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濤
(河南省葉縣中醫(yī)院兒科,河南 葉縣 467200)
臨床對于細菌性肺炎的治療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療,但由于抗生素可能會增加細菌耐藥性,且小兒生理病理較為特殊,抗生素的過量使用會產生較多的不良反應,因此單純采用抗生素抑制細菌繁殖效果不佳[1]。本研究在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的同時給予加味二陳湯治療小兒肺炎痰濕阻肺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入的肺炎痰濕阻肺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13歲,平均(7.16±2.03)歲;病程1~7天,平均(3.42±1.20)天。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13歲,平均(7.07±2.11)歲;病程1~6天,平均(3.37±1.21)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入組患兒均符合肺炎西醫(yī)診斷標準[2]及肺炎痰濕阻肺型中醫(yī)診斷標準[3],并排除嚴重并發(fā)癥及病毒、支原體、衣原體性肺炎。
兩組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再根據(jù)藥敏實驗結果給予病原敏感的抗生素治療。
觀察組加用加味二陳湯治療。藥用陳皮8g,蘇子8g,茯苓6g,白前6g,百部6g,半夏5g,生姜5g,甘草4g,水煎,小于等于4歲日服半劑,5歲以上日服1劑,日2次。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5天。
治療前、治療5天后咳嗽、肺內中小水泡音、肺內痰鳴音癥狀評分,正常為0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4分,重度為6分。治療前、治療5天后抽取患兒空腹靜脈血5mL,采用血細胞分析儀(貝克曼,LH750)檢測血清白細胞(WBC),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AU680)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記錄治療期間腹瀉、皮疹等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癥狀評分減少大于等于90%為痊愈,癥狀評分減少70%~90%為顯效,癥狀評分減少30%~70%為有效,癥狀評分減少小于30%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治療痊愈5例,顯效17例,有效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00%;觀察組治療痊愈14例,顯效25例,有效11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33,P<0.05)。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咳嗽 肺內中小水泡音 肺內痰鳴音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4.57±1.32 1.72±0.74 3.52±1.35 0.43±0.28 3.97±1.56 1.45±1.17觀察組 50 4.46±1.35 0.48±0.26 3.41±0.29 0.12±0.06 4.01±1.46 0.32±0.21 t 0.412 11.179 0.563 7.655 0.132 6.722 P 0.681 0.000 0.575 0.000 0.895 0.000
兩組治療前后WBC及CRP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及CRP指標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及CRP指標比較 (分,±s)
組別 例 WBC(×109/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14.21±3.17 9.65±2.85 20.81±5.64 11.03±3.11觀察組 50 14.59±3.26 7.40±2.14 21.07±4.92 6.84±1.73 t 0.591 4.464 0.246 8.325 P 0.556 0.000 0.807 0.000
治療期間對照組發(fā)生腹瀉1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觀察組發(fā)生腹瀉2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00%。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0.05)。
肺炎屬中醫(yī)“溫病” 范疇,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呼吸困難、咳嗽、咳痰、肺啰音等,是由于風邪經口鼻侵入肺部引起。小兒臟腑功能未發(fā)育健全,腠理疏松,正氣不贏,加之部分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后正氣虛弱,外邪入而抵抗不足,進而引發(fā)肺炎[4-5]。痰濕阻肺型肺炎的病理過程為濕熱化痰阻于氣道,致肺氣郁閉不宣,肅降無權,而脾主運化水濕,因此治療應以健脾化痰立法[6]。
加味二陳湯方中以半夏為君藥,起降逆止嘔、化痰燥濕之效;以陳皮為臣藥,輔半夏之效,可燥濕化痰、理氣中和;以茯苓、白前、蘇子、百部、生姜為佐藥,起降肺氣、排水濕、化痰涎、平咳喘之效;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共奏健脾化痰之效[7]?,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中含天門冬氨酸、B-氨基酸、原兒茶醛、葡萄糖譜等,具有止咳、化痰、鎮(zhèn)痛、抗腫瘤等藥理作用;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可增強機體免疫力;百部中的百部堿具有中樞性的鎮(zhèn)咳化痰作用;甘草中的甘草浸膏、黃銅、次酸具有明顯鎮(zhèn)咳、祛痰效果,同時可發(fā)揮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起到抗炎、抗過敏作用,保護器官黏膜及咽喉[8-9]。
綜上所述,加味二陳湯治療痰濕阻肺型小兒肺炎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