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其移民政策一直是一個焦點和熱點話題,尤其是他一上任就出臺的“禁穆令”和日前對非法移民采取的“零容忍”政策,遭到了各界的批評,引來各種反對。一個依靠移民建國、興國與發(fā)展的國家,一個有著悠久移民歷史的國家,如果在移民政策上毫無彈性,不顧親情和傳統,恐怕不是所有美國人愿意看到的。
自由移民——限制性移民——選擇性移民
移民政策問題是美國政治中的老問題。從19世紀末開始,美國有關移民問題的討論一直未停止過,它并不是特朗普時代的專屬產物。
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Chinese Exclusion Act),標志著美國政府的移民政策從殖民地時期開始的自由移民時期過渡到了限制性移民時期。從此,有關移民問題的爭議從未間斷。
制定限制性移民政策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隨著工業(yè)化的初步完成,美國社會首次遇到了工業(yè)化初期特有的各種社會問題,如失業(yè)、貧困、腐敗、環(huán)境污染等,這些問題在農業(yè)社會不是那么突出。與此同時,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以及其他現代社會的管理機制尚未建立或完善(19世紀末的進步主義運動,正是為了推動現代管理體制的建立而出現的美國中產階級社會改良運動)。在19世紀末,美國的主流社會不主張聯邦政府對國家的干預過多,“管得最好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政府”這一政治傳統主導了政府管理。因此,當時的聯邦政府面對出現的諸多社會問題,并未積極尋找對策,而是把責任轉嫁到美國的自由移民政策上。經過各種爭論、辯論,限制新移民、驅趕非盎格魯—撒克遜族的移民似乎成了美國緩解就業(yè)問題的方案。華人移民首當其沖。
在19世紀,有大批華人移民美國,參與跨州際鐵路建設和到西部淘金。華工由于勤勞又樂于接受低工資,受到白人雇主的青睞。可是,隨著19世紀末工業(yè)化的完成,一些行業(yè)的雇員數量趨于飽和,特別是隨著經濟轉型、調整,以及不同程度經濟危機的出現,就業(yè)市場競爭激烈,于是就有了1882年的《排華法》(2012年6月18日,美國眾議院全票通過表決,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排華法》公開道歉),華工成為美國歷史上被限制和驅趕的首批對象。
從限制華人移民開始,美國的移民政策經歷了一戰(zhàn)、大蕭條、二戰(zhàn)、冷戰(zhàn)等時期。不同時期,限制和驅趕的移民重點不一樣,包括德裔、日裔等在內的合法移民群體都曾因各種原因遭受過諸多不公正的待遇。在1965年之前,美國聯邦政府的移民政策基本延續(xù)了1882年開始的限制特定國家移民的傳統,同時對準入國家的移民采取配額制。這一限制性移民政策直到1965年移民改革法出臺后,才發(fā)生大的變化。
二戰(zhàn)后,由于美國有些退伍軍人的妻子是外國公民(戰(zhàn)爭期間的愛情),加之冷戰(zhàn)時代美國為了充當所謂西方世界領袖和維護“救世主”形象的政治需要,以及隨著20世紀60年代以黑人民權運動為代表的各種社會運動的興起,多元文化主義出現,美國社會對移民和不同文化變得更為寬容。于是在1965年,美國政府改變了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限制性移民政策,更為靈活地處理難民問題、退伍軍人外國妻子問題、吸納美國需要的人才問題,以及出于政治考慮接受特定國家移民的問題等,進入了筆者稱之為美國移民史上的選擇性移民時期。
顧名思義,選擇性移民是指美國政府希望接納的移民,優(yōu)先安排入境。當然,接納是有一定原則的。比如,美國公民的親屬、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等優(yōu)先接納。既然是選擇性移民,不同時期,美國對被選擇的移民有不同的需求和標準。因此,這個選擇的標準是帶有彈性的,隨時可能調整,以有利于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以,這項選擇性政策從1965年開始一直是一項有爭議的政策。到了特朗普時代,無論是“禁穆令”還是采取的其他措施,可以說,特朗普采取的還是一種選擇性移民政策,只是選擇移民的對象發(fā)生了變化。說到底,選擇性的移民政策本質上還是一種限制性移民政策,充分體現了美國式的實用主義。
