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忠慶 張可可
摘要:兒童的健康發(fā)展關乎到民族的偉大復興。當越來越多的兒童家庭暴力事件曝光在大眾的視野之下,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和重視,針對兒童家庭暴力的預防與救助工作刻不容緩。本文以兒童家庭暴力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現(xiàn)有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和整理,了解我國兒童家庭暴力的現(xiàn)狀、特征,及產生的根源,同時以社會工作專業(yè)為基礎,探析介入我國兒童家庭暴力的方法。
關鍵詞:兒童家庭暴力社會工作介入途徑
長久以來,人們更多地將婦女作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給予關注,學者對家庭暴力的研究也大多是以婦女為主要受害對象展開調研,卻忽略了同樣需要關注的,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兒童。其實,兒童家庭暴力早已存在,只是人們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以及道德理念的約束,將其視作一種“正?!钡纳鐣F(xiàn)象,而未多加關注。
一、兒童家庭暴力的特征
1、主體的特定性
由兒童家庭暴力的定義可以知曉暴力的實施主體是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暴力的承受者是兒童,即18周歲以下的任何人。人們總覺得父母賦予孩子生命,對其有支配權,認為“父母命不可違”,正是因為這樣,父母意識不到自身的某些行為已對兒童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屬于暴力行為的范疇,要受到法律的懲處。
2、隱蔽性和長期性
兒童家庭暴力一般發(fā)生于家庭內部,不易被外人所察覺。兒童心智發(fā)展不健全,力量不足,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對父母的暴力只能默默忍受,不懂得求助。作為父母來說,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受“棍棒之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肆意使用自己的管教權,不加節(jié)制,并未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之處。即使這種暴力行為被外人所發(fā)現(xiàn),大家普遍會認為這是人家的私事而不愿插手,在訪談過程中,有81%的父母表示看到別人打罵孩子并不會干涉。
3、形式的多樣性
在人們對家庭暴力的認識不斷加深的情況下,會發(fā)現(xiàn)暴力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毆打和燒燙等身體暴力,也有辱罵、批評、諷刺等內容的精神暴力,以及性暴力和忽視。
4、潛在的危害性
諸如身體暴力等造成的傷害是直接的、易被覺察的,而性暴力和精神暴力對兒童的傷害往往是內在的、持久的。一方面,成長在家庭暴力環(huán)境下的兒童,易形成自卑、冷酷、暴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會習得父母的暴力行為,在社會化過程中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率較高,據(jù)統(tǒng)計,青少年犯罪中有10%生活在家暴環(huán)境中;i另一方面,兒童長期在家庭暴力的壓榨下,會與家庭逐漸疏遠,結交不良的同輩群體,容易產生報復的心理和行為。
二、兒童家庭暴力產生的原因
1、封建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歷史,至今為止,一些封建思想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觀念和行為方式。父母往往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過度揮霍自己的管教權,并將這一切視為理所應當。當兒童家庭暴力被鄰居或其他人發(fā)現(xiàn)時,情節(jié)較輕的,大家不以為意,認為這是別人的家事,不方便插手;比較嚴重的,大家興許忍不住會出面說兩句,當場制止,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是家庭暴力,在訪談中,有69%的家長表示并不能區(qū)分哪些是兒童家庭暴力。
2、社會變遷對家庭結構的影響。社會迅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生活觀和家庭觀受到巨大的沖擊。閃婚、閃離成為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也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夫妻關系不和諧,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給夫妻雙方帶來痛苦情緒的同時,很容易將孩子當做出氣筒,發(fā)泄自身的憤怒與不滿;再者,對于重組家庭,繼父繼母對孩子實施家庭暴力屢見不鮮,面對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繼父繼母將他們看為家庭的拖累,稍有不滿,便動手懲罰,而親生父母為了維護現(xiàn)有家庭的和諧,經常會視若無睹。
3、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使家庭暴力問題的解決缺乏依據(jù)。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填補了我國在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空白,雖然《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防治家庭暴力的相關法律條款,對開展反家庭暴力工作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再者,我國的法律重在事后懲處,對正在發(fā)生的和可能發(fā)生的家庭暴力缺少及時的干預和預防措施,并缺少與之相配套的救助制度和公共基礎設施。
