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摘要:培養(yǎng)中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既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必然要求。本文總結了基礎英語中常見的口頭言語方面的文化差異,提出了培養(yǎng)中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應遵循的三個原則。
關鍵詞:口頭言語;文化差異;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1-0058
一、中學英語中常見的口頭言語方面文化差異的分析
1. 口語交際文化方面的差異
(1)稱呼語(Addressing)。在漢語中,我們一般用“姓 + 頭銜/職務”的稱呼方式,如“王院長”“馬經理”;但在英語中,卻是用“Rank/Post + name”的稱呼方式,如“Principle Wang”“ Manager Ma”。在英國,對中小學教師通常的稱呼方法是:Mr./Ms.+姓,所以我們可以稱呼“古老師”為Mr./Ms. Gu.
(2)問候語(Greetings)。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說,“你到哪兒去了?”“你出去了?”這只是打個招呼而已。而英語這樣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關你什么事)!英美人見面時常用的是Hi!或Hello!來招呼對方,然后再談論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或興趣愛好方面的話題。
2. 生活習性文化方面的差異
(1)私事與關心(Privacy and concern)。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領土一樣。對他人私事的干擾,就好比對一個國家主權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避免去問以下這些問題: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這些“關心”式的問題對中國人并沒什么不妥,但是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這些是屬“個人私事”問題,而他們很重視 privacy,不愿別人過問個人之事。
(2)稱贊與謙虛(Praise and modest)。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稱贊和夸獎時,總是客氣地說“我不行”“我還差得很遠”之類的話。而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他們會欣然接受對方的鼓勵和稱贊,并用“Thank you.”來回答。
二、培養(yǎng)中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應遵循的原則
1. 真實實用原則。真實實用原則就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選取的文化內容要密切聯系中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與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yǎng)和英語教學實踐相結合,不僅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的密切關系,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2. 比較融合原則。比較融合原則就是通過比較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文化融合意識教育的知識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等全部系統地融入英語教學之中,將跨文化交際能力與運用英語的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英漢文化融合意識教育。
3. 參與體驗原則。參與體驗原則就是讓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直接參與跨文化交際,在親身參與的跨文化交流體驗中感知英語文化,獲得跨文化的知識、形成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開放、平等的實踐活動中自覺地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寬容、客觀、謹慎的跨文化交際態(tài)度。
三、《新目標英語》教學中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培養(yǎng)的策略
1. 備課設計巧妙,做到“四維”融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依據,在備課階段,教師就應該結合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制定出相應的文化教學目標。我們絕大多數英語教師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備課)的時候,往往只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方法這三個維度去進行設計,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學目標。因此,我們英語教師在備課時候,應該將與所學材料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與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并巧妙地融入我們備課的教案中。要充分體現英漢語言文化之間的明顯差異,力爭集懸念、新意于一體,做到“四維”融合,以在教學計劃上真正體現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時共進的現代教育理念。
2. 創(chuàng)設文化氛圍,做好對比分析
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可以促進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可結合各單元的語言功能項目,在課堂內通過放錄像、顯示具有文化標志的圖片或實物,創(chuàng)設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進行英漢文化的對比分析是培養(yǎng)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主要方法。通過對漢英兩種不同文化中交際規(guī)則及言語行為習慣的語用對比分析,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 重視第二課堂,用好互聯網絡
中西方文化涵蓋一個民族的方方面面,內容包羅萬象。培養(yǎng)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拓展課外第二課堂文化教學渠道,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自己英漢文化差異知識。因此,可以借助課外活動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
在多層次的英語教學中,系統引入和加強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中學英語教學所必需的。只有盡量消除英語教學中英漢民族的文化差異,克服文化交際中“文化休克”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才能真正實現。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英語國家的文化產品正鋪天蓋地流入中國,我們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接受英語國家文化的滲透并融入其中,這是很現實的。我們同時應該認識到,華夏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燦爛的文化之一,它對東方國家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中,我們教師還應樹立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絕不能厚此薄彼。
注: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學英語教學中漢英文化差異問題的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699)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城關中學 746000)