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
來到一座三天都浸在雨中的江城。一個以風味小面被全國熟知的地方。
我所住的客棧正在裝修,和整個古城一起被修葺——為迎接更多未來的黃金周游客——墻壁四周都搭著腳手架,房頂很高,總有三米以上,臨水的老式窗非常特別,最頂上是玻璃的百葉窗,研究了半天都找不到控制的繩索。又在一樓,因此只要打開房門對流,一陣任性狂喜的江風就豁喇喇穿房而過。窗外就是長江,在離腳手架、若干廢棄桌椅和室內(nèi)的我近在咫尺處,一艘客船正像膠片電影的慢鏡頭一樣不易察覺地緩緩滑過。同時無數(shù)漣漪輕倩地在四周蕩開來,因為一直還在下雨。
我這次帶了拉桿箱,但依然沒有帶夠保暖的衣服,因為半箱子都是畫具教材。整個春天都沉迷在業(yè)余作畫毫無壓力的樂趣里,先是鋼筆畫,再學水彩。油畫是四五年都不曾畫了,因為擺開架勢先用去一多半力氣。相比而言,還是鉛筆素描鋼筆速寫簡單。
而這三天中有個下午,我被通知不必參加集體活動,而是在房間里等主辦方帶去參加明天文學活動的彩排。
就是等待召喚的那個午后,獨坐在房間里,聞見江風成分復雜的氣息,恍然覺得來到了另一個時空。這個時空,曾經(jīng)安放過林徽因的病榻,至今仍保留著梁思成歸來的碼頭,也容納過金岳霖、任繼愈、劉敦楨、陳寅恪、趙元任、王世襄的身影,更留下曾昭燏、吳金鼎和李濟田野考察的足跡。那么多如雷貫耳的名字,我卻對三個印象尤為深刻。
第一個,自是張家祠堂照壁背面,擲地有聲的十六字電文的主人羅南陔:“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蹦菚r他是李莊地方鄉(xiāng)紳之首,一力促成戰(zhàn)火中東奔西走的同濟大學遷來李莊,第九女羅筱蕖被傅斯年作保嫁給史語所學者逯欽立也被傳為一時佳話——然而再查資料,后世也頗有學者質疑這十六字是否當真出自羅南陔本人(詳情可見郭世佑的《李莊羅南陔歡迎同濟十六字“電文”質疑》)。然無論電文真假,羅南陔作為開明士紳代表之一大力支持促成同濟遷來一事當是實情,愛女下嫁學者也非杜撰。歷史距離懲惡揚善大團圓的通俗小說一直很遠。我的意思是說,好人通常一生不能平安。
第二個,則是董作賓。栗峰山莊的史語所——全稱是中國歷史語文研究所——舊址入口處有一張格外煊赫的合照,從陳寅恪、趙元任、李濟、梁思永、李方桂,到胡適、顧頡剛、李方桂、丁聲樹……大師無數(shù),紀念館內(nèi)有一間房,卻專門辟為甲骨文專家董作賓的展廳,里面最重要的展品除了甲骨文字,就是董五十生日自制的生平陳列展,里面圖文并茂地列舉了自己每年的大事記,長達上百幅圖——因走馬觀花,不及細看,但能夠做出這樣一件不厭其煩之事的人,想必也是極為熱愛生活者。正是同一個人,寫了著名的《殷歷譜》,并自詡“昔疑古玄同創(chuàng)為甲骨四堂之說,立廠和之,有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qū)其時代,鼎堂發(fā)其辭例之……今者,觀堂墓木盈拱,雪堂老死偽滿,惟彥堂與鼎堂,猶崛然并存于人世,以掙扎度此偉大之時代”。里面提到的鼎堂就是郭沫若,彥堂就是他自己。然郭沫若抗戰(zhàn)時將史語所辛苦勘得尚未公開的資料未經(jīng)允許搶先使用在《卜辭通纂》在前,建國后稱恭維過“鑿破鴻蒙”的董作賓為“跑到臺灣去準備殉葬的妄人”在后,雙堂隨后交惡數(shù)十年,細究其淵源也足使人唏噓。
最后一個名字,是曾昭燏。當然不因為她是曾國藩大弟曾國潢的長曾孫女,湘籍湘鄉(xiāng)人,正是我祖父母的同鄉(xiāng);也不因為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是中國最杰出的女博物館家、考古學家——好一個“女”字!——更不是她擅作詩文,書法娟秀而有金石氣,與李濟合著的《博物館》一書開博物館學研究之先河;一切都是,都不是。歸去后再查史料,偶然在一種說法前停下目光:“曾昭燏自殺是在1964年12月……當時各方面環(huán)境都對她不利。自殺前還接到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書。她對同事講:這個也救不了我。她自殺前在醫(yī)院看病。出來跟司機講,想去靈谷寺散散心?!铝塑嚕o司機一包蘋果,要司機等她。她一個人上了靈谷寺,從靈谷塔上跳了下來。后來發(fā)現(xiàn)她上衣口袋里有張字條,說:我的死與司機無關?!睋?jù)說她死后,故舊(一說有中表之親)陳寅恪作詩悼之:“高才短命人誰惜,白壁青蠅事可嗟。”寄信給時任北大歷史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的向達并附言:“聊表哀思,但不可傳播也?!碧O果和信的細節(jié),叫我不由得想起本科就讀中大時陳寅恪故居前一道被涂上白漆的小徑。因陳晚年目疾不能視路,校方特別照顧之。是否一生唯謹慎,先生才得以九十善終?