三、兒童家庭暴力的危害
1、個人方面。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年齡尚不成熟,對事物的認知有限。父母對兒童的暴力行為不僅使兒童的身體受到摧殘,更重要的對其心理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兒童沒有獲得來自父母的關愛疼惜,也就不懂得如何關愛他人,容易養(yǎng)成孤僻、自卑、膽怯的性格,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時兒童可能會習得這種暴力行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傾向于以暴力解決問題,喜歡“以暴制暴”,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方面。家庭是兒童成長的土壤,對于缺乏溫馨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長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環(huán)境下的兒童而言,對父母沒有認同感,對家庭沒有歸屬感,長大之后易對父母產生抵抗情緒和逆反心理,無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建立良性互動模式,容易引發(fā)家庭矛盾和沖突,致使家庭功能喪失,影響整個家庭的和諧。
3、社會方面。首先,家庭暴力給社會大眾做了一個錯誤的示范,違反了法律規(guī)范,違背了道德良知,不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其次,受到家庭暴力傷害的兒童會發(fā)展出不良的社會行為,更容易誤入歧途,觸碰法律的底線,給他人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不利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第三,預防或解決家庭暴力問題,需要調用社會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資源的一種浪費。
四、社會工作介入兒童家庭暴力的途徑
1、倡導社會、法律的改變
兒童家庭暴力問題之所以會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關法律體系不完善造成的。社會工作者應該積極倡導國家政府從法律層面做出改變,填補法律漏洞,設立監(jiān)督保護機構,讓兒童家庭暴力的干預和介入工作有法可依,同時也給廣大民眾以警覺,人們互相監(jiān)督,避免對孩子的暴力行為。其次,要向社會群眾普及兒童家庭暴力相關的知識,掃除人們的盲區(qū),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全民預防和制止兒童家庭暴力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兒童加強普法教育,學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使反對家庭暴力的觀念深入人心。
2、提供直接的服務
在兒童家庭暴力事件發(fā)生后,社會工作者要為受害兒童提供庇護,針對其生理、心理及面臨的困難,鏈接社會資源,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特長,通過個案介入方法協(xié)助受害者解決困難,增強自身的能力和信心,促進個人全面健康發(fā)展。
五、社會工作介入兒童家庭暴力的困境
(一)大眾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度低
相較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我國社會工作起步晚,發(fā)展還不成熟。大眾對社會工作知之甚少,故而缺少理解、支持與接納,現(xiàn)有的社工機構受到政策、經濟及文化條件的制約,未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大部分發(fā)展空間還未被發(fā)掘。當問到對社會工作的了解是,僅有25%的人表示聽說過。
(二)社會工作者供需不平衡
面對如今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急需大量的社會工作者,但目前,我國相關機構未設置專業(yè)社會工作崗位,致使一部分社會工作人員被擋在體制的大門外,在兒童家庭暴力問題發(fā)生后,社會工作很難第一時間介入;其次,針對社會工作者缺乏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機制,工資低,待遇差,是目前社會工作者普遍面臨的問題,使得大量社會工作人才流失。
(三)民間組織的專業(yè)化水平和參與度不高
近些年,涌現(xiàn)了很多民間組織開始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但由于種種困境它們的參與度仍有待提高。一是由于政府對這些組織持懷疑態(tài)度,支持力度不夠;二是由于這些組織大都缺乏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背景和社會工作人才,專業(yè)化程度低,規(guī)模小,發(fā)展緩慢,整合難度高,難以形成一股高效的行動力量。
六、結語
兒童是人類生命的延續(xù),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是家庭乃至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家庭暴力對兒童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影響都是十分惡劣的,呼吁社會大眾反對家庭暴力,還孩子一個溫馨健康的生長環(huán)境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