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成
【摘要】讀懂學生的生命——愛是一種理解與寬容;影響學生的生命——愛是一種責任與引導;尊重學生的生命——愛是一種信任與放手;融化彼此的生命——師生共同成長,從以上四個方面對班級管理的方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班級管理 愛 生命
一、讀懂學生的生命——愛是一種理解與寬容
教育應當使每個人關注生命,認識生命,從而熱愛生命。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捫心自問,“我是否足夠尊重學生?”“是否讀懂了他們的生命?”“是否曾一葉障目,因為自己的魯莽與沖動,讓孩子們稚嫩的心靈蒙塵?”學生是活著的發(fā)展中的有個性、有情感、有思維的人,遇到問題不能簡單粗暴地處理,應該探尋其背后的成因,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什么樣的生命缺失。
比如,某班王同學每次犯了錯誤總是睜著一雙驚恐的大眼睛看著老師。曾經(jīng)指著一個女孩的臉,發(fā)瘋地喊“你想死是吧!你想死?。 迸樀猛弁鄞罂蕖?/p>
到底是什么讓他因為一點小事就這樣粗暴?經(jīng)過了解,原來他的爸爸就很暴力,夫妻倆吵架動輒就打他的媽媽,并且每次犯了錯,爸爸一生氣就用皮帶打他。爸爸的舉動耳濡目染,和妹妹有了爭執(zhí)時竟然狠狠地踢自己的妹妹,并且現(xiàn)在爸爸打媽媽時,他竟然無動于衷。孩子缺失的是家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和互相關愛的教育,這樣必然會導致與人有摩擦時的這種暴力傾向。多一些冷靜,多一些了解,多用心傾聽多一些包容,你才能了解一些錯誤背后隱藏著的那一段段故事,也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幫助他們身體和心理都健康地成長。
二、影響學生的生命——愛是一種責任與引導
1.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教師可以每天讓學生背誦一首古詩,從詩經(jīng)到唐詩宋詞,讓孩子們從詩詞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精華,滋養(yǎng)他們幼嫩的心靈,告訴他們每首詩詞里都藏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孩子去搜集資料去了解詩人去感受每首詩的意境。他們那讀詩時癡迷的小樣子就是一首詩。他們未來的人生路上就可以郁郁蔥蔥地長滿詩,他們也許會過上一種最干凈、最寬廣的詩意的生活,他們的生命會因詩如歌。我還鼓勵他們寫詩,每個孩子都是小詩人,他們還制作了樸實卻清新的小詩集。
2.大生活、小觀察
教師可以鼓勵孩子走進生活,去觀察一種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每天記錄它的變化。朱永新教授說,教室里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讓孩子們走進生活,去觀察去記錄,這樣的經(jīng)歷不僅僅是為了寫觀察日記,而是一次生命的體驗。有的孩子親手泡了豆子,養(yǎng)到豆子變成豆芽;有的孩子栽下蒜瓣,蒜瓣長成了蒜苗;有的孩子養(yǎng)得綠蘿越來越茂盛;有的孩子觀察了小貓怎樣睡懶覺;有的孩子記錄了小狗一天天在長大……孩子們在觀察中了解了生命的成長或變化的過程,他們?nèi)ニ鸭フ埥?,找到了豆子腐爛的原因,解決了蒜瓣變黑的問題,他們喂養(yǎng)小貓,他們觀察小雞,每天的記錄里有孩子的有困惑、有思考、有驚喜、有滿滿的愛。
三、尊重學生的生命——愛是一種信任與放手
熊丙奇教授說,管理不能越位,教育不能失語,班級管理應該引導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
班主任要善于在關鍵時刻學會示弱。班級里遇到事了多和學生商量,征求他們的意見,從而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樹立學生班級小主人的意識。比如把學生的座位調(diào)成AB組對坐,A三人B三人,六人一小組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列舉了這樣坐的缺點,如有些同學愛說話了,抄題時不方便了等。教師告訴學生這樣坐可以增強小組意識,利于小組長的管理。每位教師講課時都應走下講臺,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民主、自由、開放、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想想解決這些缺點的方法,他們討論熱烈,并且很快想出了解決的方法,如每個小組增設一名紀律員提醒愛講話的同學等,接著教師發(fā)給每個小組一張漂亮的卡紙,他們的方法得到本組成員的認同后寫在卡紙上,貼在小組長的桌子上,以示提醒。
通過這件事讓孩子們學會遇到問題不能退縮,如果這個事情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才能最終做好一件事。當教師真的信任學生,很多問題學生就可以自己解決,并且是以他們樂意接受的方式解決。埃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誰掌握了這把鑰匙,誰將獲得教育的巨大成功。放手一種尊重,更是一種信任。
四、融化彼此的生命——師生共同成長。
教育是蘊藏在師生的生命實踐中的,與一屆屆學生共度的時光里。用更溫暖的方式聆聽孩子們的內(nèi)心;用更開放性的視野去觀察孩子們的行為;用一顆更自然、樸素的心去影響孩子們的成長。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陪著他們沐浴陽光風雨,靜靜等待他們綻放的那天,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幸福。倘若有種子沒有開花,一定要相信,那也許是一棵參天大樹。讓教育回歸自然,循著樸素的軌跡找尋教育的本真,還孩子最初的天性。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熊丙奇.教育熊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