效的情感連接,那父母的愛就能夠幫助孩子自控。既然孩子不懂得邏輯,對她講“學(xué)畫畫是一門很有用的興趣愛好……”是沒有用的,所以芳芳媽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媽媽好喜歡你畫的畫,上次你在課上畫了一只白鵝,我用手機照下來了,你要不要看一下……”芳芳聽到媽媽的贊賞,體會到她內(nèi)心的愉悅,就開始積累屬于自己的力量、激發(fā)了一些熱情,進而提高自己的執(zhí)行力。
同樣,面對孩子的選擇困難,芳芳媽也不再講道理,而是讓她練習(xí)選擇。去超市時,提前和芳芳講好,只能買一個玩具。要是遇到兩個非常喜歡的玩具,芳芳會急得跺腳。這時候,芳芳媽會輕輕摟住她,安慰一下,然后讓她同玩具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讓她分析:“如果帶洋娃娃回家,我要怎么玩兒?如果換成彩泥,會有什么不一樣嗎?我給每個玩具打幾分……”芳芳思考過后,仍然難以選擇,但是她剛剛激動的情緒得到了緩和。這樣,芳芳媽再和她強調(diào)約定—一次只允許買一個玩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
很多時候,自控力來自于孩子的一次正確的選擇。她選擇等待,就要用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式讓頭腦中的欲望冷卻;她選擇執(zhí)行,就要有足夠的動力支持自己前行。這個動力可能是興趣、父母的愛,或是親子之間的約定……總之,在批評孩子自控力差之前,父母不妨反思一下,我們?yōu)閹椭⒆犹岣咦钥亓ψ隽伺??如果沒有,那就盡快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