三個名字,三位真實存在過的有血有肉的人,無數(shù)種命運仿佛可能的起承轉合,最終萬火歸一無可揀擇的走向。
離開宜賓一個月后,我記憶最深的,唯有那扇關不上的窗、夜雨和江風。無數(shù)影影綽綽的人事風流云散,四處只留下名字的洇痕。但一代代人的上升和墜落,都有無法更改的背景……后人一再傳誦,自豪者有之,賣弄者有之,打造旅游景點謀生計者有之。那么多的名字也便在口口相傳的唇吻間生了銹,變了形,更多的則是走馬觀花者帶著模糊漫漶的印象離開。知道此刻曾經(jīng)有過無數(shù)近現(xiàn)代顯赫的名人也就夠了,說明值得觀光。聽說同濟的學生每年都要回來感謝,學校還特留了此地的保送名額——導游語未經(jīng)證實——也頗有意思:“若是真的,也算是有良心了呢?!倍嗝捶鲜忻竦模瑯闼赜懴驳牡赖掠^!
“是斷是度是尋是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朱啟鈐先生為營造社初創(chuàng)時所題的對聯(lián),掛在被簡單稱為“梁林故居”的營造學社進門處,卻被無數(shù)南北過客視而不見。一切機緣巧合,都可歸為“斷、度、尋、尺”。一切人事相逢,卻不知是否值得切磋琢磨。但是,哪怕最艱難的年代,也總有一些發(fā)愿做事的好人,無數(shù)不怕最終被遺忘的名字。
整整三日無夢,在李莊。
不是一生癡絕處,也許只不過就是因為夜風中的過客太多。他們在黑暗中輕聲笑語,彼此詰問,快步經(jīng)過年輕時工作的故地,并不稍加驚擾,也不肯給后來者任何確鑿的說明……一切謎底都好好藏在浩如煙海的著述里,但是多數(shù)人都只津津樂道于最浮面的名人情事,八卦緋聞。對此,當事者又有什么辦法?
而我則因為夜里太安靜而失眠……是的,太平靜了也是一種喧囂——不小心在等待中睡著了。來自陌生人的召喚遲遲沒有發(fā)生。午覺醒來,還要畫自己的畫,寫自己的詩,正如晚年發(fā)愿的王安石,“斗雞走狗過一生,天地興亡兩不知”。但他其實早竭盡全力變了法,做了自以為最應當?shù)氖拢肿罱K郁郁死于變法?!巴瑫r我又怕我尚未將我的工作趕完,我的筆就和我一齊在土中深深收殮/那時縱使我想向你,或一切別人,呼喊:/聽著,我已明白生命的意義也是徒然?!眲t來自董作賓們的同時代人吳興華的日記。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畢生無法痊愈的熱病,也許正在于總是想做事,想著述,以創(chuàng)作對抗虛無,以及對抗時代……又或者他們早就知道,“吳先生,時代,總是在消磨”。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對于特殊時期曾在李莊工作生活過的每一個名字,每一個人;也對于仍然活著的我們,同樣無法克服、也難以掙脫的,自己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