移民政策一直是美國對外政策的縮影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移民政策的調整,無不與當時所處時代的內外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是美國政府對外部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回應。比如,1882年出臺的《排華法》,一戰(zhàn)、二戰(zhàn)時期的限制德裔和日裔移民,1965年修改移民法等,無一不是美國對當時所處時代國際環(huán)境做出的反應。
美國在20世紀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經濟能夠快速發(fā)展除了自身得天獨厚的歷史、地理、發(fā)展機遇以外,也得益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冷戰(zhàn),更得益于后冷戰(zhàn)時代經濟的全球化。但是,經濟全球化也給美國帶來了諸多的挑戰(zhàn)與危機,美國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和調整其移民政策,以鞏固美國的地位。
尤其是在后9.11時代,由于反恐戰(zhàn)爭的延續(xù),以及新媒體時代網絡恐怖主義思想的滲透傳播,無一不在深刻影響著美國社會和移民政策,并在一個個具體的議題上反映出來。無論是歷史上的《排華法》、還是今天的“禁穆令”以及對非法移民的“零容忍”等所謂的“新政”,這些移民政策的出臺本質上都是美國直接或間接對外部世界的一個反應。
此外,非法移民問題以及如何根治,也長期困擾著美國。在美國出生的非法移民子女可合法獲得公民身份,從而合法消耗納稅人的錢,造成在非法移民問題嚴重的城鎮(zhèn)地方政府財政緊張,有的城鎮(zhèn)還因非法移民出現犯罪問題,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從前美墨邊境開放的時候,大量非法移民涌入,加上通過其他非法途徑進入美國的非法移民,給美國社會帶來了不少挑戰(zhàn)和壓力。美國政府曾數次歸化非法移民,讓他們中合適的人獲得合法公民身份,但是隨后又有大量非法移民涌入。后來,美國政府不得不加大邊境管控措施。奧巴馬時代如此,布什時代也是如此,只是管控的程度不同而已。特朗普上任后,他對非法移民采取“零容忍”態(tài)度,對非法移民中的成人提起訴訟,強行帶走他們的孩子另行安置,造成“骨肉分離”,引起各方爭議和抗議。
特朗普把非法移民稱為入侵者,絲毫不愿妥協。他似乎在痛下決心整治?;蛟S,他的鐵腕政策可讓非法移民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可是,這真的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嗎?加強邊境管控是對的,但是對已經入境的非法移民采取強行拆散父母與子女的做法,即便有法律依據,也有違人性。一些有良知的政治家和民眾紛紛站出來公開反對,美國上下意見極不一致。在聯邦法院、政府內部以及老百姓中,反對聲和抗議音此起彼伏。
特朗普移民政策是選擇性移民政策
的延續(xù)
特朗普的移民政策,的確在美國中下層中受到了歡迎。全球化帶來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轉型與調整。當經濟和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對于那些暫時失去就業(yè)機會、失去工作的中下層美國老百姓來說,特朗普的強硬移民政策無疑讓他們看到了一些新的希望。
特朗普的移民新政雖然得到了一部分美國人支持,但是這種任性而為是否真的有利于美國的利益,現在還難以判斷。正如在當前很有爭議的貿易戰(zhàn)問題上,美國參議院在7月11日,以88∶11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一項不需要強制執(zhí)行的決議,希望結束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征進口關稅的做法。雖然這不過是一個表態(tài)性決議,卻清清楚楚表明了國會的態(tài)度。共和黨是特朗普所在的黨派,也是美國參議院的多數黨。顯然,特朗普的貿易戰(zhàn)政策招來了共和黨內一些人的強烈不滿。即便特朗普想一意孤行,恐怕也不得不考慮國會和它背后代表的民意。畢竟,特朗普的做法看似保護了一部分美國人的利益,維護了“美國優(yōu)先”的原則,卻也損害了另外一部分美國人的利益。
有關移民政策的爭議也是如此。特朗普在移民問題上出臺的“新政”,并不是解決移民問題的良方。而且,所謂的移民“新政”根本算不上“新政”,充其量不過是給美國從1965年以來就已延續(xù)半個多世紀的選擇性移民政策變相地打上特氏標簽而已。
(作者為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