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
【摘要】目的 對俯臥位護理在新生兒吸入性肺炎護理中的價值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吸入性肺炎患兒6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字盲選的方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3例,對照組采取仰臥位,實驗組采取俯臥位。結果 實驗組住院天數(shù)為(4.87±1.34)d,護理有效率為90.90%,對照組為(7.58±1.68)d,78.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新生兒吸入性肺炎護理中,采用俯臥位護理有利于提高護理效果,縮短新生兒住院時間,改善臨床癥狀,因此該方法值得推廣。
【關鍵詞】俯臥位護理;新生兒吸入性肺炎;護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0..01
新生兒吸入性肺炎所指的是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由于異物進入其呼吸道而引發(fā)的肺部發(fā)炎,該情況在兒科中十分常見,倘若沒有進行及時的治療和護理,則會嚴重危及到新生兒的健康和生命[1]。因此,本次對俯臥位護理在新生兒吸入性肺炎護理中的價值進行分析,以確保患兒早日康復出院,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吸入性肺炎患兒6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31例,出生時間
30 min~24 h,平均時間(9.54±0.78)h,包括48例為自然分娩的新生兒,有18例為早產(chǎn)新生兒。采取隨機數(shù)字盲選的方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體位選擇:仰臥位,確保新生兒將頭偏向左或右側,同時醫(yī)護人員對其進行翻身以及拍背、霧化、吸氧的護理,以確保新生兒痰液能夠順利排出。實驗組:體位選擇:俯臥位,排出痰液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針對于病情嚴重的新生兒給予霧化吸入。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組新生兒通過采用不同體位護理效果進行判斷,即對新生兒肺部聽診,發(fā)現(xiàn)其呼吸音回歸至正常范圍內(nèi),并且呼吸均勻,觀察其嘴唇顏色紅潤即為護理有效,反之新生兒呼吸急促,并且對肺部聽診依然表現(xiàn)為濕啰音或干鳴音即為護理無效;同時對兩組新生兒的住院時間進行對比,為了避免統(tǒng)計出現(xiàn)誤差,均由同一名醫(yī)護人員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新生兒住院天數(shù)和總有效率情況對比,實驗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兒科中新生兒吸入性肺炎十分常見,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利于呼吸道內(nèi)分泌物的排除,故本次為了尋找到可靠的依據(jù),將我院收治的66例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3例,并分別采俯臥位和仰臥位,其結果表示實驗組得到了良好的護理效果,實驗組住院天數(shù)為(4.87±1.34)d,護理有效率為90.90%,對照組為(7.58±1.68)d,78.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俯臥位在各種自然姿勢中為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姿勢,該體位能夠確保新生兒頭部、頸部以及四肢和心肺等器官的活躍[2]。并且有能夠提高新生兒的舒適程度,同時能夠有效確保氣道阻力得到降低,從而有利于肺部功能的改善和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通常在進行體位引流過程中,新生兒采取俯臥位呈現(xiàn)半跪式的姿勢,頭低臀高有利于確保引流的效果[3],促進肺部得到良好的發(fā)育,除此之外還有利于對臀部的護理,避免尿布疹等情況的出現(xiàn)。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均抵抗力和免疫力較弱,發(fā)育不完善,醫(yī)護人員在對該人群進行排痰護理過程中,應當積極確保溫度適宜的環(huán)境,以降低其氧氣
過多的消耗,從而減少其他并發(fā)癥或感染的情況出現(xiàn)[4]。
綜上所述,對于新生兒吸入性肺炎護理中,運用俯臥位護理的方法有利于確?;純涸缛粘鲈海岣咦o理的效果,確?;純号R床癥狀的緩解,以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因此該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豐霞,尚會靈,李書芳.俯臥位在護理新生兒吸入性肺炎中的應用[J].保健文匯,2017,(5):69.
[2] 曹成霞.俯臥位在護理新生兒吸入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14):320.
[3] 劉 艷.俯臥位在護理新生兒吸人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22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